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成为我们育人的一个支点

2014-07-21苏宝明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7期
关键词:苏霍姆读书育人

苏宝明

(福建省德化县第三实验小学,福建 德化 362500)

读书成为我们育人的一个支点

苏宝明

(福建省德化县第三实验小学,福建 德化 362500)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之本,是托起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支柱。语文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那么读书的作用则不言而喻。我深信:教学生一年,为学生想十年,为祖国想百年!这样的运筹帷幄的气魄着实令我震撼,但更多的是由此而引发的思考——我是否抓住了“阅读”这条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是否也受薄薄的一本教材的限制,而忽略了真正广义的阅读。只有阅读,才能让教师形成属于自己的教育话语;只有阅读,教师才能够给学生一个可以仰视的身影;只有阅读,才能让教师成为教师。教材不过是个例子而已,大量的阅读才是真正的学习呀!

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培养学生

自打懂事开始,就时常听爸妈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儿时却不知啥意思。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多,自当上了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后,才深知这句话的真正含意。科技在进步,电脑在普及,大家已习惯于在网上查资料,没有电脑使我们一下子变成瞎子,已不再懂得怎样写作了。显然只有我们通过阅读,储备足够知识,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要想教好学生,就必须不断地学习,读书就是我的学习方式。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位老师,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传授道理、解答疑惑,若没有庞大的阅读量作为支撑,怎能担起这份职责呢?所以说阅读是育人的基础。但有了阅读的基础后,老师到底要怎样育人呢?这时,我们也许会理所当然地想到了学校一直奉行的填鸭式教育模式:老师叙述讲解,学生则坐享其成。传统的教学,老师把书中的大意一一念给学生听,把全书内容概括成一些要点,画上记号,让学生背得一字不差。于是语文课上,学生一看到《夜书所见》,脑子里面便文思泉涌:作者通过描写看见的梧桐、灯、儿童、篱笆,听见的秋风、促织、风吹梧桐树叶声和感受到的寒意、郁闷、孤独、意趣,表达了他思念家乡的感情,却不知道文章到底哪里真正触碰到自己的心灵。数学课上,题目答案中分子相同,分母小反而大,却不明白分母相同分子大小比较的方法,学生知道的都是些老师上课强塞硬填的格式化知识。而且,这样一来,学生欣赏诗意的乐趣、自己探索的快乐就被剥夺了,阅读也成了孩子的负担,对所读书物敷衍了事。有些优等生也许能够一字不差地把老师讲授的内容背出来,考试成绩优异,好像用此来证明自己已经仔细看过这些书了似的。显而易见,这种老师传授、统一答案的教育方式,已经成了一种障碍,妨碍学生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时刻牢记着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名言。现在的学生不是去看书而是去背字,就好像小孩缺乏营养,不是让孩子好好吃饭,而是直接去买维生素片。

那到底什么是真正的阅读?阅读是一个独立于社交之外的个人体会和经验的积累过程。老师无法替代学生完成这个过程,就算老师看再多的书,明再多的理,学生不自己去真切体会,根本无法感受各种滋味的。所以学生需要独自一人沉浸在作者的世界里,聆听作者的倾诉,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然后才能悟出自己的感受。

同时,交流时教师无须将自己的感受强加于学生。毕竟每一代人都无法摆脱自己时代的局限性,我们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求知途径。我们老师属于一个时代,学生属于另一个时代,在学生眼里,我们只是一群旁边观者,正如我们看自己的父辈那样。这就是隔阂。所以老师就算知识渊博、思想深刻,但学生可能无法接受这些思想。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对于我的父辈来说可能很亲切,因为它记录了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但对于我们来说,即使对它充满好奇,可怎么也与亲切感扯不上关系。而且,每个学生由于生长环境、生活经历的缘故,个体之间又有很多差异,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老师也只能是在不断熟悉学生接近学生的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老师若是在育人的过程中不退居二线,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是自己充当主角,大量灌输,模式化地育人,那么老师的知识便成了死气沉沉的条条框框,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当然我们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你看,老师他们时时为学生着想,课后勤奋学习,认真备课,力图把教学安排得尽善尽美,课中神采飞扬、口若悬河,努力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最后学生的考试成绩是不错了,但学生都被培养成了清一色的机器。一个社会需要的不是一群如出一辙没有思维能力的机器,社会的兴旺、文化的繁荣需要有思维能力的个体去创造。所以教师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转变以前的模式,让学生变成阅读的主体,培养学生观察、选择与判断的能力,而老师只起引导、启发的作用。一个完整的学生应该是一个感情健康丰富的人,许多学生由于教师拒绝阅读,造成美感丧失,缺乏美的滋润而逐渐冷酷心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功成名就非一时之功。诗仙李白,天资聪慧,而他的成功也来自那“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的勤奋;诗圣杜甫,生性睿智,他的神来之笔也来自“读书破万卷”的积累。

读书,潜移默化中,让我们的人生阅历更丰富,让我们的生命积淀了更多,也让我们更出色地担负教育的使命。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中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走进书的海洋,我们的教育人生将变得更厚重!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语文课呈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李志明.小学生榜样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0,(9).

G620

A

1674-9324(2014)27-0231-01

猜你喜欢

苏霍姆读书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爱读书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让教育更美好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