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强已 再教人

2014-07-21何唯

教师·中 2014年5期
关键词:品德德育教育

何唯

摘 要:人类的文明以经验、精神和信仰的形式广向传播,代代传递。教师是专职传播者,重要的中介,吸取并传播经验、精神和信仰。韩愈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成了对教师的经典解释。但现实是,我们注重了“授业、解惑”,却放弃了“传道”。因为在工作中,强调的是教学、科研、服务。对此我们广大教师务必要深刻认识到:教师更要做一个文化传承者。

关键词:德育;品德;教育;教师

两年前当中国政法大学的一个法律专家为药家鑫案所说的一句话“弹钢琴的手习惯向下的动作”出现在网络中人们的视线里时,人们指责的不仅是药家鑫的疯狂,更提出了:是什么教育环境造就了药家鑫,把一个好端端的人类生命“异变”成丧尽天良的杀人犯。并认为这才是我们最该反思的事情。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的重要讲话中说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但近年来,我们却不能不说,由于过分强调发展科技而忽视了人文教育,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学校教育中,关注智力开发,道德教育近乎荒芜。如果教育中道德教育缺失,必将出现西方国家出现过的经济至上、拜金主义、道德荒芜等不良现象。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时间重演别人的悲剧,必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加倍关注社会的道德建设,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道德教育。作为一个教育工作的从业人员,应从以下一些方面警示自己。

一、做一个有诚信、有原则、有规则的教师

诚信是为人之本,每个人的生存都依赖于别人的诚信。诚信也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一个人如果信用缺失,必然道德沦丧,由此是不可能完成自己的教育工作的。要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教师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和表率作用。

原则是从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角度对自己的职业道德进行定位。因为教师的工作是“良心活”,许多默默无闻的工作在客观层面上难以体现,因此它不是许多“不准”所能衡量的一个客观标准,只有真正热爱学生,热爱教育教学工作,才会真正从规则层面自觉地向原则层面和理想层面前进,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师德师爱,也惟其如此,才能使教师的工作得到全社会的肯定与认可。

坚守规则,坚守作为一名教师的道德底线,因为规则中强调的是如果“你”做了“不该做”的任何一条或者几条,那么“你”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一个合格的教师,理应做好学生的引路人,那么在品德上更应是学生的楷模。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是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品德教育既要言传,更要身教,教师必须做学生品德上的楷模。教育者的人格与其道德风貌,对学生的意识和性格的形成,对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更新德育观念,丰富德育内容,改进教育形式

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有义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而班主任所承担的教育任务更为重大。对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我来说,回顾近年来的班会内容,感觉到自己的班会内容上放弃了很多的道德教育。一是认为自己的学生都是大学生,基本的道德规范应在中小学阶段就完成;二是认为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均在入学之前就已形成,再谈这些内容对他也没用;三是总以为只要教师把道德观念和价值概念讲给学生听,学生就能获得相应的品德。于是,班会往往就成了一个不得不开的形式上的班会,内容多是一些通知,有时几分钟就可搞定。但通过学习胡锦涛同志及各级领导在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再看社会上一些大学生行为不良的报道,让自己感到汗颜。实际上,受教育者从接受道德观念到形成道德行为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必须伴随着道德思想水平的提高和道德能力的养成,才能保证受教育者自我道德素质的形成。否则就会使受教育者只背记大量的理论、条例,而在道德实践中却表现出不讲道德。再严密的法律,代替不了社会的伦理道德;进一步说,健康的现代化的法治社会恰恰是建立在民众的底线伦理、民众的伦理共识的文化土壤之上的。从其道德教育的内容上来说,也不只是政治课上所谈的一些,它的内涵是丰富的,内容更是丰富的,如东方传统伦理观念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仍适用于今人。如仁、孝、家庭和谐、礼、责任感、忠、信、诚、勇、毅力、义、协作精神,等等。对此,也让我深刻认识到,道德教育不能再满足于抽象谈论“弘扬人性”,应着力于解决个体精神满足的问题,道德教育必须尽快更新观念,调整、补充、丰富我们的德育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以新思路搞德育,才能使受教育者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以便今后更好地参与社会事务。

三、强业务,更要做一个合格的文化传承者

现在我们讲可持续发展,讲和谐社会,这都有古代文化资源的基础。《四书》《老子》《庄子》《史记》《汉书》《诗经》《楚辞》是中国文化典籍中最基础、最精华的东西。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人讲涵咏,讲六艺之学,讲礼、乐、射、御、书、数,讲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讲人的品位,人的意境。人不是行尸走肉。人活着,要活得有尊严,有格调,有价值,有意义。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小人去之,君子存之。”中国传统哲学家很看重个体人的生存品味与品质,很重视人文的熏陶和修养。个体生存的意义世界,与个体人之身心的涵养有很大的关系。人有别于禽兽,自不待言。不唯如此,人不仅仅是语言、逻辑的动物,不仅仅是社会政治的动物,更是具有宗教性、道德性和美感的动物,这就需要涵养。要有所养,养气,养心,养性,养情,养才。靠什么养?在古代是靠人文的“六艺”之学之教,靠四书五经。而在今天的教师教书育人的实践中,这些文化典籍也没有过时,而且仍有针对性,仍有切实的指导意义。所以,应做到自觉阅读古文化典籍,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真正实践“文化传承”。

1993年在芝加哥,六千五百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宗教领袖,通过了一个《世界伦理宣言》,这个宣言有两条基本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绝不要强加给别人,当然这不是指物质上的东西,而是指的人格尊严。自己不想受到别人的羞辱,那您首先就要尊重别人,不要羞辱别人。反过来说,您想要别人怎么对待您,您就要那样地去对待别人。这已经推广为国家、民族、宗教、文化之间相互对话与交往的准则。为师者,必得先强己,再教人。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说过一句话:“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

参考文献:

方立天,薛君度.儒学与中国文化现代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B.A.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德德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