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子
2014-07-22白霞
白霞
鄂尔多斯市是文化部“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一。经多年实践和探索,鄂尔多斯市总结出一套崭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模式:创新结构、创新机制、创新形式、创新内容,突出民族地域特点,走出了一条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阵地与流动相结合、公办与民办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路子。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延伸至家庭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鄂尔多斯市根据地区实际,把农牧区家庭文化户纳入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畴,形成市、旗区、乡镇苏木(街道)、村嘎查(社区)、家庭文化户五级文化网络,创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构。家庭文化户的发展,是鄂尔多斯公共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鄂尔多斯市地广人稀,分散居住的农牧民多数离文化站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远,要实现文化所承担的重任,只靠乡镇苏木文化站是不够的。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鄂尔多斯市在广大农牧区大力发展家庭文化户,为偏僻的农牧区注入新的活力。鄂尔多斯市根据各地出现的家庭文化内容,把家庭文化户划分为娱乐型文化户、知识型文化户、科技型文化户、文艺型文化户、收藏型文化户、养马型文化户等,有效地活跃了广大农村牧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公共文化建设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流动文化站”把文化送到农牧民中间
根据鄂尔多斯市地广人稀、农牧民一家一户分散居住的实际情况,上世纪80年代以来,鄂尔多斯市为当时的100多个文化馆、乡镇苏木文化站配备了各种类型的文化车。这些被称之为“流动文化站”的文化车活跃在偏僻的农村牧区,带上图书、电影、录像、科技资料、小型文艺演出、娱乐器具等巡回在当地村、嘎查和农牧民聚集点,进行文化服务。文化车活动创造了“三定一日”(定点、定时、定线,过文化日)的服务制,不断为农牧民的文化活动提供新内容,送去农牧民所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文化车还带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进行文艺辅导、乐器修理、文物鉴赏等工作,使流动文化服务成为鄂尔多斯市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
创新公共文化投入机制: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保障
鄂尔多斯市为了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推动全市公共文化的快速发展,对建立文化投入长效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一是市政府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列入发展规划,并作为市政府的惠民项目,每年列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财政预算;二是建立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经费扶持全市公共文化基础建设;三是市政府明确要求各级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投入的预算占到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5%以上;四是改革财政投入办法,采取以奖代投、以项目投资的办法资助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这些制度使全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全市公共文化投入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均等投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多体制、多渠道投入的机制。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公共文化突出民族地域特点
鄂尔多斯市根据地区实际,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与形式,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突出民族地域特点,丰富了公共文化活动内容,突出了公共文化服务特点,提高了群众的参与率。
特殊的地域环境和独特的历史演进,使鄂尔多斯市有着丰富的民族地域文化积淀。鄂尔多斯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无论发展文化设施还是文化活动,无论发展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注重突出民族地域文化特色,使传统文化以现代新面孔展现在世人面前。
鄂尔多斯市农牧区的公共文化活动充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把民间具有深厚基础的传统那达慕、马奶节、敖包盛会、赛马节、骆驼文化节、民歌坐唱、民间歌舞赛、农牧民诗歌赛、故事会等丰富的内容作为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同时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为鄂尔多斯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入更多的内涵与活力,极大地活跃了农村牧区群众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