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北京实践模型”
2014-07-25李奕
李奕
“北京实践模型”的由来
课程与教材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成为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着力点。经过10年努力,首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课改内在品质的持续提升。为改变这一局面,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创新发展、良性推进,北京市于2010年向教育部申请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并获得批准。为顺利推进项目实施,北京市在已有课改经验基础上,采用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的“北京实践模型”(见下图)。
在探索课改推进道路时,北京市始终认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方案提供的是一个基本框架,区域课程改革推进从本质上讲,应该是一种基本框架下的原创行为。正是这种定位为“北京实践模型”的形成提供了适合的土壤。
“北京实践模型”的核心要素解读
北京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对教育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要求,这就需要在制定区域改革框架时,要在国家的基本规定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设定,换言之,就是要在改革推进中形成北京自己的实践模型。“北京实践模型”包括四个关键词,即理念、设计、对象、推进。
“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课改高位理念,其理念变动路径为从个体到全体再到个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北京市基础教育存在着精英化取向,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以及其他投入的区域化倾斜。部分城区的教育资源占有、教育投入远远超过远郊区县;区域内的学校分层明显,部分学校在师资、设备、生源等方面占据太多优势地位,致使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差距明显;学校内教师倾向于将更多的关注、精力投放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2001年课改之后,主导的教育理念从以往的精英化取向的“个体”转向“全体”,要求在课改中关注全体学生。随着课改的逐渐深入,我们发现只关注全体,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有的学校打着关注全体的幌子,轻易地将部分学生的特殊需求抹去。因此,在此次体改项目的实施中,北京市再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牢固把握好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关注教育实践中的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教育需求,创造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资源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设计”:始终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设计思路。
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不是从零开始,已经有了十年的基础和经验,此次体改项目推进是基于十年经验之上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发展,北京市基础教育又面临着新的挑战,要应对这些挑战,就需要有一个完整的顶层设计,系统布局,宏观规划,以使课程改革既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又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在进行顶层设计的同时,北京市还关注到了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即“成功了的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是一个什么样子”。就目前而言,尚没有一个地域明确提出课程改革成功后的样子,这一命题因为往往与不同地域的不同实际联系紧密,可能在不同地域的成功状况也不相同。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作为首都,其人口压力十分巨大,近几年来,北京市中小学的小班化正在逐渐消失,已积累起来的小班化教学经验,在很多学校再无用场了。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的出现,使得北京市推进体改项目还必须“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在顶层设计时,北京市留了开放端口,形成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设计思路。
“对象”:始终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学段覆盖”。
在申报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体制项目时,北京市明确了在实验对象上的全学段覆盖,即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之所以全学段覆盖,一方面体现了北京市在课改方面的勇气和魄力,另一方面也考虑到课改在不同学段遇到的问题并不尽相同,如果单纯局限于某一学段,实验成果的推广性可能就有限。
“推进”:尝试区域的二级设计与专题推进相结合的“纵横贯穿模式”。
即便是在北京,不同区县之间的基础教育发展也十分明显,因此,在课改推进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所存在的主要矛盾既有类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地,客观上也就决定了不能以统一步伐,统一行进,并到达同一个目的地。
横向上,针对课改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和不同矛盾,北京市在项目推进中采用区域的二级设计应对区域问题。如朝阳区,其通过调研发现在课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个:一是学校课程开发制度不够规范和科学;二是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创生力与实施力有所欠缺;三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没有完全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品质不高;四是区域课程规划不够健全。针对这四个问题,朝阳区确定了“四大策略”:课题研究式推进与多层培训相配合的策略、典型引路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策略、交流共享策略、学校发展策略。事实证明,这种二级设计基本满足了不同区域的不同发展需求。
纵向上,针对一些共性的问题和矛盾,北京市设立专项,按照统一部署以专题推进的方式进行研究。比如,自主排课、三级课程整体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习方式变革等方面,北京市设立市级专项,建立市区县三级合作研究共同体,辅以专兼职相结合的专家团队,进行集体攻坚,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
北京的课改首先要解决北京市的问题,要解决北京市的问题就必须充分考虑北京市的教育实际和未来追求,就要按照符合北京市的实践模型去推进,实践模型的形成为三年体改项目的推进提供了基础性支撑,也是体改项目最直接、最鲜活的成果。
“北京实践模型”的由来
课程与教材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成为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着力点。经过10年努力,首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课改内在品质的持续提升。为改变这一局面,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创新发展、良性推进,北京市于2010年向教育部申请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并获得批准。为顺利推进项目实施,北京市在已有课改经验基础上,采用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的“北京实践模型”(见下图)。
在探索课改推进道路时,北京市始终认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方案提供的是一个基本框架,区域课程改革推进从本质上讲,应该是一种基本框架下的原创行为。正是这种定位为“北京实践模型”的形成提供了适合的土壤。
“北京实践模型”的核心要素解读
北京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对教育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要求,这就需要在制定区域改革框架时,要在国家的基本规定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设定,换言之,就是要在改革推进中形成北京自己的实践模型。“北京实践模型”包括四个关键词,即理念、设计、对象、推进。
“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课改高位理念,其理念变动路径为从个体到全体再到个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北京市基础教育存在着精英化取向,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以及其他投入的区域化倾斜。部分城区的教育资源占有、教育投入远远超过远郊区县;区域内的学校分层明显,部分学校在师资、设备、生源等方面占据太多优势地位,致使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差距明显;学校内教师倾向于将更多的关注、精力投放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2001年课改之后,主导的教育理念从以往的精英化取向的“个体”转向“全体”,要求在课改中关注全体学生。随着课改的逐渐深入,我们发现只关注全体,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有的学校打着关注全体的幌子,轻易地将部分学生的特殊需求抹去。因此,在此次体改项目的实施中,北京市再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牢固把握好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关注教育实践中的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教育需求,创造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资源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设计”:始终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设计思路。
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不是从零开始,已经有了十年的基础和经验,此次体改项目推进是基于十年经验之上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发展,北京市基础教育又面临着新的挑战,要应对这些挑战,就需要有一个完整的顶层设计,系统布局,宏观规划,以使课程改革既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又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在进行顶层设计的同时,北京市还关注到了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即“成功了的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是一个什么样子”。就目前而言,尚没有一个地域明确提出课程改革成功后的样子,这一命题因为往往与不同地域的不同实际联系紧密,可能在不同地域的成功状况也不相同。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作为首都,其人口压力十分巨大,近几年来,北京市中小学的小班化正在逐渐消失,已积累起来的小班化教学经验,在很多学校再无用场了。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的出现,使得北京市推进体改项目还必须“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在顶层设计时,北京市留了开放端口,形成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设计思路。
“对象”:始终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学段覆盖”。
在申报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体制项目时,北京市明确了在实验对象上的全学段覆盖,即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之所以全学段覆盖,一方面体现了北京市在课改方面的勇气和魄力,另一方面也考虑到课改在不同学段遇到的问题并不尽相同,如果单纯局限于某一学段,实验成果的推广性可能就有限。
“推进”:尝试区域的二级设计与专题推进相结合的“纵横贯穿模式”。
即便是在北京,不同区县之间的基础教育发展也十分明显,因此,在课改推进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所存在的主要矛盾既有类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地,客观上也就决定了不能以统一步伐,统一行进,并到达同一个目的地。
横向上,针对课改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和不同矛盾,北京市在项目推进中采用区域的二级设计应对区域问题。如朝阳区,其通过调研发现在课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个:一是学校课程开发制度不够规范和科学;二是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创生力与实施力有所欠缺;三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没有完全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品质不高;四是区域课程规划不够健全。针对这四个问题,朝阳区确定了“四大策略”:课题研究式推进与多层培训相配合的策略、典型引路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策略、交流共享策略、学校发展策略。事实证明,这种二级设计基本满足了不同区域的不同发展需求。
纵向上,针对一些共性的问题和矛盾,北京市设立专项,按照统一部署以专题推进的方式进行研究。比如,自主排课、三级课程整体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习方式变革等方面,北京市设立市级专项,建立市区县三级合作研究共同体,辅以专兼职相结合的专家团队,进行集体攻坚,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
北京的课改首先要解决北京市的问题,要解决北京市的问题就必须充分考虑北京市的教育实际和未来追求,就要按照符合北京市的实践模型去推进,实践模型的形成为三年体改项目的推进提供了基础性支撑,也是体改项目最直接、最鲜活的成果。
“北京实践模型”的由来
课程与教材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成为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着力点。经过10年努力,首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课改内在品质的持续提升。为改变这一局面,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创新发展、良性推进,北京市于2010年向教育部申请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并获得批准。为顺利推进项目实施,北京市在已有课改经验基础上,采用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的“北京实践模型”(见下图)。
在探索课改推进道路时,北京市始终认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方案提供的是一个基本框架,区域课程改革推进从本质上讲,应该是一种基本框架下的原创行为。正是这种定位为“北京实践模型”的形成提供了适合的土壤。
“北京实践模型”的核心要素解读
北京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对教育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要求,这就需要在制定区域改革框架时,要在国家的基本规定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设定,换言之,就是要在改革推进中形成北京自己的实践模型。“北京实践模型”包括四个关键词,即理念、设计、对象、推进。
“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课改高位理念,其理念变动路径为从个体到全体再到个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北京市基础教育存在着精英化取向,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以及其他投入的区域化倾斜。部分城区的教育资源占有、教育投入远远超过远郊区县;区域内的学校分层明显,部分学校在师资、设备、生源等方面占据太多优势地位,致使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差距明显;学校内教师倾向于将更多的关注、精力投放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2001年课改之后,主导的教育理念从以往的精英化取向的“个体”转向“全体”,要求在课改中关注全体学生。随着课改的逐渐深入,我们发现只关注全体,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有的学校打着关注全体的幌子,轻易地将部分学生的特殊需求抹去。因此,在此次体改项目的实施中,北京市再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牢固把握好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关注教育实践中的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教育需求,创造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资源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设计”:始终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设计思路。
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不是从零开始,已经有了十年的基础和经验,此次体改项目推进是基于十年经验之上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发展,北京市基础教育又面临着新的挑战,要应对这些挑战,就需要有一个完整的顶层设计,系统布局,宏观规划,以使课程改革既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又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在进行顶层设计的同时,北京市还关注到了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即“成功了的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是一个什么样子”。就目前而言,尚没有一个地域明确提出课程改革成功后的样子,这一命题因为往往与不同地域的不同实际联系紧密,可能在不同地域的成功状况也不相同。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作为首都,其人口压力十分巨大,近几年来,北京市中小学的小班化正在逐渐消失,已积累起来的小班化教学经验,在很多学校再无用场了。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的出现,使得北京市推进体改项目还必须“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在顶层设计时,北京市留了开放端口,形成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设计思路。
“对象”:始终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学段覆盖”。
在申报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体制项目时,北京市明确了在实验对象上的全学段覆盖,即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之所以全学段覆盖,一方面体现了北京市在课改方面的勇气和魄力,另一方面也考虑到课改在不同学段遇到的问题并不尽相同,如果单纯局限于某一学段,实验成果的推广性可能就有限。
“推进”:尝试区域的二级设计与专题推进相结合的“纵横贯穿模式”。
即便是在北京,不同区县之间的基础教育发展也十分明显,因此,在课改推进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所存在的主要矛盾既有类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地,客观上也就决定了不能以统一步伐,统一行进,并到达同一个目的地。
横向上,针对课改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和不同矛盾,北京市在项目推进中采用区域的二级设计应对区域问题。如朝阳区,其通过调研发现在课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个:一是学校课程开发制度不够规范和科学;二是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创生力与实施力有所欠缺;三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没有完全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品质不高;四是区域课程规划不够健全。针对这四个问题,朝阳区确定了“四大策略”:课题研究式推进与多层培训相配合的策略、典型引路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策略、交流共享策略、学校发展策略。事实证明,这种二级设计基本满足了不同区域的不同发展需求。
纵向上,针对一些共性的问题和矛盾,北京市设立专项,按照统一部署以专题推进的方式进行研究。比如,自主排课、三级课程整体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习方式变革等方面,北京市设立市级专项,建立市区县三级合作研究共同体,辅以专兼职相结合的专家团队,进行集体攻坚,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
北京的课改首先要解决北京市的问题,要解决北京市的问题就必须充分考虑北京市的教育实际和未来追求,就要按照符合北京市的实践模型去推进,实践模型的形成为三年体改项目的推进提供了基础性支撑,也是体改项目最直接、最鲜活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