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更加普惠公平多元优质的首都基础教育
2014-07-25线联平
线联平
教育是民生之本,是强国之基。教育发展要靠改革,而教育改革面临不少体制机制藩篱。时至今日,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处于“深水区”的课程改革应该推向何方?我认为,首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应该体现四个“更加”。
更加普惠
课改之前的很长时期内,教育面向少数学习尖子的现象较为突出,教学设计、课堂提问以及作业布置更多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课改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改观,教育开始讲求“面向全体”。但是在一些地区、一些学校,“面向全体”的观念被庸俗化了,在课堂中,教师以“向我看”“齐步走”来实现“每一个孩子都吃饱”,这种庸俗化的普惠束缚了每一个孩子。普惠不是只关注整齐划一的全体,而是要真正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需求。我们未来的改革要实现什么呢?首先就要俯下身来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真实需要,这是实现普惠的核心。每一个孩子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发展起点、过程和终点都是不同的,教育不可能实现所有孩子的“齐步走”“齐到站”,普惠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允许孩子个性化发展并为之提供所需支持。
更加公平
北京是个超大城市,随着城市发展,外来人口涌入,学龄人口的群体差异越来越大,如何实现面向所有学龄儿童的教育公平是摆在首都基础教育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实现更加公平的教育,要努力推动从单纯提供机会的公平转向实际获得机会的公平。如果机会不能转化为儿童实际获得的资源,那么只能是宣传噱头。要实现实际获得机会的公平,就必须重组教育基本要素,丰富教育资源,实现多元供给。通过教育供给的改变实现教育发展模式的改变,通过教育发展模式的改变实现人才培养机制的改变,通过人才培养机制的改变实现孩子的公平发展。
更加多元
教育的根本是以人为本,受教育群体的多元构成决定了首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考量多元化的发展和供给模式。学校作为提供教育服务的最基本单位,其发展目标不能千校一面,学校的同质化势必导致教育资源的同质化,那么接下来,同质化的教育资源与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就会构成一对尖锐的矛盾。所以,未来的首都基础教育面貌应该是更加多元,这需要课程改革探索多元的发展策略和路径来支撑。特别是在教育资源开发方面,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建设教育资源公共平台,通过“高端资源定制开发、中端资源评优供给、低端资源上传共享”的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多元供给。
更加优质
优质应该是首都基础教育的核心追求。优质的教育培养优质的孩子,支撑优质教育的是优质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最起码应该有三方面来源:一是现有教育资源的盘活。课改以来,学校自行开发了很多课程资源,但是很多课程开发由于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导致了课程资源分散、质量不高、使用效益也不好。对于这部分资源,市、区县两级教育部门在认真甄选的基础上,应该积极盘活和提高质量,如东城教委推行的“学院制”就带了个好头。二是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随着生源群体差异性的凸显,现有的教育资源不能完全适应所有学生的需求,所以还应该大力开发新的优质资源,如清华附小开发的“1+X”课程体系,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孩子的需求,朝阳区教委提出的“课程创生机制”,用意也在于此。三是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共享。成熟的优质资源不能“孤芳自赏”,应该建立机制让其流动共享起来,才能带动更多学校的发展。
北京是国家的首都,首都的基础教育改革深受社会广泛关注,紧迫性、复杂性并存。处于“深水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是综合改革,是攻坚战。最近北京市在中高考改革上的突破也体现了攻坚决心。这次改革实质上是一种“倒逼”,就是通过考试评价方式变革,彻底扭转评价学生看分数、评价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负增效”真正落实到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党中央交给全国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首都教育一定会在全国发挥更加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