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宽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伦理内蕴

2014-07-23梅娟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精神生活和谐校园宽容

梅娟

摘 要: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压力的冲击,其精神负担加重,进一步引发心理问题,因此,切实关注大学生精神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宽容作为一种价值观、文化观乃至世界观,具有其丰富的内涵与巨大的现实张力。本文通过剖析大学生精神生活,探析“宽容”的内蕴,试从“宽容”的视角探索和谐校园构建的途径。

关键词:宽容;大学生;精神生活;和谐校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就业竞争压力等新的问题,成为在校大学生新的精神压力源泉,由此产生一系列心理和思想问题。因此,高校应切实关注大学生精神生活,重视和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精神需要,引领当代大学生,构建健康、和谐、高尚的精神家园,使大学生走出精神困境。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中,“宽容”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是一种维系高校良性运行的纽带。宽容作为一种意识,如能内化为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将对社会、国家和个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内涵

生活是人为生存和发展而消费的过程。生活不是纯精神生活的领域,也不是纯物质生活的领域,而是两种因素紧密结合着。人的生活,首先是物质的生活。但生活的过程本身却充满着精神的因素。根据《辞海》的释义,精神主要是指对人的主观存在状态的描述和定位,是人所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以及发展过程的理想归属。精神主要通过三个层面来体现:一是心理和情感,这是人的精神存在的基础;二是道德和意识,这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高级心理状态;三是审美意识和信念水平,这是个人精神存在的核心,表明人的精神发展所达到的高度。总而言之,精神就是指做人的道理,主要指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以及信仰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永远与生活相伴而行。因而,精神生活“是主体(人、社会)满足自身精神需要的、有精神投入和精神交流的、并对主体自身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建构带来直接影响的、包括精神文化的创造与消费在内的一切活动”。

当人类步入现代社会,当代大学生在满足自我物质需求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的时候,却又普遍感到精神生活极度匮乏,受到诸如压力、焦虑、亚健康等“文明疾病”的侵蚀。虽然没有物质内容的校园生活是不存在的,但是宽松、协调、包容的校园,却永远是大学生眷恋的。因此,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关注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精神生活不只是因为“吃、喝、玩、乐”等物质需要得到满足而带来的感官的愉悦感,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精神消费的互动形式,而是人类身上存在的独立的精神生命,使我们持续追求自身价值与生活价值的内在冲动。

二、宽容的伦理内蕴

在校园生活中,常有一些不和谐的事情发生,比如同学之间往往因为一件小事互不理睬,甚至大打出手。究其原因,是缺少一颗宽容之心。没有了宽容之心,只能让你在斤斤计较中与人结怨,在睚眦必报中与人结仇,在水火不容中走向毁灭。因此,宽容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至关重要。

第一,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性美。多一份宽容,人的生命中就会多一份空间;多一份爱心,人的生活也会多一份温暖。美国前总统林肯对其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位议员的不满,这位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不正是在消灭敌人吗?”

第二,宽容是快乐之本。宽容朋友的一时误解,能使友谊之树常青;宽容同事背后的中伤,能使同事之间团结谅解;宽容领导暂时的失察,能使上下之心协调一致;宽容下属无心的冒犯,能使下属之行自觉规范;宽容亲人一时的过失,能使幸福之花长开不败。

第三,宽容是事业之基础。西汉末年,刘秀攻入邯郸,当他的手下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前帝、辱骂刘秀甚至谋划诛杀刘秀的信件。可刘秀对此视而不见,不顾众臣反对,全部付之一炬。他认为,如果追查,将会使许多人恐慌,甚至成为死敌。而不计前嫌,可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力量。刘秀的宽容使自己终成帝业。

宽容虽然是一种美德,但宽容决不能过分,否则它就是放纵,就是一种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因此,宽容有时与惩治密不可分,惩治也是一种宽容。大堤如果容忍了蚁穴的扩展,将毁于一旦,从而失去它的伟岸,因此惩治蚁穴是对大堤的宽容;国家如果容忍了民族的分裂,将陷入混乱,从而失去她的完整,因此惩治分裂是对民族的宽容;法制如果容忍了罪犯的横行,将失信于民,从而失去他的威严,因此惩治犯罪是对民众的宽容;自然如果容忍了污染的侵蚀,将灾难重重,从而失去她的美丽,因此惩治污染是对自然的宽容……

宽容是一束阳光,它时刻折射出光芒,照耀着我们、温暖着我们、牵引着我们,也灼伤着我们,如果面对,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

三、基于“宽容”精神下的和谐校园构建

“和谐”作为伦理概念,代表了公正有序、协调完善的关系与秩序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社会的主要条件或标志之一就是诸种社会关系的伦理协调。而宽容就是协调诸种关系的“酵母”。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应该具备宽容的素养。万物追求和谐,和谐也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也将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建设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教育目标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高校应关注大学生精神生活,培养大学生宽容意识,探寻构建和谐校园真正可靠的、现实的路径。

1.涵育宽容的校园文化

大学宽容、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大学发展的灵魂。“大学宽容、和谐的校园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主要是指一种以宽容、和谐为核心思想的校园文化。这不仅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大学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的积极体现。大学和谐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和谐为思想核心和价值取向,集思想观念、制度体制和校园环境等于一体的协调统一的文化形态。它既体现大学的个性,又具有时代性,是大学发展的灵魂。”“建设宽容、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充分发挥其导向、整合、引领的功能,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文化活动基地和平台建设,形成全校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全校的凝聚力;树立全校的和谐和宽容理念,培育全校的和谐和宽容精神;形成全校良好的道德风尚以及和谐人际关系;营造全校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校和谐心态。”

建设宽容的校园文化,对教师来说,就要宽容每一位成长中的学生。对人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宽容,是教师良好形象的一种内涵,是一种可贵的素质。宽容的实质就是教师的自信:相信自己的人格,相信自己的教育,相信自己的学生。以尊重、理解、信任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昭示学生、熏陶学生、诱导学生、影响学生,给学生以自我反省、自我修正、自我选择、自我进步的时间、空间与主动性,从而体现出教师所特有的人文教化功能。

2.教育关涉着完整性生命的成长

青年学生只有知识与情意都得到了发展才是完整性的发展。宽容是一种善意,就是要人善意地对待别人和生活中所发生的事。它不是用狭隘的眼光去揣度别人的心思,而是从别人的角度去理解事情所以发生的理由,如此就会有一种“有容乃大”的心态,就会用一种善意的方式与人,交流和沟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校园中学生之间出现的问题更加复杂化,大学生都要面临一段艰难的心理转型与重塑、人际关系重建的过程。新的环境,陌生的面孔,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竞争形式,对那些没有心理准备的大学生,是难以顺利适应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宽容意识,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多交往,在交往中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宽容,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干好事情,理解和宽容他人对自己所求之事的局限和困难。

3.教育要给予学生生命尊严与人格的尊重

这些尊重包括了最基本的对学生不同发展模式以及学生表达相反意见的尊重。人性具有多面性,人的优点和缺陷都是人性的组成部分,完美无缺的人性是没有的。教师正确的态度就是直面它、利用它和引导它,在掌握了学生成长规律和懂得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错误中了解行为的后果,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么对这种人性缺陷给予尊重就是教师宽容的重要内容。

4.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穿宽容意识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这一平台,发掘其中有关宽容的思想资源,是培养大学生宽容意识的便捷途径。积极探索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理论体系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由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由教学体系转化为素质体系”。“宽容教育和尊重他人的教育作为民主的必要条件,应被视为一项综合性的持久的事业”。

“和谐校园的素质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育人氛围是各种教育要素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宗旨是产生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整体效应。”高校要实现校园和谐,必须以宽容美德为基础。宽容是一双充满希望的眼睛,它会让人看到一个春光明媚的世界;宽容是一股潺潺流水,它会滋润最干涸的心田;宽容是一道温暖的阳光,它可融化最坚固的冰川。宽容是和谐之本,从一定意义上说,宽容具有和谐的品质,和谐需要宽容。具有宽容美德,才能构建平等友爱、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才能实现各尽其能、各展其长的人才培养,才能拥有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学术精神,才能进行健康有序、协调发展的科学研究,才能开展真诚友爱、诚实守信的社会服务。因此,我们学会宽容,就能建设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刘素民.宽容:宗教自由及宗教对话的前提[J].哲学动态,2005(11):12-16.

[2]侯清麟.宽容——和谐校园的德性基础[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8):181-183.

[3]安海娟,李慧,等.以人为本视野下的大学生精神生活[J].科技信息,2012(12):14.

[4]杨剑波.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方略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0)3-4.

[5]李堂.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建设路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2)173.

[6]工静芳,李英杰.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探析[J].文学界,2009(10):139.

[7]郝潞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浅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56.

猜你喜欢

精神生活和谐校园宽容
浅谈中职学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理解、宽容让他重新起步
我努力读懂“宽容”这首诗
宽容在班集体教育中的作用
现代室内设计的几点思考
高职院校工会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错误也是一种课程资源
诗歌的无用之用
浅谈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