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朗读阅读感悟之催化剂
2014-07-19赵赛萍
赵赛萍
【摘要】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朗读,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具体指导,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当然,朗读技巧的指导要结合课文的讲读过程和理解过程。朗读技巧是为表达作品思想情感服务的,学生理解了课文,才能读得有感情;有感情地读,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是阅读感悟的催化剂。
【关键词】朗读;催化剂;技巧;品词;改编;空白
【中图分类号】G622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有效指导。既要重视技巧同时应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学生有了自己的思想,看法和生活经验,对句子的理解体会就各不相同,所以读出来的感情也就不相同。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中心轴,它是阅读感悟的催化剂,是把握情感的磁性石。在朗读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技巧是必要的。但是又要淡化技巧的指导,融朗读技巧于阅读感悟之中。
一、 品出精髓读出情
一堂课要在精华之处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要善于挖掘一些表现文章主题的词句段。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品读、理解,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王崧舟老师在上《慈母情深》时,围绕“母亲的哪些地方让我鼻子一酸”,教学母亲工作的环境时,他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出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读,品“震耳欲聋”。
哪个词重点?什么意思?“欲”什么意思?
想想应该怎么读?
师:“震耳欲聋”你会怎么想?(难受;烦躁;噪音一刻都停不下来……)把你们的感受送到字里行间去。读……
师:噪音一刻都停不下来,而母亲停止过吗?(生答:没有)找出依据?哪些地方说明母亲没有停止过?
生:大声的说话;大声的喊母亲;……
师:“大声喊”告诉我们,噪音消失了吗?
师引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学生继续找。
生回答:争分夺秒;感叹号;母亲大声问;旁边的喊;塞在,大声说。6个地方提醒我们这噪音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师:我进去了,噪声没有停止过,再次读:七八十台缝纫……
而这只是今天这一刻,
昨天母亲是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工作呢?读:七八十台缝纫…
明天母亲又将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工作呢?读:七八十台缝纫……
去年母亲是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工作的读:七八十台缝纫……
设想:明年、后年、再后年,母亲又将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工作呢?读:七八十台缝纫……
师:孩子们,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你会有什么滋味?
生:难受;心酸;感动……
师:这是一份酸楚的感动。这么多的感受,我的鼻子怎么不会一酸?为了表达慈母情深,这些句子能少吗?这大声喊能少吗?这就叫语文意识。
王老师在教学母亲工作的环境时,在课堂中引领学生整整读了十多次“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但每一次的引读又是那样独具匠心。这样的读是一次又一次地领悟,一层深一层地体会,一步步把学生带入慈母情深处,学生的情感一浪高于一浪,怎能不领会到母亲的辛苦,课堂又怎能不掀起情感的波澜呢?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情,读出了韵,读出了语文的味。学生在朗读中入情入境,学生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更深刻地感受母亲的辛劳,母亲的伟大,激发出对母亲的爱。教师对重点词句的挖掘深刻,并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才能抓住学生的心,让课堂更为丰满生动。
二、改编成诗读出味
追求语文的诗意,把充满热情的青春情怀还给学生,把健全人格的自由发展还给学生!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字充满诗意,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把此类语言文字改编成诗。让学生带上诗的节奏和诗的韵味,读出诗味。
如:我校一位老师教学《慈母情深》时,对三个母亲的朗读指导是非常到位的。老师通过比较把三个母亲为什么不用一个母亲,为什么把三个母亲都放在句子的后面。通过比较感受到了语文的诗味。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学生在很好的理解了慈母情深后,老师把这几句话,变成了一首诗。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在语文面前,每一个学生就其天性来说都应该是诗人。陶行知先生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诗歌就是真正的“灵魂的粮食”。课堂上抓住这些诗意文字,进行朗读,学生很自然的把浓浓的慈母情深读了出来,读出了诗意,也读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三、填补空白,读出神
小学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中包含许多空白因素,这就给学生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余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处处留心,时时观察,灵活运用教材,抓住课文中的空白,发展学生思维。语文教材中这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空白”,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展开想象、表现想象力的舞台。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最朴实的语言,想象文字描绘的形象,在自己体会的情景中朗读文字,学生想象丰富,朗读自然出色。
我在教学《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时,在听了小燕子、麻雀和小黄莺的讨论后,我让同学们也来讨论一下:你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同学们经过讨论后,我放手让学生各抒己见,课堂上顿时闹开了花:一生说:“春雨是白色的,你们看,春雨落在白玉兰上,白玉兰花开了。”“春雨是粉色的,春雨洒在蔷薇上,蔷薇花也开了……”还有的说“春雨是彩色的。”同学们的回答真是太精彩了,把自己编的内容与课文内容连起来朗读。朗读不仅入情入境,而且有深度,学生自然而然地读出了语文的神韵。
当然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朗读时形式的运用应有效地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情感服务,只有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的朗读,才能算得上真正领略了课文的“青山绿水”、“无限风光”。读中感悟,悟中促读,朗读和感悟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教师有效的朗读技巧指导是给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搭建一座体验的桥梁,打开一个情感的世界,开拓一方思维的天地。让我们以满腔的热情赋予学生多元的智慧,开启学好语文的窗户,通过朗读,读出学生的童趣,读出学生的真情,读出学生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