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014-07-23丛中笑
丛中笑
国家颁布《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来,给学前教育事业带来了又一股春风。政府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师是影响幼儿园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核心竞争力。
幼儿教师学前教育幼儿园质量国家颁布《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来,给学前教育事业带来了又一股春风。政府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师是影响幼儿园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核心竞争力。教师在幼儿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儿童成长之初最需要的是什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呢?
一、为幼儿提供早期经验
作为幼教工作者,每个人都希望做好教师,好教师是什么样的?好教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了解并满足幼儿发展的需求。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早期经验很重要。童年只有一次,儿童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不断地改过,但对儿童来讲,是不能重新来过的。因此,教师要尽量减少失误,把最好的教育给每个儿童。首先就是要为幼儿提供有价值的早期体验。
1.早期经验是认识世界的基础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教师应该给这个阶段的儿童什么呢?首先是经验。经验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人的认识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感性经验的积累是发展的基础。感性经验需要发展感性器官。也就是说,眼睛要多看、耳朵要多听、手脚要多动,需要开放儿童的各个感知感官,接触与感受各种事物。儿童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经验基础上,儿童认识事物必须有早期经验作为基础,这是发展的必要条件。
早期经验可以刺激人的大脑,促进大脑功能的发展。人的大脑由许多神经细胞组成,它们的生长需要丰富而有效的刺激。打个比方,人大脑中的神经细胞与外界刺激好比灯泡和开关的关系,灯泡能否亮起来,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刺激”,只有提供很多“刺激”脑神经细胞才能被激发起来,大脑就能兴奋起来。也就是说,神经细胞原本各自是相互独立的,经过外部刺激,细胞和细胞之间建立起各种联系,儿童如何获得刺激?很重要的,就是为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儿童与环境反复互动,互为刺激。在互动中积累经验,认识客观世界。
2.感性经验促进智力发育
儿童智力的发育对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所谓智力发育,更多侧重认知能力的发展,包括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力等。就像我们要学习跳舞,就要有身体协调力、音乐律动力等基本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除了一定的遗传因素外,更多是经验积累和练习的结果。在儿童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他们不可避免地要思考问题,对问题进行比较和分析。要让他们知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和区别的,比如在认识图形的时候,需要去触摸和感受,图形有圆形的、方形的、三角形的,这些都是不一样的,并且在同一种图形中也有大有小、有厚有薄、有宽有窄。儿童在认识图形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与概括,抽象出图形的基本构成要素,比如三角形是由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构成的,无论图形是大还是小,只要具备三个要素就是三角形。试想如果没有经验的积累,没有对各种事物的多方面感受就很难抽象出三角形这个概念。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往往会这样做:拿出一些三角形并告诉孩子这是三角形,然后要求孩子从众多图形中找出三角形。这种教学方式过于简单和机械。孩子们主要是靠感性的视觉对应进行判断,一旦把三角形换一个角度和位置,孩子就不能正确判断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将概念的形成建筑在充分的感性经验基础上。
3.感性经验促进情绪发展
孩子的情绪发展也需要经验积累。要让他们在接触各种事物的过程中,去获得内心真实的感受。不管快乐的还是悲伤的情绪,都是有必要的。切忌用一种情绪代替所以感受,该悲伤时就让他们悲伤,该焦急的要让他们焦急,各种情绪的体验是儿童情商发展的基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正确引导。
二、为幼儿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经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是有价值的,这就需要我们进行选择。我们要分析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经验,知道什么样的经验可以支持和促进儿童的发展。有些经验不但不利于儿童发展,反而扼杀孩子的天性,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有些家长强迫孩子学琴,孩子会砸琴;或是强迫孩子学习奥数,孩子非常反感;或是把小学化的东西下放到幼儿园,这些都违反了幼儿发展规律,欲速则不达,甚至会伤害孩子的心灵。我们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假如我们让孩子学习用脚写字,孩子可能会学会。或让孩子背字典,他们也能学会,但这种学习有价值吗?孩子的时间是有限,发展经历是不可逆转的,如果你用大量没有价值的经验挤占了孩子宝贵的时间,耽误了孩子的成长!那么,哪些经验是有价值的呢?
1.有效的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儿童的反映和表现一定要给予积极的反馈,不能漠然对待。因为教师的反映就是一种刺激,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经验。但是刺激不应是简单的鼓励,一定要表达准确而具体。言之有物,不可大而概之。
2.调动孩子的感官
眼睛、嘴巴、耳朵,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感官,要让儿童从小就多听多看,刺激和发展感官比给很多“死”的知识更有价值。
3.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
教师的情绪很重要,应该带给孩子什么样的情绪呢?应该是积极的、乐观的、饱满的,这些正向的情绪会给儿童一个幸福人生的底色。反之,孩子会更多表现出消极的、悲观的负面情绪。
4.营造情境
教师要给孩子有准备的环境,包括规律的、秩序的环境。我们常常讲自由和秩序的关系,给孩子自由是放飞心灵,并不是没有要求。马路设置了红绿灯,车辆会走得更快。孩子的行为也要设置“红绿灯”,让他们从小就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建立规范是让儿童学会社会规则,不是限制儿童的发展,我们要给儿童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开放宽松的发展环境。
5.启发幼儿的独立性
智力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教师要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特点。在教导孩子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启发孩子说出自己的方式,让孩子知道,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想法,每个人的想法都是有价值的。
三、做幼儿社会化的启蒙者
好的教师是幼儿社会化的启蒙者。孩子的发展是一个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而教师正是孩子这个过程的引路人。虽然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老师是术有专攻者。幼儿在人生的起步阶段,有几个需要“紧走几步”的关键阶段,教师恰恰是这“紧走几步”的关键人物。就好比孩子从河上的小桥走过,要想不掉进河里,就需要学会平衡和控制,老师正是帮助孩子掌握平衡和控制的引导人和教导者。
1.社会化决定人的幸福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道德可以弥补能力的不足,而能力却无法弥补道德的缺憾。幼儿是否能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一个受欢迎的人,主要取决于他的社会化水平。幼儿的社会化过程有一个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其中,外化更多是一种简单的模仿。比如孩子喜欢某位老师,他会情不自禁地去模仿老师的声音、动作,这些都是外在的。直到他把这些行为转化为自己比较稳定的行为时,才达到内化。很多人为什么不幸福?这和他的社会化程度分不开,比如社会化程度不高的人,始终停留在模仿水平上,一直达不到内化,这样不免会出现心理冲突,内在和外在的不统一和不和谐。一个人,只有他是发自内心地自主地接受社会的东西,包括道德规范,他们才能从中找到乐趣,从而实现外化向内化的转化。比如,孩子入园前在家里约束少,相对自由些,入园后则要学会过集体生活,要遵守各种规则,刚开始有一个适应过程,慢慢地就形成习惯,达到内化。
2.如何形成社会化
社会化不是教会的,而是实践的结果。因为仅通过认知是不会达到社会性的内化的。幼儿社会化的形成,需要教师为他们营造各种情境来实践。同时还要训练儿童正确的思维方式,比如我们问孩子是马跑得快还是企鹅跑得快,孩子的回答肯定是马跑得快。假如给孩子们看一部关于南极的纪录片,孩子们就会看到企鹅灵巧地在冰雪上行走而马却寸步难行。再问,马跑得快还是企鹅跑得快,孩子们会惊异地发现,企鹅跑得快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孩子们最后发现任何事物都处在一种社会情境和关系中,快和慢不是绝对的,要看具体的环境与情景。如果孩子们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他的思维会更灵活,会容易适应社会。
3.给幼儿创设一个“气场”
引导儿童,老师并不需要做太复杂的事,但要给他们创设有效的环境,孩子们一踏入这个环境就会惊喜,就能表现出无比兴奋。我在美国曾经看到这样一件事情:在一个幼儿园里,孩子都穿好外衣去做户外活动,只有一个小女孩始终穿不好外衣,这时候老师轻轻走到她身边,把她的衣服铺在地上耐心地告诉她如何才能穿好,老师做了示范,又让孩子自己穿,直至这个小女孩学会为止,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没有着急和催促孩子,而是不断地帮助她、鼓励她。
在很多时候,教师要给孩子理性的东西,给得到不到位就是专业性的体现。好的老师善于运用表情、语言、动作等各种手段创设出一个能激活幼儿情绪的气氛,也就是俗话说得“气场”。
4.给幼儿智慧和艺术
一定要给儿童智慧和艺术。这就需要老师本身就是智慧的和充满艺术的人。儿童是活生生的个体,生动而充满活力,我们的教育不是冰冷的、机械的,而是丰富的、生活的,让儿童能不断地能体会到成长中的烦恼和快乐。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
第一,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家长有时候会要求教师做一些事情,那么我们就要看家长的要求是否符合儿童发展规律。比如,一些家长认为“不打不成材”,只有在高压下孩子才能有出息,追捧“虎妈”的教育模式。但是很多研究告诉我们,遵循儿童发展规律才是最好的教育。家长和教师的目标是一致的,一定要协调统一。一些家长把孩子“扔”给幼儿园,自己图个一身轻,这是不可取的。儿童成长需要家园互动。
第二,发掘幼儿的潜能。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的只是幼儿显现出来的能力,只有好教师才能发现并激发孩子潜在的能力,把儿童潜在的能力变成现实的能力。教师是幼儿成长路上的导师和专业指导者。
最后,我要说的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责任很重,十分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