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挑战杯”竞赛活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调查与建议

2014-07-19李雄飞黄媛胡娟汪秀贞焦珂珂罗惠宇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影响因素

李雄飞 黄媛 胡娟 汪秀贞 焦珂珂 罗惠宇

[摘要]:“挑战杯”竞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影响其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包括参与主体——学生、引导角色——导师、支持力量——学校和社会、历练平台——竞赛活动本身及其组织管理,应搭建学生、导师和组织管理者队伍体系;建立人才和成果推介机制;创新竞赛方式;拓宽资助渠道,加大支持力度,以提高“挑战杯”竞赛活动的效果,保障其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挑战杯”竞赛活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有效性;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0

课题来源:2013年江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1310404030。此论文为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后逐渐在美普及,并被其他国家仿效,在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形成一个共同特点:注重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把本科生科研纳入课程计划,建立各种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计划和协会,使学生接受创新教育;赋予大学教授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科研工作的职责;投入大量经费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效果。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为培养创新人才,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伴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逐渐为社会接受并确立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而开展起来,它是以拓宽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发挥特长为主要目的的大学生学习和实践活动,为实现学知识和有能力兼备搭建了较好的历练平台。

一、“挑战杯”竞赛活动简介

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莫过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称“挑战杯”竞赛),自1989年开始,每两年一次,已举办13届。它在国家教育部支持下组织开展,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承办,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权威性的全国性大学生课余科技文化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奥林匹克”。竞赛的基本方式是高校在校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挑战杯”竞赛章程中对竞赛目的的说明是: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二、“挑战杯”竞赛活动的有效性问题值得关注

“挑战杯”竞赛目的的表述中,有一句话尤其关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创新精神是指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观点、发现新方法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与革新的意志、信心和智慧。实践能力是指深入社会实践认识问题,并运用知识技能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大学阶段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时期。

国内有关文献及媒体报道显示,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中的积极意义已达成共识。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有效性如何?对其效果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扬长避短采取对策措施,更好地保障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发挥其作用、实现其预期目的?国内已有的相关文献数量不多,尚未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有效性的有关论述,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三、“挑战杯”竞赛活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调查

2013年8-11月,课题组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方式一是以关键词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挑战杯”竞赛、大学生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精神等进行文献检索,获得文献208篇;二是对江西省高校的“挑战杯”参赛学生和指导老师400余人进行问卷调查。对文献和问卷进行整理,提炼出“挑战杯”竞赛活动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学生、导师、学校和社会、竞赛活动本身及其组织管理,每一个方面又包含诸多具体的影响因素,见表1。

表1 “挑战杯”竞赛活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 因素细分 解释

(1)参与主体—学生 认知 对“挑战杯”竞赛的宗旨、目的、内容、程序、作用等的认知程度。

抉择 课程学习任务;参赛选题;竞赛难易程度;参与活动对自己的帮助;周围同学的参与度。

目的 积累实践经验;发挥特长,检验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启发新思维;积攒第二课堂学分;获奖。

知识技能 已有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疑难问题的方式和途径(后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团队 团队成员组成的合理性(年级、专业、特长、品性等);团队成员的责任心、协作能力、钻研精神等。

(2)引导角色—导师 态度 导师对竞赛活动的了解情况;对竞赛活动的认同、支持程度;对指导工作的负责程度。

经验、能力 指导竞赛活动的届数及经验;专业功底;学术科技研究经验;对学科发展趋势、前沿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关注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动力 指导的动力来源:精神动力,物质动力,或是两者结合。

结构 导师的来源结构(来源于高校、实务界、研究院所等);学历和职称结构;学科专业结构。

(3)支持力量—学校和社会 学校 重视程度 组织领导机构的设立,管理制度的制定,宣传广度和力度。

资源、技术 图书馆、实验室、数据库等“硬”资源,专家和导师技术咨询指导等“软”资源。

激励措施 对导师的激励措施(如工作量补贴、导师评优等);对学生的激励措施(如推荐免试研究生、与综合测评挂钩、设立创新学分等)。

社会 人员参与 实务人员担任导师的数量或占比,或者为竞赛活动出谋划策的积极性。

单位参与 企事业单位择优聘用参赛选手和承办竞赛活动的积极性,社会各界赞助竞赛活动的热情。

课题来源 来自于实务界、有待解决的课题数量或占比。

成果运用 研究成果在企事业单位推广运用情况。

媒体宣传 新闻媒体对“挑战杯”竞赛活动的关注和报道。

(4)历练平台—竞赛活动及其组织管理 竞赛活动构架 竞赛活动构架的合理科学性,包括竞赛活动内容、规则、流程等,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和优秀人才推介方式等。

竞赛活动组织 管理 竞赛活动有关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和组织管理人员的配备;组织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及其效用的发挥等。

四、提高“挑战杯”竞赛活动有效性的建议

综合考虑以上影响因素,提高“挑战杯”竞赛活动的有效性,需多管齐下,从各方面予以完善和协调。

(一)搭建队伍体系

1.培育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梯阶队伍。以高校的学生学术科技社团为依托,根据学科门类建立各种科技小组和竞赛梯队,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同时参与,并随着毕业生离校和新生入校,不断“吐故纳新”,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参与面,也能为参加高级别的学术科技活动储备和输送“种子”选手,保障人才不“断流”。

2.组建导师智囊团。革新目前导师“单干”指导学生方式,招募和遴选各学科门类、经验丰富、认真负责、来自于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导师组织建立指导队伍,针对学生的学术科研课题,灵活搭配导师团队成员,这样的导师智囊团将迸发智慧的火花,点亮学生科研的指路明灯。

3.建设三级组织管理队伍。建设高校、省级、全国性的竞赛活动三级组织管理队伍,采用有效的运作机制、管理模式,各级间纵向紧密联系,高校间和省际横向交流,积极研究竞赛活动的目的、方式、规律、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做好“挑战杯”竞赛活动的引领者。

(二)建立人才和成果推介机制

“挑战杯”竞赛活动不应是“象牙塔”内的“舞台剧”,为避免“学术味浓、地气不够”、研究成果“束之高阁”、优秀选手怀才不遇等现象,应建立“挑战杯”竞赛活动与企事业单位、各种工作部门的联系和合作机制,使竞赛平台成为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成才”的阵地;在这种机制运作中形成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运作系统,让优秀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让科研成果服务社会、惠及民众,以此赋予“挑战杯”生生不息的发展活力。

(三)创新竞赛方式

目前“挑战杯”竞赛的基本方式是参赛选手自行确立课题,由专家评审其研究成果,方式较为单一,应予以丰富和创新。例如在课题来源上,除了自选,亦可向有关专家、高校教师等征集适合高校在校生研究的课题,还可向实务界征集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在评审和答辩中,应聘请实务人员、风险投资者等参加。

(四)拓宽资助渠道,加大支持力度

通过争取社会各方赞助、代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转移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对竞赛活动的支持力度,包括图书馆资源、校内实验教学资源、校外实验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专业讲座和咨询指导、优秀导师和优秀参赛选手的表彰、优秀成果的奖励等,确保“挑战杯”竞赛活动长久广泛深入开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金成,成斌,王虎挺,张立新,李竟刚.大学生“挑战杯”等系列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探索和心得——基于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实践分析[J].大学教育,2013.1.

[2]初铭畅,杨艳.基于“挑战杯”竞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

[3]韦崇岗.本科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外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9.

猜你喜欢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影响因素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