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疗:灸哪里,有啥用
2014-07-22高峰
高峰
灸法是利用艾绒,以火点燃后在人体的相应部位或输穴上进行孺灼,使热力透入肌肤,从而发挥温通经络、行气活血、逐寒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灸法不仅能治疗多种疾病,而且对中老年的防病保健具有特殊功效,据大量临床观察表明,常灸足三里、关元、肾俞、膏肓等穴,可以明显提高免疫、泌尿、内分泌、心血管等系统功能,对防治各种疼痛,增强体质,改善衰老症状都有良好作用。
灸法操作简便、经济安全,许多穴位和部位都可以自疗,是中老年人进行身体保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灸法的材料
灸的主要材料是艾。艾属菊科植物,性温,味辛,气味芳香。《本草正》说:“艾叶,能通十二经……善于温中,逐冷,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
艾叶有芳香气味,在夏季采摘,将其干燥后捣研除去根茎,撕去叶络使其柔软如绒,故又称艾绒。艾绒以存放陈久者为佳,《孟子》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但在贮藏期间,必须保持干燥,防止虫蛀、霉烂变质等。
艾条的制法是:取艾绒约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质地柔软而又易燃的薄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1.5厘米的圆柱体,越紧越好,卷紧后用胶水封口而成。
灸法的作用
由于艾叶是作灸的原料,能通行十二经,温中逐寒,调和气血,故可治疗以下之证:
(1)温经通络:可治疗风寒湿疼痛、麻木、无力等。
(2)消淤散结:可治疗气血瘀阻之半身不遂、乳痈、经闭及瘰疬(淋巴结结核)、疔疮、冻疮(初起)等证。
(3)温补气血:可治疗病后或老年体虚,气血不足之贫血、乏力、眩晕肢麻等证。
(4)升阳益气:可治疗阳气不固或下陷之脱证、亡阳证或四肢厥冷、久泄久痢、脱肛、脏腑下垂、虚喘气促、畏寒肢冷、或阳痿遗精等证。
(5)防病保健:选择有补益作用的输穴施灸,有调整阴阳、补气和血、固肾、健脾、强心、益胃等功效,经常坚持可强身健体、防病祛病并有抗老防衰、延年益寿作用。
常用保健穴位
关元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约4横指)。
功效:培肾固本,调气回阳,通调冲任,温补气血。
适应证:遗尿、遗精、阳痿早泄、小便频数、腰腹冷痛、疝气、月经不调、带下量多、中风脱证、急慢性肾炎等。
时间:灸10~15分钟。
气海
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约2横指)。
功效:调理气机,补虚固本。
适应证:小腹或胀或痛、遗尿、遗精、疝气、泻痢、月经不调、中风脱证、胃脘痛、腹胀满、绕脐绞痛、小便不利、虚羸喘促等。
时间:灸10~30分钟。
下脘
位置:前正中线,脐上2寸(约3横指)。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化滞。
适应证:肠鸣、腹痛、饮食不化、脾胃虚弱、呕吐反胃、痞块等。
时间:灸10~30分钟。
命门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两侧肋弓下缘连线之中点)。
功效:培元补肾、固精壮阳,强利腰脊。
适应证:腰痛、阳痿、遗精、泄泻、带下、头痛、耳鸣、神经衰弱等。
时间:灸10~30分钟。
百会
位置:头顶,发际两侧耳廓尖连线之中点。
功效:滑热开窍,健脑宁神,回阻固脱。
适应证:头痛目眩、鼻塞、耳鸣、中风、失语、脱肛、阴挺、子宫脱垂、夜尿频多等。
时间:灸5~10分钟。
足三里
本穴为全身性强壮穴位。
位置:膝下约3寸(4横指),距胫骨前缘外侧1横指处取穴,胫骨前肌上。
功效:健脾和胃,调补气血,防病祛邪,扶正培元。
适应证:胃痛、腹痛、腹泄等消化系统疾病及贫血、下肢瘫痪、膝关节疾病、神经衰弱等。
时间:灸15~20分钟。
风门
灸此穴可预防伤风感冒。
位置:背上部,当第二、三胸椎棘突之间凹陷处外侧1.5寸(2横指)。坐位取穴。
功效:宣肺解表,清热和营,祛风通络。
适应证:伤风咳嗽、头痛项强、腰背痛、痹证、哮喘等。
时间:灸10~30分钟。
肾俞
位置: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平命门穴旁开2横指处取穴)。
功效:强腰补肾,祛寒利水,醒脑明目。
适应证:遗精、阳痿、遗尿、月经不调,白带过多、腰痛、目昏、耳鸣、耳聋,虚劳、水肿、脚膝拘急、冷痹不伸等。
时间:灸10~30分钟。
膏肓
位置:在背上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4横指)。
功效:益气补虚,宣肺健脾,调和营卫。
适应证:脾胃虚弱、四肢倦怠、气喘咳嗽、遗精健忘、噎嗝反胃、夜间多梦、胸背发凉等。
时间:灸10~15分钟。
风市
位置:大腿外侧中央,直立垂手时,中指尖所指处定穴。
功效:通经活络,强壮筋骨,祛风散寒。
适应证:腰腿酸痛、下肢痿痹、中风瘫痪、麻木、疖肿等。
时间:灸10~20分钟。
>>相关链接
施灸的注意事项
1.操作时可用手指轻轻搔揉施灸部的皮肤,以测知局部受热程度,同时应防止身体摆动,事先安排好体位,以免引起灼伤。
2.操作顺序一般宜先上后下,先背后腹。
3.凡过饥、过饱、酒醉之时不宜施灸。
4.颜面及五官区域,大血管及黏膜附近不宜施灸。
5.灸法主要适用阴、寒、里、虚诸证,凡实证、热证或阴虚内热,或脉见弦大或洪数者如各种急性热病、高血压、肺结核等均不宜施灸。
6.如施灸时不慎致使皮肤灼出小泡,可不必刺破,只需用龙胆紫药水涂抹,待其自行吸收。如水泡过大,经局部消毒后用注射器刺入水泡根部,将泡内液体抽出,外敷烫伤膏,并盖上消毒纱布,以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