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的曲线直观的对比
2014-07-22俞建华
俞建华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作品。莫泊桑的作品重视结构布局,行文波澜起伏,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往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晰,更直观地了解莫泊桑小学的情节特色,笔者将它与莫泊桑的另一名篇《项琏》作比较并画出了它们的情节曲线,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形象的曲线
《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三次态度变化,深刻揭露了金钱主宰人际关系的丑恶现实。小说围绕于勒的穷富变化构成了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纵观故事情节,可用这样的曲线表示:
这条曲线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情节的山峰”,山峰的顶端就是故事的高潮。
在学生对以上“情节的山峰”有了深刻的印象后,笔者进一步分析莫泊桑的巧妙高明之处不仅在于此,我们来看“船上巧遇”这一段,即小说走向高潮的地方。首先,菲利普先生想效仿贵夫人吃牡蛎的优雅,于是他走向一个卖牡蛎的老年水手,可是立刻惊慌失措地回来,因为他见那个老年水手竟然像于勒!是不是于勒,作者没有马上交代清楚,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情节上“一紧”。然后,作者安排菲利普先生去向船长打听,让人着急的是,菲利普没有直接了当地问船长,而是慢腾腾地向船长打听哲尔赛是否重要,有何生产,人口多少等无关紧要的事,情节上“一松”。最后,船长证实那位衣衫褴褛的老年水手就是那位菲利普一家人日思夜想的骨肉兄弟于勒,全家人手忙脚乱,气氛又骤然紧张起来,小说也就此达到高潮。
很显然,作者在故事情节眼看要达到最高潮时,却故意停顿一下,舒缓一下,安排几个起伏之后,才把它推向最高潮,如下图:
这时学生会恍然大悟:这篇小说的情节不是一座孤峰突起的山,而是一座连绵起伏,摇曳多姿的山峰!此等设置,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至此,学生对《我的叔叔于勒》的情节特色有了一个较全面地认识。
二、直观的对比
为了进一步体会莫泊桑小说的情节特色,笔者做了一些拓展:将《我的叔叔于勒》与莫泊桑另一名篇《项琏》作比较。
《项琏》写一个小职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了在舞会上出风头,不仅花费了丈夫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四百法郎做了一件衣服,还向朋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