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动情感体验理解课文内容

2014-07-22李涛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梅雨潭两节课枣核

李涛

笔者最近听了两节课,萧乾的《枣核》和朱自清的《绿》。上课的老师准备充分,课堂思路清晰,教态自然得体,课堂气氛活跃,从理论上讲,这两节课都应该是优质课。那么一堂优质语文课有怎样的标准呢?笔者认为,除了以上两位老师所具备的这些优秀素养外,还应有这样的要求: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通过对字词句的品味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可这两节课从课堂检测的结果来看,并不符合优质课的要求。学生对文章部分词句的理解不够具体,分析不够透彻,对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不够深刻,更别提对文章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了。笔者认为这两节课老师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没能在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作家、作品中人物产生共鸣。

笔者请教了部分有经验的老师,看了一些专家、一线老师的优秀论文,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以上两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反复研究,发现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一、借助多媒体调动学生情感体验

多媒体课件如果使用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帮助学生了解到一些文字无法表达的内容。有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由于条件限制,他们的知识面窄、见识少,对课文部分内容比较生疏,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无法把握,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帮助他们来品味课文。

如教学《绿》时,作者认为北京什刹海的绿太淡,杭州虎跑寺的绿太浓,西湖的太明,秦淮河的太暗,大部分学生没有到过这些地方,甚至有的学生根本没听说过,就更不可能看着这些文字去体会“绿”的浓淡明暗了。如果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把这四个地方的绿和梅雨潭的绿都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看图片比较,这样学生就能很快体会出梅雨潭的绿是浓淡相宜、明暗适中的。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了视觉上的享受,而且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无需绞尽脑汁凭空想象,就能很快把握梅雨潭绿的特点。

再如教学《枣核》,旧时同窗现在家里的条件非常优越,汽车、洋房、偌大的后花园,生活非常如意。老伴、儿女们的事业都非常出色,可她依然想念家乡。现在的学生可能无法理解这种浓烈的思想感情,因为他们没有离开过家,不能体会离家之苦,思乡之痛。这时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一些画面让学生去体会,如后花园里自己建造的“北海”,如旧时同窗和老伴北海泛舟的情景等。

二、借实物演示调动学生情感体验

大家认为物理、化学、生物课需要给学生做演示实验,其实语文课有时也需要这样的操作。如《枣核》中,一枚“枣核”的分量非常之轻,可旧时同窗却把它“托”在掌心。这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来拿一拿和托一托枣核,让学生体会旧时同窗对这枚枣核的珍惜与重视,同时区别“拿”和“托”这两个动词的不同。

再如讲解梅雨潭绿的特征时有这样的句子:“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鸡蛋清是什么样子,更别提让他们去体会它的软、嫩了。于是笔者带了几颗鸡蛋到课堂,分组演示。首先让学生认识鸡蛋清,然后让每个学生都来摸一摸、碰一碰鸡蛋清,并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自然地就把梅雨潭绿的质地和鸡蛋清的柔软、细嫩联系起来了。这样的演示,让学生亲自感觉了梅雨潭绿的特点,比老师苦口婆心的讲解要具体得多,生动得多,实用得多。

三、借生活经历调动学生情感体验

《枣核》这篇文章学生一看就懂,主题也很明显。但就是这样一篇看似非常简单明了的课文,老师应引导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枣核”嵌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去体会海外游子浓烈的民族感情。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更深刻的体会。现摘录了一段非常精彩的实录:

师:“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旧历年”指什么?

生(齐答):春节。

师:对,春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你一过圣诞,想旧历年吗?为什么?

生1:想,因为春节我们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

生2:想,因为春节我们可以尽情地玩,还可以走亲访友,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

生3:我很想旧历年,因为我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就会回来,我们全家就团聚了。

师:是啊,春节谁不想呢,这是举国欢庆,全家团圆的日子,同学们可以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感受幸福快乐。我们知道久居海外的华人过圣诞节就相当于过春节,那么他们想我们的春节吗?如果想,那又是为什么呢?

生4:想,因为他们还有亲人在祖国,他们也想在春节和亲人团聚啊!

生5:他们也想春节,也想再尝一尝家乡的特产,品一品家乡的味道。

师:说得太好了,文中这位美籍华人也非常想念春节,想念家乡,为了寄托这种思乡之苦,她就在自己的后花园里建造了一座家乡的“北海”。同学们想想看她建“北海”容易吗?

生6:不容易,那些假山石都是她开车到几十里外的地方,一块块地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的。

师:你搬过石头吗?什么感觉?

生7:小的还可以,大的就搬不动了,很重的。

师:“我”的旧时同窗家里非常富裕,她完全可以找一些搬运工直接把需要的石头运回去,可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一块块亲手挑选的,同学们想象一下她当时挑选石头的情形。

生8:她搬起一块小点的石头,看了看,放下,又重新搬起一块,然后才满意地搬到车上,她就这么一块一块地挑选着,汗水湿透了衣服,手上磨出了水泡,可她一点也不怕苦、也不嫌累。

生9:这块石头好大,但轮廓还不错,跟北海的石头形状很像,于是她要了这块,然后捶捶背,扭扭脖子,又开始挑选了。

师: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别人帮忙结果不是一样吗?

生10:因为她建造的是家乡的“北海”,她对这件事非常重视。

生11:因为她要亲手建造“北海”,这样她才觉得踏实、真实。

生12:因为“北海”寄托了她的思乡之情,她从“北海”看到了家乡。

师:这样重的石头,一块块论公斤买下,又说明了什么呢?

生13:买这些石头花了很多钱,旧时同窗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师:是啊,她不论付出多少代价,她都觉得值,因为她又看到了家乡的“北海”。

学生各抒己见,激情、热情一下子都被激发出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已真正体会到作品人物的内心。在这样的氛围中让学生再去体会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便水到渠成了。

笔者认为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还可以通过朗读、创设情境等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真正地走进了文本。

猜你喜欢

梅雨潭两节课枣核
绿(节选)
最虎的事
饿的滋味
雨中寻潭
“枣核形身材”是怎么形成的
雨中寻潭
培训
朱自清散文《绿》的抒情途径
透明帽在老年人食管枣核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
睡眠,想说爱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