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能力培养理论初探与教育实践

2014-07-21毕宏声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7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理论

摘要:创新能力培养理论关系到教育为未来社会培养创新人才的方向和途径,为当今教育走出不知道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的困境提供理论支撑,对优化创新人才的培养环境、生成有利于创新思想成长的土壤和氛围将产生一定影响。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理论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028-03

笔者认为创新能力培养应存在着一定有效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经漫长曲折的对创新能力培养认识的不断积累探索,试图寻求突破长期困扰我国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乏力的瓶颈。

一、创新能力培养理论的内容

创新能力由兴趣、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想象力、创造力五大要素组成。[1]五大要素相互依存,兴趣、批判性思维是基础,创新思维、想象力是活力,创造力是归宿。创新能力培养理论的基础要素来源于世界各国广大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认知理论家、教育研究人员、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师的长期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而理论的初步整合成形却来自于笔者长期的不懈研发探求之中。

二、创新能力培养理论的基本模式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播兴趣的种—发批判性思维的芽—生创新思维的根—开想象力花—结创造力的果。”[2]

1.播兴趣的种。“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3]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有目的、有针对、有计划地激发学生兴趣,这是体现教师的基本教学素养、教学思想、教学智慧、教学责任心、知识面广博的重要因素,只有学生对当前情景感兴趣,并主动走进来,真正有意义地学习才算开始,将兴趣的培养形成一种教学习惯、学习习惯,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和衡量其是否优秀或称职的前提。有学者认为,培养学生兴趣关注两点:内在需求和发掘知识本身的魅力。训练学生兴趣还需注重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知识巩固、自主学习的过程。同时作为教师,如何保护、尊重、捍卫学生可贵而又难得的兴趣和好奇心(兴趣的另一形式),更是一种神圣的历史责任和使命。笔者认为兴趣有两大属性:先天性和后天性。兴趣的先天性是指个体兴趣与生俱来的鲜明个性特质,持续性强,具有普遍性。兴趣的后天性是指个体后天通过知识学习积累,创新意识的不断积淀,在强烈问题意识的推动下,在强烈求知欲望的驱使下而自然生成的,这是兴趣形成的最高境界,也是产生创造力的前奏曲,具有个别性。而如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恰当的、科学的激趣方式,激趣引思、激趣开放、激趣生成、激趣引导,这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最高境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孤品,其成长过程不可能一样。美国学者认为:“学校教育是比较适合某些人格类型的人。”[4]激发兴趣是引发学生多向心灵共振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对学生而言兴趣需要引导、培养、激发,对有的学生,兴趣是脆弱的,更需要呵护甚至捍卫,就学生未来发展而言,执着的兴趣是创新创造的原动力。教学是一种手段,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兴趣的播种机,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兴趣差异就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可想而知在一个没有兴趣的环境中要培养出创新人材,无异于天方夜谭。在大脑的巨大宝库中,兴趣就是发现大脑天赋、潜能、智慧的探测器和寻宝器。兴趣是梦想的起点,创新的基础。

2.发批判性思维的芽。“批判性思维是指那种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5]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怀疑”,这恰恰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的关键。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不迷信权威、不盲从、提倡独立思考,走出奴化教育的阴影,这与我国传统教育相悖,也与我国教育的某些现行惯例相悖,在某些地方,专制文化已渗透到了各个领域,教育专制已成为扼杀学生思想和异质思维的杀手。当今某些学校教育只教相信不教怀疑,只教被动接受不教主动思考,崇拜权利,迷信权威,奴化教育根深蒂固。能否跨越批判性思维的这道鸿沟,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同时,批判性思维是鉴别兴趣、锤炼兴趣、甄别兴趣、浓缩兴趣的重要基础和必由之路,是能否将兴趣点提升为专注点的重要前提条件。没有思想,教育只能培养庸才,当今社会必定要为过去的荒唐行为买单。批判性思维与其说在筛选、甄别兴趣,还不如说是在筛选、甄别发展方向。在教学设计中怎样设疑尤为关键,一般来讲可采用抓住兴趣点设疑、抓住疑难点设疑、抓住发散点设疑、抓住矛盾点设疑,在教学中适时引导、合理布局,大胆鼓励学生质疑,这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引发思考的关键,也是培养其“元认知”[6]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基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这既是对知识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尊重,更是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学造诣的体现。而通过教学激发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怀疑精神,则是学生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对教师的尊重。要用包容、博大的胸怀、赞赏的眼光、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去归纳学生的见解,哪怕是幼稚可笑甚至是错误的,不要怕学生犯错误,因错误可能是正确的先导,错误也是一种特殊的强化学习。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对有些设疑问题要留有余地、引而不发,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延续。思想是智慧的源泉、创造力的根,而思维的叠加性是未来走得更远的基础。让课堂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地方的基础是教师的智慧和思想,而不仅仅是知识。

3.生创新思维的根。“创新思维是指超越前人,而有实现可能的进步思维”。笔者认为,创新思维的组成核心和基础主要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在对兴趣、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再通过对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形成也就有了其存在的基础和存在的土壤。也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教学中以一题多解、一问多解、一问多变、一题多论、一题多变、一题多法、一题多用等方法促使思维从单元化向多元化转化,从一趋多培养发散思维。或以多题归一、多题一解、多解一问、多个选一、多问一答的方法培养收敛思维等。[7]任何复杂思维都是由若干简单思维组成,只要将各简单思维处理好,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那么复杂思维也就迎刃而解。endprint

4.开想象力的花。“想象力是在你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8]要使创新思维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想象力必不可少,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没有想象力的思维将是一潭死水,也就是说想象力越丰富,创新思维越活跃,就越有灵性。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可以创造世上最美好的东西。想象力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是创新思维、创造力的魂。中国教育太需要孕育无数的原创想象力了,而不是太多的相结合。想象力的培养须贯彻两点:一是尊重个性,启发引导;二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丰富幻想、无标准答案、到室外丰富生活,为想象力搭好宽泛的平台。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丰富想象力、拓展想象力,哪怕它是天方夜谭、幼稚可笑,都是值得肯定的。而当前的教育却是教师用汗水履盖了学生的想象力。

5.结创造力的果。“创造力是指能够产生新的想法和做出新的产品的能力”。[9]创造力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基于兴趣、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想象力的基础上迸发出来的智慧火花,它是一种心理品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一种生命的欲望和本能,是顿悟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强烈的进取心、求知欲和意志力,它是产生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创造力是区分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所以给学生营造一个合适的实践环境,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10]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的感觉,是激发创造力的心理基础,所以学生的课外兴趣小组、小课题、小发明等都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之一。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倡导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有两个条件:一是在学习中创造出知识来;二是学会别人发掘的知识。这也是产生创新人才的条件。知识见长的学生要重视创新能力培养,能力见长的学生要重视知识培养,而培养、激发学生生命基因中的学习、创造欲望,这是教育本真的人文归宿,不能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没有人的发展,一切发展都是空谈。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任何跟风和模仿是没有出路的。

(二)创新能力培养理论的实践模式

“激趣引思—开放生成—创造发展。”

1.激趣引思。这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而兴趣又是思考(批判性思维)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清楚主次,否则得不偿失。

2.开放生成。这是培养创造力的活力,在这里笔者认为创新思维与想象力培养基本同步,道理很简单,培养创新思维首先就是先放飞思维,然后在发散的基础上再进行收敛或者联想、逆向……而想象力的培养贯穿其中,基本上是同步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创新思与想象力同步这一特点,同步展开。

3.创造发展。这是培养创造力的归宿,在这里教师要创造一个让学生表现自我的平台,充分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勃勃雄心和创造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我实现,体验成功的感觉、创造的神圣乐趣。

(三)创新能力培养理论的推进模式

“分层推进—分歩实施—长期积淀。”

1.分层推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推进模式肯定是不同的,节奏不同、快慢不同、起点不同构成了推进形式的多样性。而这恰恰是新课改抓住了方向而抓不住根本的原因。

2.分歩实施。先激趣引思,后开放生成,最后创造发展。一步接一步向前发展,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感觉某一步不扎实,可退回重新开始,切不可急燥冒进。能力的四个发展阶段:(1)基础性发展。从出生到初中阶段,是能力、知识培养、学习、积累全面发展的基础阶段。(2)方向性发展。从高中到了大学阶段,将面对一次个人能力的强势方向选择、专业知识积累、学习的方向性选择,职业生涯设计,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的作用将凸显出来。(3)突破性发展。这是从学校进入社会后最艰难的一个阶段,是随遇而安,还是知难而上,尊重内心的潜在创造欲望而踏上一条前途未知的路,能力的积淀、知识的积累、方向的明确、突破点的选择,往往是一个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漫长岁月,一旦突破,将势如破竹。而漫长困苦、各种诱惑困扰的探索岁月,使不少人因畏惧放弃而导致人生破产,对突破点的选择失当,也是很多能人终身不得志的真正原因,方向不对,将形成人生的滑铁炉。(4)创造性发展。这是一个收获的阶段,在一个新的台阶上,新的起点将面临新的发展。

3.长期积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积淀将伴随其一生,特别是出生到基础教育阶段是重中之重,错过这一黄金期,基本上与创新无缘,后天根本无法弥补。而良好思维运动的叠加性则是从小走向未来成功的基础。更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强大人生引擎。

三、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与教育模式

应试教育最大的误区不在于如何应试,而在于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全部精力集中在知识点讲授、解题套路、答题技巧等狭隘单一的空间上,已深陷知识点的集合不可能成为系统知识的误区。为贪得无厌地追逐知识的数量,某些教师已沦为知识贩子,反复操练已掌握的知识,实际上是对学生智力的一种侮辱。疯狂的竞争,只顾现在,不管将来,为了分数、为了一纸文凭,断送了学生未来潜在的发展空间,也断送了当前经济转型、技术转型的人才基础和民族的未来。

1988年的数学奥赛金牌得主澳籍华人学生陶哲轩和1988年、1989年的数学奥赛金牌得主越南学生吴宝珠,分别于2006年和2010年获菲尔兹数学金奖,现都成为一流数学家,而中国本土多年的奥赛金牌得主现在何处?课程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说:“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创新能力、知识培养是教育的一个整体,一旦零售,教育必将是残破的,而二千年的传统教育、应试教育困局正是如此,实际上纵观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存在应试教育的成分,日本、美国不是要对中小学的语文和数学进行全国或全州统考排位次、高考竞争同样激烈吗?但与之不同的是这些发达国家的教育都十分重视创新能力培养,所不同的是,仅换了一种说法而已。创新能力培养必须长期贯彻在从出身到整个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之中,必须通过漫长培养积累逐步形成,不是靠急功近利、一朝一夕来完成的。而是靠全国老师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长期培养的漫长结果。所以笔者认为,无论是素质教育、新课改,还是应试教育,只要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必将以失败告终,有质量的教育远比受教育的年限更重要。所以,我认为中国教育培养不出创新人才真正的病根:“不在于采用何种教育模式、考试方式,而在于适合国情的、系统的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的缺失,更缺乏一种对精神价值追求的、淡定的智慧。”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而厚重的文化积淀,决定了中国教育只能自主创新走适合自己的路,而迷信、依赖西方的教育理论、模式,必将丧失太多的智慧传承。美国波斯顿学院菲利普.G.阿特巴赫教授认为:“第三世界国家首先做的应是正确理解比较视角。比照不是照搬,照搬外来经验差不多一直是一种错误。”[11]创新能力培养与知识学习并重将成为教育崛起的前提条件和必由之路。这也回答了华东师大教授王斌华之惑:“日本是考试大国,何以出现众多诺奖?”[12]也回答了已故科学家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13]更回答了已故贫困大学生杨元元绝问:“为什么知识不能改变命运?”

四、结语

借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之势,用传统文化的智慧之魂,催生适合国情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可能是缩短教育崛起周期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2][7][10]毕宏声.可持续发展潜质与创新思维培养[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2).

[3]兴趣.http://baike.baidu.com/view/45281.htm.

[4][美]Jane A.G.Kise.不同的人格不同的教育[M].王文秀,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5]批判性思维.http://baike.baidu.com/view/556718.htm.

[6][美]Gary Borich &Martin L.Tombari.中小学教育评价[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美国培生教育有限公司授权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8]想象力.http://baike.baidu.com/view/539394.htm.

[9]毕宏声.实验教学应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J].实验教学与仪器,1993,(11).

[11]薛国凤.余咏梅.依附论中的关怀——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思想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9,(8).

[12]王斌华.学生评价:夯实双基与培养能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培养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