APP下载

高校生态德育的价值导向及实践路径

2014-07-25孙银苹许国彬

关键词:价值导向高校

孙银苹+许国彬

摘要:高校生态德育是一种全新的德育观,整合了传统德育方法和时代要求的一种崭新的道德范式。为了更好地发挥生态德育的优势,亟须全面审视高校生态德育的价值取向和实践,为实现人类、社会、生态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生态德育是时代赋予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高校;生态德育;价值导向;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8-0052-03

一、高校生态德育概述

高校现行的德育需要用生态文明的思想来重新审视。高校生态德育即高校德育生态化,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将生态学的思想、理念、原理、方法等融入现代高校教育的生态学过程[1]。坚持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价值观出发,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大学生的行为,促成大学生良好生态道德品质的养成。

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爆炸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中国作为迅速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方式的粗放型和城镇化的单线性发展引发大规模、深层次的生态危机,地震、地陷、水灾、旱灾、雾霾频发,我国环境生态进入高危态,生态污染进入高发期,拯救世界和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早在1844年《自然辩证法》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与协调发展是当今生态主义和环保主义所追求的发展目标。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颁布了第一部综合性环境保护法《〈关于环境保护和改善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标志着环保法制化进程的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提出实行以生态可持续能力为前提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把自然保护列为全局和跨世纪发展的六大战略问题之一。新世纪,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把生态保护上升为“五位一体”的高度来阐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生态保护的高度关注。

二、高校生态德育的价值导向

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亚群体,处在人生精力最旺盛的时期,记忆力和想象力都达到顶峰,他们担负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更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主要群体。他们的价值观摆正了,将带动整个青年群体和社会的思想进步。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德育观,明确生态德育的价值取向,是高校生态德育的首要问题,也是大学生适应新世纪人类生存的时代要求,对抓好高校的生态德育工作意义重大。

(一)高校生态德育的目标取向

1.和谐性。古代“天人合一”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和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的本质是社会存在物。劳动是人、自然、社会的中介。人的各种活动不能违背自然、社会和谐的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自然的惩罚;朱熹指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一个人高尚的道德境界不是说的好,而是说和做的和谐一致上[2]。培养青年“言必行,行必果”,是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2.生态性。培养人的生态性,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种人具备整体的世界观和安全观,追求人与自然、与他人共生。生态性是高校生态德育目标的理想境界。它不仅关注大学生自然生态观,更加注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健康的生态人格、情感、行为的培养,将“真、善、美”融入生态道德的追求中,后内化为习惯,形成美德的自我超越,从而规范自己和他人的生态道德行为。

3.永续发展是高校生态德育的终极目标。它包含生态、经济社会、人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强调既满足当下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发展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代际发展;重塑大学生的利益观,为“大我”牺牲“小我”的精神。坚持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应当以人类的生存利益为尺度,对自己的不正当的欲望进行节制。生存利益高于一切,人类的改造和生产活动也应保持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的限度内。

(二)高校生态德育的课程取向

1.互动性。生态德育课程是大学生生态德育的主要载体,它是综合了生态课程与德育课程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自然、人文、社会等学科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学生可以在各门学科中获得创新和审美体验[3];同时生态主义课程实施以互动为准则,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学生与学校管理者、家长、朋友、教师之间也在时时刻刻影响着课程实施过程。事实上,文本的发生不仅仅是读者和文本的适应,而且是一种文化实践。

2.思辨性。生态德育课程区别于以往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内容的综合新颖和价值理念的超越性,要求教师和学生对此门课程不是简单地记忆和背诵,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入更多启思和分辨的因素。结合自身的知识背景和生态理念,对教材内容敢于提出质疑和批判,培养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广大师生创新和发展新的理论和实践,在高校环境中实现“人文”与“生态”的和谐共鸣。

3.开放性。所谓开放性,一指课程与社会、文化、学生个体特征等外部的信息交流与能量输送,将生态德育课程渗透到大学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学校文化、家庭教育、学生个性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检验,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二指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之间的信息交流,以保持课程系统的整体性[4]。按照课程目标引领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依附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效果的考核由课程评价来完成,以保证课程各环节有效连接,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德育人才提供有力的文化载体。

(三)高校生态德育的教学取向

1.实践性。高校生态德育不是简单的理论灌输,而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通过生态体验式教学使人的主客观世界交汇,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健康人格;鼓励学生成立和参加社团活动,宣传生态道德理念,引导学生深入自然,在现实生活中接受生态教育,加深生态保护和人文和谐的理解。深入单位、社区等进行环保调研,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真实,体验真知。

2.艺术性。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主体的联动作用,讲求灵活性和生动性。家长和教师应以身作则,与子女、学生平等沟通,为其提供浓厚的生态德育氛围,鼓励健康、绿色消费;通过模范人物、先进事迹,加大生态德育宣传力度;通过生动的艺术作品,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感染和熏陶大学生生态德育行为的养成。

3.规范性。生态文化作品和开展的各种生态教育活动,作为生态德育的文化和活动载体,既要保证其规范性,又要净化文化市场和保证活动合法有序;培养专门的生态德育师资队伍,以具备优秀的育人品质和渊博的知识为基准,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生态德育的顺利实施需要规范的体系作保证,包括道德教育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等,用完善的体系规范生态德育实践。

(四)高校生态德育的评估取向

1.系统性。高校生态德育的评估以大学生对生态道德的内化程度为主要标准,具体从对整个德育形成的各环节(知、情、意、信、行)上分析;评估的整个设计应当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整个过程是闭环系统,包括设定评估目标、调研、制定方案、评估、分析、反馈、改进等[5];生态德育作为德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要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目标关联和一致,同时突出德育目标的生态性。

endprint

2.发展性。生态和德育都是动态的。因此对生态德育的评估要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这样可以对德育效果不断进行新的评估,形成激励;评价对象由“过去”改向“未来”,希望被评者发挥自己潜能,与评估者共同制定生态德育发展目标。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给被评者以弹性、人性化的空间,促进被评者的自我发展[6]。

3.质性。传统的德育评价往往采用考试、测验等量化手段,但是生态德育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有必要引进质性评价[7]。在自然生态的情境中,研究并评价学生的生态道德发展状况,通过学生与评价者的互动获得生态品德建构,从而对学生的生态道德发展水平和趋势做出价值判断。

三、高校生态德育的实践路径

生态德育的实践即生态道德的内化过程。生态德育内化是生态德育实践的结果。它同传统的道德教内化一样,需要较长时间,在不知不觉的受教育中把“化”落脚在“心”上[8]。掌握人的品德心理形成规律和生态社会发展规律是实现生态德育内化的前提。高校生态德育要在高校环境中,分析人的品德形成规律的共性,结合大学生自身的个性和特点,探求实现高校生态德育教化的路径。

(一)高校导航

1.建绿色高校。生态德育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所以生态德育的建设与教育是培养一种对自然环境负责、对人类发展负责、对将来和后代负责的道德观。生态绿色不仅是绿的颜色,更主要意味着高校的环境、管理、教育、消费等方面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合理性[9]。例如率先实施环境管理,降低对环境的危害。通过隐性和显性的生态课堂、校园建设、组织管理等的教学环节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生态道德教育,最终使学校和学生通过“绿色”受益。

2.扬生态文化。生态德育寓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柱[10]。我国儒教中早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道教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新形式,伴随时代的发展需求,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德育信息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因此,高校应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重视生态文化的建设和宣传,发挥生态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导向、渗透、认知、调控等的作用;净化生态网络文化,倡导原生态文化,实现生态教育的人本回归;营造高校生态德育氛围,陶冶生态文明道德,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态人格。

3.保运行机制。高校德育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体制和制度的保障与创新。要积极构建包括物质、精神、创新等生态德育的动力机制,完善制度、组织、资源等的保障机制。把大学生生态人格加以量化,把生态德育效果进行评估,同时辅以奖惩激励,外化与内化相结合,使高校德育的长效机制得以实现。

(二)学生领航

作为高校德育工作客体兼主体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积极参与德育实践,并在推进生态德育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大学生品德的形成制约、反馈和检验着授课的效果。生态教育具有长期性,年轻人具有很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发展的关键时期,便于接受系统正规的教育,有很强的可塑性。以学生生态品德发展规律为航标开展德育实践,是高校生态德育的必然选择。

加深大学生对生态德育工作的认知,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育和户外实践,让学生真正意识到生态和谐的重要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延伸生态德育观,使学生在生态活动实践中从生态保护的情感上升到追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世间万物的人文关怀,养成生态人格[11]。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志,自觉抵制违背生态道德的欲望和行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由他律到自律,最后到自我超越的更高境界。德育的工作最终体现在行为上,并通过生态行为效果检验和完善生态德育工作,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教师所授应用到实际,通过检验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行为,进而反哺生态德育认知。

(三)政府护航

1.推进顶层设计。政府要对生态质量负责,要采取有效措施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在城市规划、生产力布局、经济发展计划、能源、产业结构和人口政策等方面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因素。要把生态德育纳入高校体系建构、发展目标、教学原则和成果评估中,为高校生态德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加大资金投入。注重校内和校外,生态理念和实践相统一,开办展览、授课等宣传活动。通过合理安排预算、整合专项资金等方式支持高校生态德育工作。保障高校生态科研经费及时发放到位,加大对生态德育的资金投入,把高校建成培养从事生态工作人才的科研基地。

3.完善政策法规。落实各项对高校生态德育的扶持政策,积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把生态德育纳入常规教育体系。协调高校生态德育事业上的利益冲突,通过中央强制性贯彻生态教育的决策,纠正某些不合理的做法,促进高校生态德育事业的发展。

(四)社会助航

1.整合社会资源。重视开发和利用影音、录像、模型等综合性教学资源,实验中的配套教材以及地球仪、实验室等的为布置教室环境用的教学资源[12]。利用学校周边资源,让学生到大型工地、社区、企业参观。寒暑假组织冬、夏令营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强生态德育的实效性。

2.发展社会组织。生态德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齐抓共管,号召企业赞助,社区提供实践活动场地。发展以群众为基础的环保组织和环保团体,举办各种宣讲会、展览会和专题讨论会。发挥民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基金会等各类民间组织的协同作用,为生态德育提供广阔的社会服务空间。

3.净化社会环境。规避市场经济的风险,发挥市场经济高效率的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德育工作提供有力的经济基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公平、民主、法制的社会环境。发挥网络媒体、广播电视等的舆论监督和导向功能[13],为大学生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3][12]季海菊.高校生态德育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14,254,153.

[2][8]杨韶刚.道德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5,171.

[4]王牧华,靳玉乐.生态主义课程研究范式刍议[J].山东教育科研,2002,(4).

[5][6]许国彬.当代大学生工作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71,273.

[7]谢洁茹.论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J].高校德育,2008,(11).

[9]马桂新.环境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03.

[10]许国彬.中国文化精要[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2.

[11]曹瑞明,闫慧珺.高校生态德育体系建构及实践向度[J].现代教育管理,2013,(3).

[13]沈红霞.社会环境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其对策[D].济南:山东大学,2008.

收稿日期:2013-12-23

作者简介:孙银苹(1979—),女,山东滕州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组织文化与思想工作研究。

endprint

猜你喜欢

价值导向高校
简析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琅琊榜》浅评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强化社会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