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鲁迅的“拿来主义”
2014-07-23张金荣
张金荣
在《拿来主义》一文里,鲁迅先生的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集中地体现出来。他认为,我们要勇敢地去借鉴学习外国的先进思想文化,大胆拿来。
糖衣炮弹礼尚往来一味献媚“送去主义”前些日子,偶尔翻开高中语文课本,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映入眼帘,再次读来,兴趣盎然,感想颇多,使我在思想上再次受到深刻的教诲和启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外的先进经验我们学了不少,但一些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腐败的生活作风也让我们中的一些人学了不少,尤其对青少年的冲击不可小觑。现在从国际大局势看,虽是和平年代,但对于国外“糖衣炮弹”的攻击,我们也不可掉以轻心。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化革命的先驱,他继承了“五四”运动的科学民主的精神。他也深知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我们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东西实在是不多了,在科学文化和社会发展上,中国已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了。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国情,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学习世界先进的科学文化,否则,我们的子孙向外国友人“炫耀”我国的国粹时,真得就只剩下老祖宗的四大发明了。
但这种学习不能是盲从,而是要我们辩证地、有取舍地择取。《拿来主义》一文作者仅用了1000多字,就精辟、透彻、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作者运用鲜明的對比、生动的比喻,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语言幽默活泼、妙语连珠,让我们受益匪浅。
在文中,作者首先阐述了对待外国的科学文化上存在两种人的两种态度。一是闭关自守派,夜郎自大;一种是崇洋媚外派,全部送去。对于这两种态度,鲁迅皆持反对态度。历史已经证明,“闭关锁国”是行不通的,作者只用了一句幽默感极强的话就给予了否定;而对于国民党反动派一味“送去”的卖国行径,鲁迅更是极为愤慨。他认为,我们应该根据“礼尚往来”的礼节“拿来”。他的这种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在《拿来主义》一文里集中的体现出来。他认为“拿来”不等于“送来”,因为送来的并不一定是我们需要的,而且我们也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是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到美国的电影。而鲁迅的观点是应该根据我们的需要自己去拿,即使是仇敌的东西,我们也应该如此,既要与他们的腐朽东西作斗争,防止他们“送来”,又要善于吸取他们先进的科学文化。在这个问题上,鲁迅用一个穷青年得到了一所“大宅子”来形象的比喻,他反对三种态度:一是反对大宅子的旧主人,怕被“污染了”,徘徊不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二是为了显示自己“清白”,放火烧掉的“昏蛋”;三是一味献媚,欣然接受一切的“废物”。作者认为,对待外国文化要不管三七二十一,要勇敢地,毫不顾忌地先拿来,然后再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去挑选,去创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像鱼翅一类对身体有营养的物质,我们应该像萝卜白菜一样吃掉。而看见鸦片,虽是毒品一类但在医药上还有用途,要严格控制管理发挥它在医药上的功效,送到药房。至于烟枪烟灯,留一小部分送去展览,其余毁掉。而姨太太类资产阶级生活的腐朽东西则要坚决遣散。这就是有所择取,有所改革,有所创造。这样一来,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成了新宅子了。
鲁迅一贯认为,我们要勇敢地去借鉴学习外国的先进思想文化。他自己就身体力行地从事这方面的翻译介绍工作,为我们做出了光辉榜样。他认为,敢不敢学习别的国家民族的先进文化知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没有自信心的标志。因此,他对拿来的人又提出要求,要求这个人必须具备“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品质。只有“沉着、勇猛”才敢把“大宅子”拿来;只有在“辨别”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有所择决。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求这个人“不自私”,因为它是一切行为思想的基石,也是能够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因为不自私的人才能从本民族的利益出发,从社会发展的视角出发,从为广大人民群众牟取实惠出发,这是多么深刻的见解啊!
最后,鲁迅表示,没有这种“拿来”,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他的对“拿来主义”的精湛深刻的论述,不仅适用于对待外国文化,对待民族文化遗产也同样适用。
本文的写作特色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首先,是对比手法的运用,本文以“拿来主义”为标题,但文章并未从此处入手,而是先着眼于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批判。因为对“送去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愈强烈,愈能证明“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这真是有比较才有鉴别。“送去主义”的结果是实无可送之时只能讨别人的“残羹冷炙”过活,丧失民族尊严;而“拿来主义”则大胆拿来,为我所用,充满民族自信心。不同结果的对比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其次,是生动形象的比喻运用。把外国文化比作大宅子,用“鱼翅、鸦片、姨太太”分别比喻外国文化中有益的、有益兼有害的和全部有害的部分,比喻十分形象、科学、贴切、巧妙,便于理解。
再次,就是幽默讽刺的语言。文章第一段中作者写到:“活人替代了古董”,“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从文物到绘画再到活人,都成了“送去主义”的牺牲品,讽刺当局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实在是没什么东西可送了。总之,鲁迅先生对那些只知“送去”的人的讽刺和批判,那真是入木三分,语言辛辣有力,毫不留情。
最后我要说“有辨别,不自私”,既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又要避免他们的短处,既不做夜郎,也不当贾桂,才明白要拿来什么,又要知道应舍弃什么,才能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带来更大效益。这一真理在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80年之后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