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及其思考

2014-07-21何雄才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7期
关键词:课件信息技术课程

何雄才

(广东省乐昌市第三中学,广东 乐昌 51220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及其思考

何雄才

(广东省乐昌市第三中学,广东 乐昌 512200)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方方面面的更新和升级,近期在各地开展的教育创强使新技术新设备进入了教育相对落后的山区学校和课堂,新设备的添置,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浓厚兴趣,但是大部分教师在利用这些新设备辅助教学时普遍存在着误区,因而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以致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面临诸多尴尬的局面。本文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指出了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信息技术;误区;课程整合;核心

在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理论框架的提出已近十年,但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在很多山区学校,现代教育教学设施的配置很少。教育观念未能跟上时代潮流,信息技术至今还被片面地理解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近几年由于要配合创建教育强市、强县,很多学校都添置了不少现代教学设备设施,为教师们改变教学观念提供了平台。

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念能够被广大教师所接爱,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误区表现进行分析,探讨它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一、整合的误区表现

1.对新课标的错误理解,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态度对教学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些教师认为编写好了课件就把课备好了,然后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却简单进行,授课过程中教着教着就忽略了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地位;于是,上课就变成了“幻灯机”和“电子黑板”的简单组合,教师成了机器操作员和画面讲解员,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失去了教师与学生、学生和课本互动的过程,学生学习也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一些简单的应答。这种做法其实是从教师“语言灌、书本灌”,变相为“计算机灌”,更是加重学生负担的片面应试教育。它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也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实质就是传统课堂的翻版。因为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和辅助者。

2.用虚拟系统替代实验室,弱化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上,提出应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特别强调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应该高度重视“引导探究”精神整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因为计算机的功能强大,能进行全真模拟,也能为学校节省开支,且能短时间内安全快速地进行大班级模拟实验,有些教师于是利用网络下载或直接购买软件公司的成品模拟系统使用。在一些具有危险性或实验环境要求较高的实验中利用虚拟系统来替代实验室本无可厚非,但有些教师过度地使用虚拟实验室。我曾经听过一节高中化学课,在一个燃烧实验中,科任教师就是利用计算机虚拟系统来代替实验室,虽然是达到了实验效果,但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一直感觉欠缺什么东西,毕竟是虚拟的。实际操作中学生始终被软件牵着鼻子走,一步一步按照程序既定的方式进行,最终做出程序员制定的结果,每个人的结果都一样,这有什么创新可谈?更说不上启发性、探索性、研究性和协作性。这和新课标的理念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当然,我不是说完全不能让学生使用计算机在全真虚拟的环境下完成实验,在学校实验室有条件的情况下,对于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动手能力的传统手段绝对要比虚拟的实验环境有效。如果实际条件不允许,教师可以灵活一点,适当地加以引用。

3.时间安排不合理,加大了教学内容。由于在授课中用到了信息技术,很多图形、文字的表示不再像传统授课方式那样,用粉笔一步一步写出来、画出来,只需用幻灯片一张张刷出来就行了,因此省去了很多时间。但很多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多出来的时间,为了不冷场,便增加了一些内容。这样做,课堂上热闹了,但无形中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往往把一节半课甚至两节课的内容在一节课里就上完了。

4.滥用信息技术功能手段,影响了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没有充分考虑课堂的教学情况,在制作的课件中过多地使用过渡效果、动画以及一些配音。课件虽然十分“花哨”,但是存在较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息,造成了对正常信息的干扰,转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偏离了教学的中心。记得有位教师的物理课,在他制作的课件中,当幻灯片翻页时,就有一只菜虫爬动的动画,每当一换页,全班就哄堂大笑。出现这处状况,课堂效果可想而知。这种重课件设计,轻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策略和目标根本不匹配的情况十分普遍和严重,它不仅会导致感官疲劳和思维迷茫,而且严重偏离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本意,其结果只会是弊大于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的是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工具的利用程度及方式取决于课程本身,具体地讲,取决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必须是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运用的最佳吻合。

5.追求新颖,滥用了多媒体教室。有些教师为了标新立异或赶时髦,不管教学内容有没有必要,别人用了多媒体教学,马上跟风套用,根本不顾自己的教学实情和教学效果。不管效果如何,一概使用多媒体教室授课,结果是兴师动众,课堂热热闹闹却没有任何效果。甚至认为有了信息技术这样现代化的工具,传统的东西就过时了,该淘汰了。这一点要特别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注意。笔者认为,我们不能过分依赖于多媒体,不能片面理解多媒体就是计算机,计算机的功能再强大也不可能代替传统教具、书本和黑板。如果只要书本和黑板,加上教师的语言和学生的想象力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就不必小题大做使用多媒体教室。因此,多媒体技术能用则用,当不用则不用,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就能够取得很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因为归根结底,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终的目的。

二、课程整合误区产生的原因

1.教师的教学观念未能紧跟课改的步伐。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未能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还停留在传统的“传授”教学观念中,没有重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转变,信息技术只是单向信息传递的工具而已。

2.教师的教学方法未能紧贴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学生是备课环节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有教师为了在课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未能充分考虑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造成信息技术在与课程整合时出现偏差,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3.教师的教学能力未能满足课改的需求。一般而言,教学实践中的种种病理现象的产生主要在于教师教学能力的不足。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学科的专业水平知识愈显重要。由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以致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总是磕磕碰碰,施展不开。

4.教师对教学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评价是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活动效果的很好的互动方式。由于没有发挥教学评价的应有作用,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因此在课程上不能有的放矢,缺乏针对性。

5.教师的行为习惯影响了课程整合的效果。在行为习惯影响下,教师在课前没有准备充分,备好课,课后也缺乏反思,对课程中运用到的信息技术整合效果没能及时总结,导致同样的错误多次出现,从而影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

三、课程整合的实施建议

1.树立以能力为第一位的教学思想。新课程标准的最终目标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要树立以能力为第一位的教学思想。教师要努力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过程中既要避免概念化、机械化和粗暴式的灌输,要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放到重要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能力提高营造最佳的环境。

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中,教师利用《几何画板》软件与学生共同制作出图像,通过拉伸和扭曲,改变底边和高的值,引导学生观察图像的变化,使学生直观感知底和高的值对图像的影响,再概括归纳观察出的结果,反思变化过程,而后进行严密性论证,准确、深刻地建构起底边、高与图像的紧密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平台,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由原来的机械模仿转向积极主动的思考,并自我发现、自我探索,变“听”教学为“做”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教师要把“整合”剔除在评课标准之外。在一些地区的教师课堂评价表中,虽然明确地列出了现代教育设备使用情况这一栏,但有些教师由于理解得不够透彻,把现代教育设备使用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混为一谈,从而简单地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是网络技术。只要使用了这些信息技术工具,就是进行了整合,从而多媒体技术成为公开课的表演道具。因此,在许多学科教学竞赛中,几乎每一位教师都要制作课件,而且很多教师就是简单地把板书搬到了计算机屏幕上,把屏幕当作是一种“高级黑板”,而没有真正发挥出这些信息技术工具的作用,更谈不上课程整合了。我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多式多样的,“评课”不是挑错,“标准”不是真理,教学设计不能让评课标准牵着鼻子走,而应根据教学目标,科学合理有选择有节制地使用多种媒体有机结合来促进教学。

3.积极开展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个人认为,各科教师应积极开展学科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也能提高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如在开展社会问卷调查活动中,要用到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在这里可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辅助处理;在欣赏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可通过观摩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情感的感悟和理解。教师只有个人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辅助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从而无形中就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4.教师应切实做好教学反馈和评价工作。课件的信息载量大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特色,但并不是输出的信息量越大越好,因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是看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利用。这是做好学生反馈处理工作的重点。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能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需求,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在课程整合中选择最佳的信息技术方式。

另外,在各科课程标准中,都把教学评价作为重要的部分进行专门论述。“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并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教师只有重视教学并努力做好教学评价工作,才能不断地增长自身的教学技能,获取丰硕的教学成果。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风浪中的浪尖,认真地开展好这项课题是一项长远而又艰巨的任务。处于山区教育这个特有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我们不能盲目地赶时髦,摆花架子,需要冷静下来,根据山区教育的特殊情况,从学习理念、学习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入手,展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与研究,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落到实处,从而推动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实现山区教育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1]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专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09).

[2]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04).

G633.67

A

1674-9324(2014)27-0238-03

猜你喜欢

课件信息技术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