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工作的思考
2014-07-21张登玉等
张登玉等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积极探索教师教育创新的新路子,凸显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优势和特色,不断提高复合型师资培养质量,本文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工作做了以下思考。
1.坚持办学定位,强化教师教育特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又进一步增强了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紧迫性。多年来,师范学院立足办学定位,教师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是,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教师教育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要始终牢记办学定位,为地方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持地方性、师范性、应用型原则。同时,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还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服务指向,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坚持办学指导思想,高举教师教育旗帜,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打造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推进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
2.抓住师德和创新实践两个关键环节,提高教师立德树人水平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要不断强化师德建设和学术道德规范建设,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工作机制,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多途径、多形式开展师德师风教育。《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提出了“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的要求。师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标杆。教师教育学生,一是知识、二是方法、三是品格,其中品格是最高层次。教师要将爱国精神、事业心、责任感、团队意识、认真刻苦等品格融入课堂、融入课题,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校要建立健全师德考评和奖惩制度,将师德师风教育培训列入教师培训的核心内容,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工作评价、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积极探索建立师德师风评价新机制,坚决惩治学术不端行为,建设诚信学术氛围。
学校要建立中青年教师到中小学兼职或挂职制度,参与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结合项目,推进教学与创新实践的结合。同时,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制度,促进与中青年教师专业特长、职业发展、服务社会等相结合,积极搭建平台,组织他们开展调查研究、学习考察、志愿服务。根据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学校要增强高等师范教育对基础教育发展的适应性,进一步明确高等师范院校的服务指向,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要求,主动寻找与基础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对接口。
同时,突出对接基础教育,加强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素质能力建设。根据教学需要,学校要配足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确保优秀中学教师占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的比例不少于20%,构建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完善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管理和考核评价办法,加强学科教学论教师的培训、考核和激励。
3.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的精神成长和专业发展
教师的精神成长是教师自身的内在要求,是教师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素养和态度,将教书育人当成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成长的需要,而不是仅将教书育人看成是谋生的职业和手段。只有如此,教师对专业的认识才可能深入,学习才可能由被动变主动。精神成长是教师成长的灵魂,专业发展是教师成长的基石,两者相互促进。
专业发展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成为合格的教师,精神成长可以提升教师的精神高度,使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树立为人师表的理想。学校要促进教师精神成长,首先要帮助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意识,其次是设法打开教师心灵之窗,使教师感受并重视每个受教育者的存在,最后是使教师了解并掌握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总之,学校要使教师首先有自我觉醒的意识,在教育工作中感受创造的快乐,从而主动找寻突破和改变。
关注教师专业发展,以便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一是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学校可以以教研室、课程组为平台,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作用,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二是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规范导师指导过程,提高导师指导效果,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要认真实施新开课准入制度和主讲教师资格审查制度,扎实开展教学名师示范课、教师教学观摩和教研室集体备课等活动,切实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三是加强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各学科“教材教法”师资,要求承担教师教育类课程的中青年教师到中小学学校至少从事一年的教学工作。学校可以开展“课堂教学示范课和公开课活动月” “十佳授课教师” “十佳青年授课教师”评选等活动,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四是要进一步加大教师赴国内外高校学习和交流的力度。学校可以有计划地选派重点和特色专业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鼓励教师自主申请出国访学和申报国家、地方留学基金,不断拓展教师学术视野,培养一批掌握国际前沿知识、先进技术和教学研究方法的中青年教师队伍。
4.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要根据办学定位及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要求,以及国家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要求,不断完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社会需求和学院发展的需要,科学设置和改造师范专业,使师范专业既能充分发挥优势,又能为非师范专业的设置和发展起到引领和支撑作用;根据新型教师培养目标,科学修订和完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新时期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要重点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实施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计划,加强教师教育素质培养;进一步落实辅修专业制度,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设置柔性化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改进教学方式,强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师范生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栋,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根据教师教育标准体系,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师范院校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完善教师教育类课程管理和质量评估制度,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增加实践教学时间,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加大监管力度。endprint
5.落实“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打造教师教育品牌
学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推动和落实“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依据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和“少而精”的原则,从本校在读师范本科学生中选拔部分优秀师范生,按照“精英化”和“个性化”模式,培养造就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锐意创新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同时,以支持、服务、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为出发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师范生就业竞争力;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学习、教师技能训练以及通识课程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师德高尚、专业过硬、技能娴熟的复合型师资。
6.加强教师教育质量监控,确保教师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教育工作是师范院校的主体工作,教师教育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学校必须加强教师教育质量监控,构建完善的校内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保障和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学校要根据教育部关于教师教育工作要求,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标准;不断完善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健全制度,优化机制;加强质量监控队伍建设,提高质量监控水平;加强教师教育工作过程监控,对教师教育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诊断评估和信息反馈,提高整改效率;建立和完善教师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评价和引导教师教育工作,建立并实施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激励制度;根据学院实际,加强教师培养培训过程监控、绩效评估及相关专项督导工作。
7.加强教师教育研究,实现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
学校要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教育科学院(系)及其他从事教师教育教学的院(系)以及学院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等机构的作用,加强教师教育研究,突出对接研究、特色研究。同时,支持教师教育研究项目开展切合实际、扎实有效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引导产生理论成果,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成效。
学校要将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实现培养培训一体化。同时,学校要通过教训一体化、研训一体化、实训一体化,提升师范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逐步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满足教师职业发展需求的课程模块,注重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师范技能训练及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使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养成能够适应并引领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凝练教师教育学科的师范特色,以现代教育理论等课程为核心,不断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加强中学学科教材研究与设计教学研究,实现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的双向渗透和互惠双赢;将师范生的职前培养与基础教育教师的职后培训紧密结合,实现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
参考文献:
王占伟.教师发展模式如何转型.中国教师报,2014(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 .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教师〔2013〕9号) .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