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得意 忘言

2014-07-23李东

延河·绿色文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书法家书法

李东

书法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陕西被誉为“书法之乡”,古有仓颉造字、九成宫礼泉铭碑,近有于右任书法等,辉煌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为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陕西书法因此繁荣发展,不断涌现出闻名全国书法家和成绩卓著的书法爱好者。

在实力雄厚的陕西书法大军中,有一位重要的书法家,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著名书法理论家周俊杰先生这样评论她:“如此具有娴熟的技术和品格,如此具有高雅迈俗的书法格调,如此具有风流倜傥的雅士情怀的书法作品,竟然出自一位长期在财政系统工作且又多年生活在陕北高原上的女书家之手,不能不让人感到诧异。诧异之余,在对她的学书历程和作品进行了一番仔细的观察之后,我的感觉,即使置诸全国视野之内,张红春的作品非但在女性书家中堪称一流,跻身于那些书坛名家之中也毫不逊色,而且在整个书坛,她也不让须眉,是属于那些既具有才情又兼具功力且非常有前途的‘少数派书法家之类。”著名作家、书法家贾平凹这样评论她:“把她的作品放在一些古人书法作品中可以乱真”;著名书法家赵熊说,陕西妇女书法发展进程中,她是个里程碑。这位饱受称赞的书法家就是张红春,现任中国书协会员(妇女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书协常务副主席、陕西省青年书协主席、陕西于右任书法学会副会长。

近日,我们走进了她的书房,聆听她与书法的故事,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爱书法 雅致生活

在繁华却不失宁静的西安南二环西段的某栋高楼里,有一块木质牌匾,上面刻着“忘言居”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好一个“忘言”,真是所谓的“大隐隐于市”,这里就是张红春的书房。“忘言居”三字,是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蜚声四海的霍松林老先生题写的。

置身张红春的“忘言居”,精致、典雅的陈设,天然古朴的茶桌、书柜,茶香弥漫,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古典意味,如同从喧嚣中躲进安静一隅,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快顷刻消散一空。

这种雅致的空间,是因为书法的存在。张红春出生在书香门第,童年的启蒙教育,对她产生了极大影响。其父亲酷爱书法,年幼的她常常是父亲习书练字时的观客,虽说那时完全不知书法是什么,但年少而娴静的她,常在父亲休息的时间,模仿着父亲的架势,玩笔墨,胡乱涂鸦,这一“玩”便一发不可收拾,便从骨子里喜欢上了这种快乐的游戏——书法。

多年后,张红春沿着书法的轨迹一路走来,取得了广泛好评,声名远播,她也如愿以偿拥有了自己的书房。书法对于她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深入灵魂,刻进骨髓,与生活,与生命系在一起不可缺少的部分,能够写出自己风格那是最好的,就像她说的“水到,渠成”。

除了书法,张红春说,书画不分家,其实她一直钟情绘画,多年来虽有夙愿,只是未能实现,当然这只是她自谦的说法,她的画作同样收到广泛好评。

在这装饰简约而古朴的书房,有棋可弈、有琴可抚、有书可读、有茶可品,可习字、能作画……闲暇之时,张红春常约来好友到书房小坐,品茗谈艺,闲话生活,好不快哉!

为书法 孜孜追求

“字如其人”。张红春说,书法反映人的性情,学习任何艺术都得先要学习做人。

在她眼里,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又都是有不足的,她还说不要小瞧任何一个人,因为他们身上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所以在书法的道路上,遇到不明白的字词就查字典,字典里查不到就打电话求教书法、文学前辈和道友,不懂的问题就虚心请教。正是带着这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卑和“不耻下问”的求学精神,她得到了很多。

张红春的专业是财政,但她并不满足于现状。也许是因为书法的博大精深,她深刻感悟到书法之美所包含的绘画美、建筑美、文学等等诸多的中国传统文化,自己所学是多么不足。凭着一腔热血,她先后自学考取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和陕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结业)。这不是为了所谓的文凭和升职加薪,而仅仅是为了学习,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更加深刻地领悟书法艺术的真谛。

对于书法,她始终如一,专注,虔诚。而书法更多的是一个人人文思想的体现,是精气神的“合一”,更是修身、养性、为人的极大体现。

尽管书法受到广泛认可和好评,但要她自己评价,张红春还是淡然地笑笑,自己的作品就是在传统基础上的表情达意,自然,随性,表达自己对书法、对人生的理解,至于其他的,也只能留给读者。

张红春多次受邀为人讲课,虽然自己爱好书法,也有一些名气,但要为人师表,她总是觉得自己缺乏“底气”,她认为为人师者应该在各方面包括专业、人品、德行、胸襟等等都应该是可堪模范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也通过讲座与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也是这种师生关系,更加加深了她对书法的领悟。做人与书法“合一”,是冥冥之中,张红春的一种生活态度,是书法的升华,也是人生种升华。

“玩”书法 累累硕果

对于张红春来说,书法就是一个“玩”字,爱好书法就安静书写,不图名利。可是身边的朋友认为好的作品就应该拿出来给更多人分享,正因如此,1995年,时年二十多岁的张红春举办了第一次个人书法作品展,而这次是在位于北京的中国美术馆,广泛的好评让张红春颇感意外,她也真正自觉到书法的学问之深,需要拿一辈子精力去做。而此前,她只是“玩”,只是一种“岂惟玩景物,亦欲摅心素”,根本没想过书法传承那些深奥问题。

因为知识的不断积累,张红春也开始尝试着写一些书法札记,但她没想到这些感悟文字正是某权威出版社寻觅已久的,主编打来电话向她约稿,她觉得自己能力有限拒绝了,但主编再三诚挚的邀请,打动了她,便答应对方试试。在她潜心研究创作半年后,终于向书坛抛出了《手札100通欣赏》,此书在社会和业界广受好评,并在短时间进行了加印。

在书出版后的一次书法活动上,她将书送给参加活动的一些朋友,一周后收到其中央视数字书画频道老总来电,对方称《手札100通欣赏》是他近年来看到的很好的书法理论著作,他三四天就从头到尾读完,特别喜欢,想邀请张红春将书中内容做成讲座在央视播出,她再一次考虑自己的知识面和学养等,推脱三番,老总一再邀请,张红春最后还是答应走到镜头前试试……一个长达二十八讲的系列讲座《生命的留言——历代手札精品赏析》由此诞生,并在央视“书画频道”反复播出。这次,她成功了,这是她的为人与她的努力的成功。

除此之外,她还出版《张红春书法作集》等多种著作,在陕西美术博物馆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为西安南城门书写春联,被《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等媒体专题介绍,被聘任为西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导师,入选中国书协“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之“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频频在全国八届中青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三、四届妇女书展、首届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全国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书展、全国扇面展、兰亭奖等展览中参展和获奖。

敬书法 低调从容

说到陕西青年书法家,避不开张红春。谈到张红春,很多人只知道她是书法家,字写得好,却不知道她供职于财政系统,有一份很不错的工作。财政系统重视文化发展,这给张红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她说自己的书法是“玩”出来的,继承传统,且都是随意随心而作,因为对书法心生敬意,她的作品都是真性情的流露,她在自己的心灵世界、在书法的广袤领域里“玩”着自己心仪的书法艺术,任凭外界风雨变幻,她只是顺其自然,淡定从容。

也许因为书法太过盛名,又低调淡然,书法以外的很多精彩反倒像是被遮蔽了。对于书法呈现出的状态,也正是她的人生态度,在工作中同样表现出最真实的一面,无论是专项工作还是综合工作,她都多次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但在她看来,这是正常不过的事情,没有什么值得炫耀和骄傲。

工作之余,她把大多时间给了书法,但作为妻子、母亲、女儿的她把家庭生活处理得井井有条,她自由地在工作、书法、家庭生活之间转换着角色。在家庭生活中,她是贤妻良母,主动挑起所有日常家务,买菜、做饭、洗衣、带孩子……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普通女性应有的本分,她把做家务当做是一种休息,一种爱意的表达。

在外界看来,张红春已经是成功的书法家,但是她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名人。她性情安静,却又多思善虑,在她的身上,看到的是温文尔雅的文人态度和自然亲和的常人气息,似乎是应验了她的书法“秀美温润,字如其人”。和她在书房聊天,她自然的神情、亲切舒缓的语气,丝毫感觉不到因为书法悬殊带来的疏离感,可以从书法聊到文学、聊到历史,也可以聊到社会现象,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理性见解,无不让人钦佩。

“书道亦如参禅,贤者不可以不修。”或许书法的精神已经深入她的灵魂了吧。

扬书法 不遗余力

2006年,张红春当选陕西省书协第三届副主席、2013年第四届换届又连任常务副主席,期间的2012年,还当选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这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如何继承和发扬书法艺术的优良传统,如何发现和培养青少年书法爱好者?这都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张红春组织并参与开展了多场书法作品展览及讲座,将更多书法家的作品推向大众,极大促进了陕西书法界的交流和学习。同时,不定期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调研,掌握了省内青少年书法现状,并形成有效的调研报告。

因为书法艺术的特殊性,许多调研、讲座等工作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当谈到青少年书法艺术现状时,张红春并不乐观。人们对书法的意义大多会以现实的名利为动力,对书法的对于中国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培养却理解甚少。在这个追逐名利的时代,书法这种需要慢下来、生活化的艺术是很难得到真正意义的理解的,张红春对此也有些无奈。但退一步讲,有形式总比没有好,一些真正的爱好者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加热爱书法艺术。

张红春说,写字已经是自己人生、生活中重要的部分,不会因任何外因受到任何影响。谈到今年青书协工作的想法,除了自己创作、写作之外,更多的精力将投入公益活动和慈善事业,不遗余力为推动书法发展和为社会公益贡献力量。在公益方面,通过讲座等形式,走出去请进来,与更多热爱艺术的青年朋友分享书法带来的快乐与进步,帮助其在书法之路上走得更稳、更快;在慈善方面,将拿出更多的作品用于公益拍卖,同时鼓动更多书法家参与进来,所得收入全部用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今后在这方面会加大工作力度。

无心为名利,翰墨自飘香。对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俱佳的青年书法家,与其再多的赞扬,还不如静观其书法艺术,感悟作品里的大美。而在她作品面前,所有赞美的文字都显得那么苍白,正如她的书斋“忘言居”一般,唯有“佛祖拈花,迦叶一笑”。

责任编辑:马慧聪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书法家书法
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诗书画苑
书法等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图说书法(三十九)
气酣势畅 沉雄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