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随迁子女矫正性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学校矫正性教育视角

2014-07-21谢祯伙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7期
关键词:流入地务工人员矫正

谢祯伙

(福建省连江县敖江中心小学,福建 连江 350500)

浅谈随迁子女矫正性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学校矫正性教育视角

谢祯伙

(福建省连江县敖江中心小学,福建 连江 350500)

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重视不足、方法不当,不少随迁子女存在不同程度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偏差。基于学校视角,学校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运用矫正性教育,科学树立教育理念,有效利用课堂资源,自觉加强家校联系,积极对接社会教育。

随迁子女;认识偏差;行为偏差;矫正性教育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

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员巨量流动,特别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的大背景下,一群特殊的群体也随之衍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下简称随迁子女)。近年来,各地有关随迁子女就学升学的政策不断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接收了大量随迁子女,且总数逐年上升。相对于本地学生而言,该校随迁子女中存在认识和行为偏差的比例更高、表现更为明显。如:缺失学前教育,存在学习障碍;文化差异大,适应学习环境能力弱;生活习惯差,日常行为偏差明显;欠缺自信,容易自暴自弃,等等。如何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特别是其中的问题学生开展教育,该校乃至其他地区随迁子女流入地学校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随迁子女在思想认识和行为上之所以产生偏差,是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多方面因素长期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1.家庭教育偏差。在进城务工人员方面,由于自身条件和原因,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对家庭教育的定位和家庭教育的方法上都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孩子容易出现思想认识和行为偏差。在家庭教育的定位上,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把孩子推给社会、推给学校,不重视家庭教育;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而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更有小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子女多、收入低,家庭经济负担过重,甚至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就随迁子女而言,由于常随父母流动,他们往往不习惯流入地的生活,难以融入流入地的学习环境;由于父母工作的不稳定性,部分随迁子女没有完整地接受学前教育,给小学阶段的学习埋下障碍;部分随迁子女过惯了农村自然条件下的生活,自由随意,养成了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无法有效接受面对城镇及城乡结合部在交通、卫生等各方面的约束。凡此种种,导致随迁子女容易缺乏自信,甚至出现自暴自弃等不良现象。

2.学校教育疏漏。不论是本地学生还是随迁子女,学校都应该成为他们求学接受教育的重地,都应该成为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摇篮。但是,在随迁子女的教育上,学校和教师确实存在着问题。具体表现:一是缺乏动态思考。常规管理与常规教学在学校教育教学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只适合于对常态的管理要求。当前学校和教师往往习惯于常规的应用,出现思维定式,缺乏动态思考。二是缺乏有力措施。

3.社会教育缺位。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但是,社会环境却是一种复杂的状态,对于青少年学生行为影响两极。一些随迁子女由于思想不成熟,分不清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容易受反向的行为影响。因此,有的不思学习,经常出入电子游戏厅,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有的不求进步,与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起。显然,如何帮助孩子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引导孩子接受社会正向的行为影响,已经成为随迁子女教育的一项刻不容缓的大事,应当引起社会、家长以及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足够重视。

三、问题的对策

对于就读小学阶段存在思想认识和行为偏差的随迁子女,学校和教师应以教育目的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矫正随迁子女偏差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为目标,注重动态思考,拓宽实施矫正性教育的途径。

1.矫正性教育的理念与原则。矫正性教育是相对于培养性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即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措施,帮助学生正确分清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中吸取教训,从而促使学生努力克服、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使思想品德和行为的偏差得以矫正。应当指出,就理论层面而言,一般意义的矫正性教育的应用手段主要是指批评和惩罚。

2.矫正性教育的实践与方法。在矫正性教育的实践中,学校应突出应用启发与批评、引导与感化、示范与训练、鼓励与期待以及集体活动、自愿者服务和提供良好的学习帮教等具体的方法、手段和措施。一是科学树立教育理念。学校应树立“同在蓝天下,共享公平与乐趣”的教育理想,坚持“同等教育、同等待遇、同班教学”的教育原则,应用引导与感化、鼓励与期待的教育方法,强化学校德育的组织工作,通过开展升国旗、各类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开展各类评价、评选和表彰活动,使学校成为全体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乐园,感召随迁子女自觉融入学校和班级集体,自觉成为学校和班级的主人。二是有效利用课堂资源。学校要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和班队会活动为抓手,应用启发与批评、引导与感化、示范与训练的教育方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通过课的形式与过程,启发学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三是自觉加强家校联系。学校应坚持因材施教、家校互动,班主任、学科教师要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全面了解和掌握每一个随迁子女的家庭基本情况,纠正家长在家庭教育上的错误观念和做法,形成家校教育合力;通过与学生的个别谈话,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个人学习情况,应用引导与感化、鼓励与期待的教育方法,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帮教、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激发起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怀和积极求知的学习热情,增强其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的、错误的行为的能力。四是积极对接社会教育。学校应按照课程要求,强化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基地,积极对接社会教育,并有效发掘和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如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帮助随迁子女融入流入地生活,增强主人翁意识;依托社区开展志愿者活动,帮助随迁子女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分辨力和服务意识。

G620

A

1674-9324(2014)27-0209-02

【阅读与写作】

猜你喜欢

流入地务工人员矫正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浅析人口流动对流入地农村城镇化的影响
人口流动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综述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矫正牙齿,不只是为了美
广电媒体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关爱报道”的探讨
矫正牙齿,现在开始也不迟
改良横切法内眦赘皮矫正联合重睑术
流动人口向哪里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