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有学问
2014-07-21李晓玲
李晓玲
摘要:“无巧不成书,无问不成课”。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课堂都是在带着问题中完成教与学的。小学作为人生学海的浅水区,船儿才刚刚在这里下水起锚、解桨问缆,课堂教学自然少不得“动”、“感性”、“演绎”、“形象”、“喧嚣”和“飞珠溅玉”,少不得问题的“教师生成”和“外显”。
关键词:小学教育;提问教学;学问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054-02
课堂提问是推进教学内容、掌握教学节奏、营造教学氛围、启迪学生思维的关键,是打造良好的“教学生态”的需要。从表象看,伴随着学段由低到高推进,课堂渐次由“动态”走入“静态”,由“感性”走入“理性”,由“演绎”走入“归纳”,由“形象”走入“逻辑”,由“喧嚣”走入“雅致”,由“飞珠溅玉”走入“星落大江阔”。而表象包裹着的内核实质,是课堂提问渐次由“教师生成”过渡到“学生生成”,由“教师带着问题教”过渡到“学生带着问题学”,由“外显”转移到“内隐”。尤其在民族地区,对于这些“会说话时已能唱,会走路时已能舞”的小娃娃们,不提问、不提精品问的结果就是孩子们“呵欠连天”或“人声鼎沸”,其注意力、学习热情和课堂参与度荡然无存,此时学生听课“味同嚼蜡”,就如同世俗民众看马克思《资本论》、爱因斯坦《相对论》、达尔文《物种起源》、霍金《时间简史》,而且是英文版,不知所云。
课堂提问很重要。我认为,提问时应注意以下七点。
一、规范提问语言
“我们看,共有5只小鸡,是不是?”“2+3等于几?等于5,是吧?”“0是自然数,对吧?”诸如此类似问非问的话,像是教师在喃喃自语,属于不规范的提问语言,严格地说属于不规范的教学语言。时间久了,会降低学生听课的敏感度,大脑皮层处于麻痹状态,不会接受和处理信息,教学没有效果。有研究表明,产生上述不规范提问语言的根本原因是教学准备不充分,大脑不能迅速发出下一步指令,通过似问非问的停顿,使大脑获得更多的时间处理信息,时间一久,渐成习惯。套用陆游对儿子说的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们也可以说:“我辈欲教书,功夫在课前。”教学就是技巧活,是准备的技巧。因此,课前要进行充分准备,讲课时语速要慢一些,要让每一个字在大脑中闪现。我认为,规范的提问语言是明白无误地向学生提出需要思考或作答的问题,如:“请思考:等式是什么?举例说明。”“这样书写对吗?如果不对,错在哪里?”总之,提问必须做到“问有所指,生有所思”。
二、把握提问难度
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找到难与简单的天平支点,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能答上来。举个例子,在讲“正方形”时,有教师提问:“请看图,回答:正方形有什么特点?”这个提问题就偏难,明显是站在成人的语境角度设计问题,脱离了小学生实际。我们知道,所谓特点,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另一种事物的标志。这是用成人话语制定的“理性”和“归纳”的标准答案。但是小学生没有那么多“理性”和“归纳”,他们更多的是“感性”和“演绎”。因此,他们基本没有“特点”的概念,对这个提问理解起来也很吃力,更难于组织语言作答。我认为,这个提问可以改成:“请回答,与长方形相比,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样的提问就更多地回归到了“感性”和“演绎”,就降低了问题难度,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我认为,教学就是修思维高速公路,要炸掉学生思维高速公路的陡坡,要深入浅出,用浅显的话语传递深刻的道理。事实上,真正伟大的人物,他们的语言或文章也往往是“话语简单,道理深刻”,下里巴人都能明白,否者就会“传之不远”。
三、把握提问频度
必须明白,提问为教学服务。提问的多与少、快与慢,都是由课堂需要决定的。一般来说,提问太多或者“无病呻吟式”的多此一问,课堂就会乱糟糟的,而且完不成教学任务;提问太少,教师表演单口相声平铺直叙一泻千里,就会造成“一片死寂,万马齐喑”的课堂局面,自然也不行;因此要把握好提问多与少这个度。提问太快,学生还没来得及充分思考就让其作答,学生就会支支吾吾,感觉焦躁;提问太慢,过了较长时间才让学生作答,学生绷紧的思维这根弦已经松弛,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也达不到提问效果,要在学生“气已作而未衰”时让其作答;因此要把握好提问快与慢这个度。
四、提问简洁明快
我们知道,与写文章刚好相反,教学宜用短句,不宜用长句,因为短句说者轻松,听者也轻松。提问也是如此。如果一个问题、一句话用长长的几十个字来死板死眼地叙述,不仅老师有“断气”的危险,而且学生也会感觉胸闷、呼吸不匀。况且,一个问题太长,往往是老师还没有说完,学生已经忘记了前半段内容,双方都会感觉很不舒服。因此,提问时,教师最好把一个问题的题设、条件与结论分割开来,分开叙述,或者把这个问题从不同侧面、不同维度切割为几个子问题,这样既便于叙述,也便于作答,彼此都会觉得轻松愉快。
五、照顾每一位学生
无论学生成绩好坏、表现如何,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存在,保护每一位学生都有被提问、能发言的机会,这既是我们的教育良知,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教育公平。我的做法是:在学生花名册上记录每一位学生被提问的次数,以提醒自己哪些学生最近没有被提问。此外,每周召集小组长统计本周中每一位学生各科被提问的次数,以提醒科任教师哪些学生最近没有被提问。这样,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平等关爱,没有谁被冷落、被遗忘、被抛弃,效果很好。在办公室,在下班路上,总会有一个叽叽喳喳、活蹦乱跳的小女孩找我问问题、说话,她是五年级(2)班的一位同学,有眼疾。她告诉我她是独生子女,因父母不在身边,住在外公外婆家。我能感觉到她的孤独以及强烈的交流欲望,也能感觉到她对老师的好感和依赖。后来她的一句童言,差点让人到中年难得感动的我泪奔,她说:“老师,你真好,你是第一个对我这么好的老师,提问时没有忽略我。”endprint
六、反对“分层提问”
所谓“分层提问”,就是“基础性问题面向学困生,中等难度问题面向中等生,较大难度问题面向优秀生”。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什么,作用到底有多大,我一直没有弄明白。我只是觉得,更多时候这些中等生、优秀生就是教师安放在教室里的“回音壁”,以便让自己的发声收到正面回应,获得一种自我安慰。我认为,提问是为了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为了在课堂中营造激励氛围,让每一位学生体验问题所带来的挑战和激动。只要学生思考了、参与了就好,至于思考得如何、参与得如何,并不重要。因此,我在提问时总是无差别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所有提问无差别地投向每一位学生。当然,对于较大难度问题,多数人答不上来时,我在最后时刻也总会让优秀生出来作答。有人问:你这样做的出发点又是什么,作用到底又有多大?我的回答是:悉心呵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这就是我的全部出发点。至于作用有多大,我无暇去想。
七、提问的呈现方式
这就完全属于技术技巧问题了。我通常使用如下六种方式呈现课堂提问:一是抢答,抢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造势和烘托氛围,点燃学生激情,让课堂“火”起来。尤其上具有表演性质的公开课时,设计抢答题就成为了“看官”的“看点”。这种提问最好使用课件进行,配上音频视频以及“牛刀小试、华山论剑、再战风云、谁与争锋、绝地反击”的文字,效果更“火”。抢答题适用于简单问题。二是集体回答,集体回答的主要目的是强化知识记忆。如集体回答“什么是倒数、圆的面积公式、乘法分配律”等,这种方式适用于简单问题,并且答案通常只有一个。或者在炎炎夏日的午后,上课甫一开始就来个集体回答,琅琅声激荡教室,也可以达到整饬纪律、振奋精神的作用,学生睡意顿消。三是随机叫答,如前所述,在某节课使用随机叫答,但在在某段时期内,应保证提问覆盖每一位学生。随机叫答适合于中等以上难度问题。四是分组叫答。教师提出问题,留出时间,小组内学生讨论后作答。分组叫答适合于较难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也能减轻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不安心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时,就可以使用分组叫答,让学生分组测量、记录并回答。五是重复叫答。就是在某节课中,重复叫某个学生或某几个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做的原因,可以是因为学生有进步,从正面激励;也可以是因为学生不认真学习,从反面鞭策。无论是激励还是鞭策,都是通过重复提问达到强化效果。六是依次作答。例如在讲试卷时,有些选择题和填空题并不需要逐一讲解,我们就可以按学生座次、学号等依次请学生回答,然后对错误的回答予以纠正。这种提问方式的教学效果也比较好,它不仅节约时间,而且变死板为生动,变腐朽为神奇,学生不易懈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