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的探索与运用教学例谈
2014-07-25文/王立荣
文/王立荣
摘 要:运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探索是获取知识和经验的不二法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逡巡不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对应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去探索认知和实际运用,这样才能实现以生为本,以用为本的教学目标,有效提升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趣味情境;自主探究;建模
探索是知识迁移的主动学习过程,是对知识的深入体验和挖掘,运用是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的最终目的。鉴于此,笔者抛开抽象理论说教式教学,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学习和运用实践进行例谈和总结。
一、循序渐进引导,积极自主探究
高中数学乍一看抽象难懂,但是如果我们慢慢切入,逐步探究和推导,也会变难为易。这就是说,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跟进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地从基本概念切入,逐步探索和总结,这样才能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掌握,长于运用。自主探索是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实践手段,它有效还原学生的学习地位。
比如,在学习抽象的对数知识时,囿于在传统的概念解说教学中学生没有掌握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常出现对数计算中乘法和加法分配律混用的不良后果,诸如,有人将log a(M+N)=
log aM+log aN或log a(MN)=loga M×log aN等低级错误。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开课伊始先带大家回顾相关旧知识,然后一步步进行引导:先在黑板上写出:log aN=b,让大家先分析该式成立的条件。这个时候给予提示,让大家回顾指数运算法则,然后也列在黑板上:(1)am×an=a(m+n);(2)am÷an=a(m-n);③(am)n=amn。经过提示,学生将道理反正思考,得出结论:(1)a>0;(2)a≠1;(3)N>0;(4)ab=N。然后趁热打铁:当上述(1)a>0;(2)a≠1;(3)N>0三个条件成立时M>0,那么log aM与log aN的和是否等于log a(M+N)呢?为了成功验证,我们先设定log aM等于p,log aN等于q,那么就有ap=M和aq=N成立,根据指数运算法则得出:(1)ap×aq=a(p+q)=M×N;(2)log a(MN)=p+q=log aM+log aN。这样引导,让学生从知识生成的源流进行掌握,然后通过步步引导,进行有效的自主探索和深入研究,让学生彻底掌握知识发展的脉络,迁移知识,生成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设置实际问题,提升运用技能
常言道:学以致用。运用就是学习的终极目标,所以,课堂教学不能只注重理论研究,还要能引导和驱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常见的课堂引导方式是设置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计算,最终选出最优方案。比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知识后,为何让大家上升到运用技能,笔者就将王老师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让学生帮助分析和解决:
北京(40°N)某小区楼高33层,每层3米高,楼间距60米,已知冬至日影子最长,王老师想全天采光的话,最低可以买第几层?即便学生基础知识不错,但是面对实际问题时还是有点懵,我们可以进行关键性提示:楼间距60米是前楼多少米高投射的阴影?学生根据地理知识算出冬至日該小区太阳高度角是A°,就能算出60米是前楼tanA°×60米,最低需要买99-tanA°×60米以上的高度。这样一来大家对三角函数只是纸上谈兵的认识就得到有效改观,知识得到运用和升华。
探索与运用是知识学习的两个重要方式,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索,掌握知识的精髓,然后再运用到现实问题中,这样就能完成有效迁移,生成能力。
参考文献:
赵艳华.例谈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1(06).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