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视野下的中国海权

2014-07-23沈祖炜

世纪 2014年4期
关键词:海权海洋权益岛礁

沈祖炜

在当代国际竞争中,海洋权益成了各国争夺的主要领域。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石油、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都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因此,各国的海权意识都被唤醒了。中国在东海、南海遇到的种种摩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历史地分析中国面临的海权之困,有助于我们应对海权挑战。

农耕民族向来重陆地轻海洋,特别是明朝和清朝相继实行“海禁”,明令“片板不得下海”,这就造成了中国人海权意识的淡薄。在西方新兴资本主义藉航海技术,竭力向东方进行殖民扩张之际,1753年乾隆皇帝却拒绝了南洋苏禄苏丹国(今菲律宾)将本国土地、丁户编入大清版图的请求。1776年北加里曼丹诞生了一个南洋华人建立的“兰芳大统制共和国”,也要求纳入大清版图,或变成藩属国。但是乾隆皇帝对海外空间根本不感兴趣,反而认为海外华人都是“天朝弃民”而未予理睬。兰芳共和国抵抗西方殖民主义长达107年之久,最终被荷兰殖民者所灭。

进入近代以后,海权意识淡薄的中国,对于来自海上的入侵难以招架。陆上领土屡遭宰割,主权不保,更罔论海洋权益的伸张。据统计,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西方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84次,入侵军舰1860艘,入侵兵力47万人。然而,弱国难强军,海军建设尤显迟滞,仅在有限的海防上虚应故事,毫无维护海权的进取性,以至于福建水师和北洋水师先后在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中被歼于中国军港。民国时期的中国海军更是未同外国打过一次海战,抗日战争爆发后所有战舰竟然都被炸沉或自沉于自己的海域。真是可悲可叹之极!

从清政府到民国政府,连领海线都没有划定过。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确定了12海里领海的概念。即便有了领海的认识,国人的国土概念仍然是重陆轻海,对于海权的含义,又有几人真正懂得?当年我们曾经面临抗美援朝和解放台湾的两难抉择,尽管由于种种国际国内的因素,使我们把抗美援朝放在了首要位置,从而失去了拿下台湾的时机。但是不可否认,当时对海权的忽视也是作出先打朝鲜战争,后解决台湾问题决策的重要原因。后来,为支援“同志加兄弟”的越南,我们还轻易地将北部湾的夜莺岛(浮水洲岛)移交给了越南。而现在,越南依托该岛,对北部湾大面积海域和大陆架提出了主权要求,成为我国面对的一大麻烦。看来,当初“送岛”,根本就没有把海权的意义考虑进去,以致留下了大大的遗憾。

因为曾经的疏忽或者确实是力有不逮,尽管今天我们逐渐懂得了维护海权的重要性,却不得不面对复杂的海洋争端局面。

台湾尚未统一,成为中国海权大局中的一个缺口。

在东海,由于上世纪70年代我们未能阻止美国与日本私相授受钓鱼岛,今天我们正与日本发生激烈的钓鱼岛之争。

在黄海,我们与韩国也存在苏岩礁问题的分歧。

在南海,上世纪50-70年代菲律宾、越南等国抢占南海岛礁,他们不承认1945年中国划设的九段线,与我们存在岛礁争议,70-80年代越南、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在西方石油公司的技术支持下,在他们占领的岛礁附近海域相继打下了一千余口深海油井,形成了对我国的严重挑战。

从历史视野来看,中国的海权意识总体上落后于西方世界,但是也有一些民族先贤深谋远虑,早就提出过值得今人重视的海权观。如曾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的郑和就认识到:“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这的确堪称一种远见卓识,郑和的海权观超乎明代所有官僚和书生。及至近代,孙中山先生更是以世界眼光,参考资本主义兴起的国际经验,提出自己的海权观。他说:“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这无疑是十分精辟的见解。

在充分认识到海权重要性的今天,如何维护自己的海权,则是一个必须原则与策略并重的战略课题。习近平主席提出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12字方针——“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可谓做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既不放弃正当权益,又坚持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当然我们也不惧怕冲突,不放弃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综合实力解决问题。这也是以历史视野观照中国的海权问题而得出的基本结论。

猜你喜欢

海权海洋权益岛礁
清平乐·祈愿
马汉海权论在我国百年翻译史初探
中国电信南沙七岛礁4G基站光传输接入全面完工
中国需要确立自己的海权意识
新海权时代
中日东海划界争端的法律分析
我国海洋法立法现状研究
浅析国际法视角下“一带一路”中的法律问题
中国海事战略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