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4-07-24夏爱军
摘要:人民币国际化是当前我国克服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负面影响的必要途径。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面临着人民币输出国外的困境、人民币资产流动性所要求的资本管制开放对国内金融体系的冲击、国内经济持续增长隐患等问题。当前应通过推广货币互换安排、建立和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推动国内各项体制的改革来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货币输出 人民币资产流动性 经济可持续发展
1 人民币国际化背景
本世纪初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让世界开始重新审视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无论是西方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都对当今国际货币体系持批评态度。改革国际货币体系重振金融危机下的世界经济成为学界与政策当局关注的焦点,人民币国际化成为此次探讨重构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话题。
一国货币国际化是指该国货币能够跨出国界,在境外流通,并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
货币国际化一般应包括四个条件:
①稳定的政治格局;
②强大的经济实力;
③健全的金融体系和完善的金融市场;
④充足的国际储备。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国际化的基本条件。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GDP已排名世界第二,进出口贸易总额及外汇储备居世界首位,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更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重要的引擎。经济大国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其货币成长为国际货币的过程。另一方面,深受金融危机负面影响的中国,开始注意到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对自身发展的弊端并积极采取改革措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但随着改革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开始突显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本文将在国内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此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
2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人民币输出国外的困境。
输出货币为他国提供流动性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殊的货币输出模式。美国主要通过贸易逆差来输出美元;欧盟各国则通过建立货币联盟构建共同货币区和中央银行来进行欧元输出;日本通过对外投资促进资本外流进行日元输出。从我国经济现状来分析,这几种货币输出方式都不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我国有必要探索一种与我国经济环境相适应的人民币输出模式。
人民币国际化旨在维持本国与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如果人民币输出造成经济衰退,则这种货币国际化模式无疑是失败的。在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下,通过大幅贸易逆差的美元输出模式注定不适合中国。另外,亚洲各国都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意识形态,而且政治因素各有特点,各国经济发展与人均收入极度不协调,在此背景下要对亚洲各国货币进行强行统一构建共同货币“亚元”,势必产生严重的金融风险,甚至亚洲经济也会因此而衰退。所以通过建立共同货币区的欧元模式也不适合作为我国货币的输出模式。通过跨国公司及政府对外投资使资本外流的日元模式,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借鉴,但只能作为人民币输出的辅助手段,不能作为人民币输出的主要模式。
鉴于此,只有解决了人民币合理输出的问题,才有可能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2.2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进口与出口人民币结算的失衡以及贸易结算职能和储备货币职能的失衡。
2009年7月,中国推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开启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但是近年来我国进出口人民币结算金额逐渐失衡,进口人民币结算金额远大于出口人民币结算金额,使得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发展缓慢。进口人民币结算实质是人民币流出(即人民币由境内流向境外),而出口人民币结算则是人民币流入(即人民币由境外回流到国内)。人民币国际化的正常顺序应该是人民币进口结算大于出口结算,即首先出现人民币净流出。净流出逐渐累计形成离岸人民币资金池,资金池就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发酵池”,它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和源动力。人民币净流出量持续增长,使得美元、欧元等国际主流货币流出量缩减,同时加大了境内美元、欧元资产存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民币升值,而人民币升值预期又会使国外企业更加乐于持有人民币,反过来进一步使得人民币结算金额进口高于出口,但任何事物都得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一旦超限就会适得其反破坏国内宏观经济结构。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另一重要问题是贸易结算功能和储备货币功能的失衡发展。目前,人民币在部分地区已成为主要结算货币,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功能并未真正发挥。储备功能是货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储备资产是考验一国货币实力的重要标准,储备资产作为一国政府与金融机构所持有的对外资产,要求其货币的流通性良好,且安全稳定。怎样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储备资产中的比重,让人民币真正成为能发挥储备货币职能的国际关键货币就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2.3 人民币资产流动性所要求的资本管制开放对国内金融体系的冲击。
一国货币以及以该货币表示的资产的流通性也是评定其能否充当国际间的关键货币的重要标志。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元、欧元的流通性较高,人们更愿意进行这两种货币的借贷和储备。近些年人民币的流通性逐年提高,在世界资本市场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与美元和欧元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人民币若要成为杀进世界资本市场的一匹“黑马”,要成为与美元和欧元抗衡的国际主流货币,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流通性,但是这也意味着我国要完全开放资本金融账户、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就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架构和金融市场竞争力而言显然还无法达到这一目标。
2.4 国内经济持续增长的隐患。
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一般靠消费、投资和出口三方面拉动,在过去的30年,得益于政府投资和强劲出口,中国经济一直保持10%左右的速度增长。在此次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因与中国经济联系最紧密的几大经济实体经济持续低迷,导致中国出口大幅衰退,大量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中小企业倒闭。另外,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也出现瓶颈障碍。投资需求由于房地产市场泡沫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张而难以维系,而且完全以政府调控实现经济增长显然是不现实的。中国国内消费低迷一直存在,如何激发内需促进消费进而使经济增速一直是困扰政府的难题之一。怎样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endprint
3 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
3.1 进一步加大货币互换安排输出人民币的力度和广度,增强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地位。
人民币投资渠道的广度、深度和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紧密联系。步子不在于快,而在于稳健,需要在稳健而不停歇的前进中积累经验,循序推进。当前,渣打银行和主权财富基金事务全球主管朱卡·菲尔曼曾表示,全球40家央行准备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这使得人民币能够在全面自由兑换之前就具有储备货币的状态。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目前没有以人民币形式存在的外汇储备比例,但数据显示,新兴市场国家储备中的“其他货币”比重相比2003年增加了近400%,而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例则从2000年的55%降至2013年的33%。这表明,许多国家在逐步降低对美元的依赖,大家看到了国际货币体系出现的问题,期待多一个选项,而人民币正是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的选项之一。
因此,越来越多国家的央行正在把人民币加入到储备和投资组合中,也在意料之中。另外,双边本币互换安排在我国有较好的实践基础,截止2013年9月,中国已与21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规模达到2.2万亿人民币。在人民币尚未实现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央行货币互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民币在境外实现计价、结算和储备的职能。未来我们应加大互换的力度,扩大货币互换协议国家的数量和协议规模,尽力争取能同欧盟和美国签订本币互换协议,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地位。
3.2 发展和完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增强人民币境外资产的流动性,同时加快国内金融体系的改革。
人民币国际化虽然“长势”喜人,但仍是一棵幼苗。2013年末,中国银行离岸人民币指数为0.91%,这意味着,在离岸存贷款等国际金融市场活动中,人民币占所有货币的份额为0.91%。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2013年人民币交易在全球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占比为2.2%。这表明,人民币对全球大宗商品仍没有话语权。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副巡视员王丹表示,目前人民币计价比重还较低,2013年人民币在货物贸易中所占比例已经超过10%,达到11.7%,但这11.7%中有一半不是以人民币计价。这样看来,人民币在国际上能够走多远,还取决于国内金融改革的“成绩单”。
归根结底,人民币国际化是人民币在国际社会“市场化”的过程,能否获得成功,终究取决于国际市场的选择,取决于世界各国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而国际市场如何选择,需要中国首先做好“家庭作业”。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改革和经济发展的结果。在国内的“功课”中,除了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以外,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拿着人民币能干什么?交易有多少人愿意接受?有多大的广度和深度吸引投资者?也就是说中国需要给人民币的持有者以更多的投资机会。
正如前所述,人民币投资渠道的广度、深度和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紧密联系。步子不在于快,而在于稳健。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满足若干条件,比如人民币汇率可以大幅度地自由浮动、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金融体系改革更加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更加国际化等,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稳健而不停歇的前进中积累经验,循序推进。最终,国际间使用人民币的普及程度必将和中国经济的重要性相匹配。
3.3 调整经济增长模式,推动国内各项体制的改革,促进国内经济良性发展。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一出口大国、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依托庞大的经济体量和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人民币将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多元化储备、分散风险的优先选择。
3.4 努力实现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职能。
首先,在风险可控范围内拓宽和创新人民币投资工具和产品,尽力满足民间私人机构投资于人民币金融资产的要求,以实现人民币作为非居民和居民投资资产和风险规避工具的职能;其次,逐步增加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SDR的比重,增强人民币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王大树,房飞.关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思考[J].理论探讨,2011(7):25-28.
[2]吴官政.人民币国际化目标定位及路径分析[J].经济学家,2012(2):83-89.
[3]李嘉.人民币国际化利弊分析及路径选择[J].特区经济,2011(9):72-74.
[4]张彦.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障碍与相关对策[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2).
作者简介:
夏爱军(1983-),男,湖北监利人,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实习员(助理级),现就职于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金融与贸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