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效课堂的几点看法

2014-07-21杨永艳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7期
关键词:动情情景交融圆明园

杨永艳

(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西孤小学,吉林 舒兰 132617)

构建高效课堂的几点看法

杨永艳

(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西孤小学,吉林 舒兰 1326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单单从这两点就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了,而目前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强调知识的系统化,将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生怕我们学生学不到文章的主旨,那么对于我们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来讲,究竟如何去讲才能使课堂事半功倍,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熠熠生辉?本论文以反思自身的教学现状与先进的名师名课及理念进行对比阐述,提出了“深解文本,把握整体;以情动情,情景交融”的教学观点,为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提供一个参考。

新课程标准;高效课堂;以情动情;情景交融

屈指算起我踏上讲台已经14年了,这14年里听了不少的课,每听一节课我的内心都受到不少的震撼,每每想起这些老师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就常常慨叹自己那平庸的语文教学技能,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的时候少,疲劳的时候多,文本中的情感体验多数是我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理性分析的结果,而不是学生因受到情感的熏陶而由衷地产生情感的自然的体现,如何能使自己的课堂高效成了我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于是我阅读大量的教育书籍,向名师们取经,这次我可以说是满载而归,其中给我启发最大的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林冲棒打洪教头》,北京市中关村三小的林子静老师讲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两位名师精彩的课堂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令我欣喜若狂。

我曾经的语文课堂教学之所以索然无味,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对文本的解读不够透彻,对文本思想的把握不够准确,对内涵的挖掘方式不够艺术。而两位名师对文本解读之深真是让我敬佩,窦桂梅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不拘于文本的思想,甚至超越文本,如窦老师在与学生一起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每一位中国人心中沉痛的悲哀时,出示了李大钊的诗句与生共读:“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挽烟飞。”可想而知当时学生的内心应该受到怎样的冲击与震撼呢?另外大家都知道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从而树立振兴中华的责任心。只要学生突破了这一重点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可是窦老师并没有止步,而是让学生进行反思:“这篇文章我们学完了,但是我们的思考还要继续,比如课前我们思考的圆明园毁灭了,毁灭的究竟是什么?必须毁灭的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应该把这样的毁灭迁移到你心灵里去,伴随你的一生。最终我们获得的就是我们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中国人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的拥有智慧,拥有尊严的活着?”我想在座的每一个听课者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听完她的这番话内心都会有不小的波动吧!还用告诉每个同学:我们要好好学习要为祖国的尊严而活着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教学的艺术与手段!不能不称为教学艺术中之一朵奇葩啊!

原因之二就是教学时没有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把握,回想起曾经的语文教学太过于注重理性的分析,从导语层层递进到提示乃至于总结全文,设计得滴水不露,牵引着学生一步步入瓮,结果是把一篇好好的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哪里谈得上学生的情感?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我彻底地明白了,文章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获得对文章情感、内容、审美独特而积极的体验,从而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发展个性,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像窦老师在讲圆明园灿烂的历史时,让学生依课本相关文字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来感悟其当时的辉煌,而不是逐字逐段地将文章揉碎再去分析。教学效果使我听后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

原因之三就是没有做到以情动情,情景交融。以情动情、情景交融是语文教学获得成功的法宝。还记得林子静在说课时说过的一句话:“当我每一次读《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时候,我都会被其中的文字深深地打动,可以说每次我都是流着泪读完这篇文章的……一堂好课要想打动学生的内心,你要先打动自己才行……”可见林老师的课成功之所在就是“以情动情”,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可以是语言性的调动,如林老师让一个学生读给加利先生的信的内容的时候,学生读得并不是很动情,林老师又以“这是一个中国孩子从心底发出震撼世界的呼声,是代表我们全中国的孩子的呼声,是代表全世界人民内心的高亢的呼声,你应该怎样读呢?”来启发,当学生再次读信内容的时候,已经是泪流满面了。其实感动的岂止他一个人啊,在座的学生老师,包括电脑前的我何尝不是泪湿衣襟?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也可以是情境的调动,如林老师在读描写爸爸的面容时采用了配乐朗读,还有在讲到战争带给人莫大的灾难时,林老师采用对比性的情景交融的课件(两个画面同进出现,一个是和平的幸福,一个是战争的悲惨),这样的对比学生立即感受到我们要的真的是和平而不是战争,是那种情感的自然的流露,而不是通过教师理性分析的结果。其实语文的学习就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与升华,学生依据生活中的悲与喜感悟文本中的苦与乐,在这种情况下林老师充分提供情节背景,借助情境的创设再现语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对于理解课文的内容、体验文本的情感,可以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的情感体验之中,这样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如今我的课堂已有了质的飞跃,制胜的法宝就是“深解文本,把握整体;以情动情,情景交融”,其实只要细心地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依据课标,与先进的教学理念整合,解决这样的困惑是不难的,面对今后的教学我会认真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多向名师、专家们学习的。

G623.2

A

1674-9324(2014)27-0171-01

猜你喜欢

动情情景交融圆明园
梦回圆明园
情景交融更有效
回首十年代表路:以心换心以情动情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与“动情”的演绎
游圆明园有感
孟冰 “动情”“动心”“动气”是写戏的三大境界
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浅谈图片新闻标题的意境营造
圆明园里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