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学法指导实践问题探讨

2014-07-23王燕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学法指导新课标小学数学

王燕

摘 要:只有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自主探究、共同发展的过程,才能让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真正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师要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合理运用教材,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学法指导能力和效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学法指导

一、精设巧导,提高学法指导的实效性

新课程特别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提高探究的实效性,一是教师要选准探究的素材,二是教师要巧妙地引导。

“规律性知识”的学习宜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规律性知识是在某种知识体系建立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然属性,是知识内部结构、关系的本质体现。一般可采用下列教学程序:创设情境→猜想与假设→发现规律(或验证猜想)→消化应用。例如:教学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个内容时,可以首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版并提出问题:“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紧接着,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在这个长方形纸板上一个挨一个地摆,直至摆满,并数一数一共摆出了18个小正方形。此时,引导学生做出猜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接下来,提出“其它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让学生分小组使用课前为其准备的学具展开探究活动,以求验证“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帮助。几分钟后,学生汇报探究结论。有的说,我们取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它的面积=2×1=2(平方厘米),证实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有的说,纸片长4厘米、宽2厘米,我们将这张纸片先横向对折一次,再纵向对折二次,这样就折出了8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4×2=8(平方厘米)。有的说,教师手上是一张画有很多小方格的纸片,每个小方格都是1平方厘米。我们先将其中的任意一行的5个小方格涂上红色,再紧接这一行又涂了3行,这样一共涂了20个小方格,也就是涂红色部分的面积=5×4=20(平方厘米)……这样让学生用具体例子验证“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之后,随即组织学生计算一些长方形的面积,以巩固消化新学的知识。

二、引导学生“动手做,做中想,想中悟”

新课标特别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在做中想、想中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如教学“比例尺”,传统的“讲授—接受式”教学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介绍比例尺产生意义、概念、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再根据比例尺概念进行计算、画图。这种教学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是这样处理的:课前布置学生测量学校篮球场(或教室)的长和宽,课中让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测量的数据在纸上画出篮球场(或教室)的平面图,并标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然后让学生算一算图上距离除以实际距离的值,由此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表示方式,进而运用比例尺进行有关计算。这种呈现方式先让学生“动手做(测、画、算),再在做中想,想中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征,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巧妙地以旧带新

巧妙地以旧带新,可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求“比一个数少几”的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可以这样组织教学,教师出示信息:“五(3)班共50人,男生占7/10。”

教师设问:看到这个信息,你想到什么?

生①:男生有多少人?

生②:女生占全班人数几分之几?

生③:女生有多少人?

学生提出的以上三个问题,①、②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内容。求解①、②两个问题为第三个问题的新知教学做了铺垫,达到了复习旧知与探求新知的和谐统一。

四、将学习材料的组织改静态呈现为动态生成

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将学习材料的组织由静态呈现变为动态生成,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比的意义”,出示信息:市消协会同质监局对我市某电器市场A、B两大系列饮水机质量状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如下:

A品牌 B品牌

抽查总台数 20040

不合格台数52

提问:看到这个信息,若你是顾客的话,你会选择哪种品牌的产品?

第一步,初步感知比的方法。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用不合格数除以抽查总数列出计算式子:5÷200,2÷40。第二步,在初步感知比的方法的基础上,教师接着引导:刚才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用不合格数除以抽样总数的方法来比较两种产品的质量,根据前面提供的信息,我们还可以进行哪些比较?算式如何表示?这时学生可提出很多量的比较,并列出算式。第三步,拓展延伸比的认识,深化理解比的意义。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比是相关联的两个量相除比较关系的另一种表示方式。同类量之间的比的结果表示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不同类量之间的比会产生一个新的量,但要注意是否具有实际意义。

纵观整节课,学生在教师的动态材料引领下,经历了“比的意义”的产生、发展、形成过程,思维活泼,理解深刻,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要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优化,就要立足于优化全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使每个教学环节达到最高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学法指导新课标小学数学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探索初中数学学法指导
让英语后进生也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加强学法指导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