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服贸协议》积极效应 发挥经济合作外溢效果
2014-07-25朱红萱谢楠
朱红萱 谢楠
近期岛内因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下简称《服贸协议》)审查问题,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风暴之中。抗议群体冲击台“立法院”与“行政院”的极端行为,引发了岛内民众对《服贸协议》及两岸合作的激烈争论,其中有少数声音恶意扭曲《服贸协议》的正面意涵。实际上,《服贸协议》依然体现出对台让利的两岸经济合作特征,较为妥善地照顾了岛内各阶层利益,能为两岸经济合作注入新动力,对两岸可谓互利双赢。
一、《服贸协议》对台有巨大积极效应
两岸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艰难谈判协商,最终在2013年6月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协议开放的服务贸易市场领域,大陆向台湾承诺开放80项(其中非金融65项,金融领域15项),均高于大陆在加入WTO时的承诺开放水平;而台湾仅向大陆开放64项(其中非金融55项,金融9项),其中真正属于新增或扩大开放的领域项目仅为37项。
(一)大陆依旧坚持向台让利
服务业贸易与货品不同,通常不具实体,具体形式包括四种:一是在WTO特定承诺表中以跨境提供服务(例如印度医生利用互联网为美国患者诊断医疗CT照片);二是境外消费(例如大陆赴境外旅游、接受境外旅行社提供的旅游服务);三是设立商业据点(也就是服务业到海外投资,例如台湾鼎泰丰小吃店在新加坡等地开设分店,为当地民众提供服务);四是自然人移动(例如鼎泰丰派员工到新加坡分公司担任经理人员)。
《服贸协议》除参考WTO服务贸易总协定之外,还考虑了两岸经济发展程度、经济总规模和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两岸彼此的开放项目和开放程度并不对等。台湾向大陆开放主要侧重在放开陆资来台设立服务业据点,对大陆资金、人员赴台仍然有较多限制,如只允许少数投资人、管理人员赴台从事投资经营活动,严防大陆投资移民,也不允许大陆劳工赴台工作,同时不允许大陆具有专业证照的专业服务人员赴台工作。可见,总体而言《服贸协议》依然是大陆向台湾让利居多(参看表1)。
(二)《服贸协议》妥善照顾岛内各阶层利益
台湾的医疗服务达到国际水准,具有国际竞争力。岛内已有14家台湾医院通过国际医院评估组织(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认证,同时赴台享受医疗服务的人数也迅速增长,2012年超过17万人次,相比2011年增长超过50%。另一方面,大陆医疗市场具有广阔潜力,仅2011年医疗总费用便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在《服贸协议》中,大陆向台湾大幅开放了医疗市场,为台湾医疗从业者(如拥有专业执照的医生、护士等中产阶层)提供了巨大商机。
《服贸协议》还充分照顾台湾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点,向台湾开放电子商务领域,允许台湾在福建省设立合资企业(服务范围可达大陆全境),台资股权比例不超过55%。这种开放程度甚至超过大陆与香港签署的CEPA,是大陆对外开放的最大幅度。通过允许台资在大陆设立电子商务平台,即可使台湾大量中小企业无需耗资在大陆设立营销网络,便可在大陆进行产品销售,有助于更多台湾民众能受惠于两岸经济合作。
(三)落实《服贸协议》有助于台湾经济增长
近些年台湾经济增长趋缓,内部结构性矛盾凸显,陷入“闷经济”困境。台湾2012、2013年连续2年经济增长率低于全球平均值,劳动生产率提升有限、实际薪资增长停滞,境内投资增长乏力、资金外流严重,2013年台湾民间投资占GDP比仅约16%,不及韩国与中国大陆的25%及48%。另一方面,占台湾出口比重逾七成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同时欧美发达国家虽然经济有所好转,但失业率居高不下、收入增长缓慢,难以对台湾出口产生起到提升的作用。因此,台湾经济急需新的增长点。
据岛内中华经济研究院预测显示,《服贸协议》生效后,台湾对大陆出口将增长37.2%,台湾服务业总产值将增加约3.9亿~4.28亿美元,同时总就业人数将增加11,380至11,923人。如果台湾能够向大陆提供更大幅度开发,如为陆资提供等同外资待遇、减少投资限制,两岸经济合作将为台湾带来更多积极效益。
二、《服贸协议》对于两岸堪称互利双赢
(一)《服贸协议》能为两岸经济合作提供新动能
当前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稳定,但发展势头却已显不足。就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台商对大陆投资而言,近些年台商在大陆投资已呈现衰退迹象。究其原因,就是台商在大陆一直坚持的“欧美接单—台湾设计—大陆生产出口”的代工出口模式正逐步失去竞争力。面对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整合的大趋势,处于产业链“微笑曲线”中端、价值链低端的在陆台资企业必须选择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由于大陆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两岸经济竞争性逐渐增强,两岸必须积极开拓合作新领域,为两岸经济合作提供新动能。
大陆服务业近些年发展迅速,2013年服务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制造业,虽然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而台湾服务业虽然在人文素养、文创设计、服务品质等方面具有优势,但挣扎于岛内市场狭小,服务业国际化程度不足等问题中。大陆在2012年公布的“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将12项生产性服务业列为发展重点,台湾也提出“三业四化”发展规划(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科技化与国际化、传统产业特色化),两者之间正可以形成良性互补。
由此可知,《服贸协议》堪称打开两岸产业合作的钥匙。通过落实《服贸协议》、彼此开放市场,实现两岸服务领域的深度合作,能有效促进两岸人员、资本、技术流动,有效实现两岸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生产性服务业及与两岸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性服务业的大发展、大跨越。
(二)落实《服贸协议》有助台湾参与亚太经济合作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亚太地区逐步形成由美国推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以及由东盟主导、中国积极参与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两大谈判并存的局面。台湾属于浅碟型开放式经济体,岛内资源有限,贸易依存度高,因此必须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贸事务,才能带动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endprint
韩国是台湾最大竞争对手,70%左右的出口产品与其存在竞争关系。而韩国是全球目前签署最多FTA(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已签有10项协定、对近50个缔约国生效,目前仅剩中国大陆和日本,即可完成对整个亚太地区的自贸协议谈判。相对于韩国参与区域经济整合的积极势头,台湾却正如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所言,已落后10年,正面临被边缘化危险。据研究计算,台湾地区受美韩FTA影响的出口金额达3500亿元新台币;受韩欧FTA影响金额为1500亿元新台币;若中韩完成签署FTA,对台湾地区产业的影响估计将达到1.8万亿元新台币。
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落实《服贸协议》有助于台湾产业尽早实现自由化,能为台湾参与区域经济整合提供基础。反之,如果《服贸协议》由于岛内分歧停滞甚至被推倒,那将极大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台湾推动经济自由化的信心。
三、积极发挥两岸经济合作的外溢效果
此次岛内不少人反复以“黑箱操作”、“两岸开放不对等”等理由歪曲《服贸协议》意涵,强调要制定所谓“两岸协议监督条例”监管两岸后续协议谈判、签署全过程。对比台湾与新西兰签署开放程度更高的经济合作协议在“立法院”过关的波澜不惊以及岛内各界的一致赞扬,《服贸协议》所引起的激烈反弹不得不说是“逢中必反”心理作祟。正如岛内有识之士所尖锐指出,在台湾凡是与大陆相关的东西就走了样。
实际上,《服贸协议》在实质审查前,通过各种公听会和座谈会,对其正负面效应已进行充分讨论,岛内工商界、学界大体都持积极态度,岛内主要智库院长同台呼吁应尽早通过,同时民调也显示超过60%的民众支持《服贸协议》。事件爆发后,台湾《今周刊》对岛内13位经济系主任调查,仍有12位支持通过《服贸协议》。
此次抗议事件性质极为极端,已跨过违法“红线”。无论抗议群体如何利用媒体塑造自身抗议行为的理性与有序,但始终无法掩盖冲击占领“立法院”、“行政院”的极端性与违法性。但令人遗憾的是,岛内某些民众对抗议群体的极端行为却呈现不反对、暧昧、宽容甚至支持态度。在抗议学生和民众占领台“立法院”10天后,3月28日岛内旺旺中时民调显示,针对抗议民众占领“立法院”行为,支持与反对的声音分别占46%,凸显岛内社会两极对立的情绪。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岛内部分民众是对《服贸协议》审查程序极为不满,也可能是近些年台湾部分民众对岛内贫富差距扩大、马当局执政绩效不彰所积累的负面情绪的一种总爆发。
但我们必须正视岛内部分民众对与大陆深化经济合作的焦虑保守心理,以及岛内一小部分青年人在“极独”意识影响下所展现出的对大陆的不了解与敌意。对此,两岸不仅应进一步深化经济合作,还应积极发挥经济外溢效果,带动两岸文教、社会等领域全面交流合作。一方面应积极创新两岸经济合作的新形式、新方法、新手段,如两岸在台湾学甲区实行的虱目鱼契作就使当地渔民直接获益,努力使更多民众受惠于两岸经济合作;另一方面还应积极带动两岸文化界、教育界及社会组织广泛交流合作,如鼓励两岸高校互派交流学生;允许两岸产业界设立各类文教基金会,支持鼓励两岸文教界共同研究、宣传中华文化;鼓励两岸民间社团组织交流合作,促进两岸民众特别是两岸青年全方位交往,在交流中化解误解,在合作中谋求共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