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外观评价模式在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的实践效用
2014-07-19魏中杰
魏中杰
(赤峰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浅谈外观评价模式在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的实践效用
魏中杰
(赤峰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对某一活动方案进行描述和判断的外观评价模式,进而建立起能涵盖方案实施全过程的资料收集框架.旨在通过对这一理论模式的解读,探索外观评价模式在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的实践效用.
外观评价模式;幼儿园主题活动;实践效用
1 外观评价模式
外观评价模式是由斯塔克(Stake)首次提出的,是一种对教育活动进行比较全面评价的模式.该模式认为评价应该建立在对某一活动方案描述和判断的基础上,然而,为了更好地完成评价的这两项活动,就必须进行全面的资料搜集.
1.1 收集资料
外观评价模式非常重视资料的收集.它将评价纵向分为先在、过程、结果三个领域,要求评价者从这三个领域来收集有关资料.第一、先在因素.先在因素是指方案执行之前,任何可能与结果相关的因素.如儿童的年龄、兴趣、性向、经验、意愿、智力状况、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等.第二、过程因素.过程因素是指方案实施过程中评价对象的一系列参与活动.如教学活动、游戏、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环境氛围等.第三、结果因素.结果因素是指方案实施的效果.如儿童能力、态度、成就等方面的改变效果,方案实施对儿童学习环境、设备、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影响等.
这三个领域分别贯穿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反映了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收集的资料为进行描述和判断的评价活动奠定了基础.
1.2 描述和判断
在外观评价模式中,强调两个重要的评价活动:描述和判断.斯塔克(Stake)针对上述的三个领域,建立了两个矩阵,以此来将开展描述和判断两类评价活动.
一类评价活动是描述.它包括预期和观察两个部分,预期主要涉及计划要实现的内容,包括教育目标及预定的材料、方法、环境等;观察则是实际观察到的情况,包括实际的目标、材料、方法和环境等;
另一类评价活动是判断.它包括两部分,一是标准,它是课程计划的理想愿望,是教育者希望通过教育过程达到的标准;二是判断,是通过对实际进行的观察和分析所做出的判断.斯塔克(Stake)用下图[1]形象地表示评价过程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评价活动的展开要求对方案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方案的先在、过程和结果做出判断,收集的信息则有预期层面、观察层面以及标准和判断层面.这样就建立起了一个能涵盖方案实施全过程的资料收集框架.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可表述如下:
Stake认为,“预期”部分由条件、过程到结果,是一个逻辑关系,即课程的设计者在分析和研究了各种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的课程方案中所显示的内容.而“观察”部分,由条件、过程到结果,是一个实证关系,是课程评价者所看到的实际的条件、过程和结果.根据“预期”与“观察”两部分资料,分析两者的吻合程度,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凡是教育人员的预期或计划的项目,实际上执行了,则两种资料便吻合.研究者要将对这些描述性资料所作的判断同所确定的标准进行比较.经过比较,评价者可对整个课程方案或方案的各成分的价值作出评价.所得的结果可以成为教育决策的依据.[2]
总之,在运用外观评价模式进行教育活动的评价时,要完成如下内容:第一、搜集资料.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矩阵表格中的所有资料;第二、评价比较.比较按期待标准所做的判断和按实际观察所做的判断之间的差异.
2 外观评价模式的实践效用
为了更好地将外观评价模式运用到实践中,可以参考下面这一框架,如表1所示:
以上我们已经对三个领域、两个矩阵的12个范畴做了详细论述,下面我们就以一个幼儿园大班的主题活动“牙齿咔咔咔”为例,来说明外观评价模式的运行过程.
某幼儿园教师为了帮助大班幼儿了解自己牙齿的状况,探究有关牙齿知识和牙齿健康意识问题,设计了题为“牙齿咔咔咔”的主题活动,该活动作为月单元的主题活动,计划在一个月内完成,每天20分钟,结合主题活动,教师还抓住日常生活时机,对幼儿实施爱护牙齿、养成按时刷牙好习惯的教育.为完善和改进教育活动,评价者运用外观评价模式进行了评价,包括收集各种所需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评价结论和改进措施(见表2).
表1 以课程为对象的外观评价模式[3]
表2 “牙齿咔咔咔”主题活动的评价
从外观评价模式的运用中可以看出,评价应充分描述教育方案的先在、过程和结果要素;同时,评价者也需要做判断;可以采用绝对标准,也可以采用方案间比较的评价方法;以描述过程完成形成性评价,以判断过程完成终结性评价.外观评价模式建立起了一个能涵盖方案实施全过程的资料收集框架,是全面的、系统的,同时也存在它的弊端,比如评价者的主观因素会影响观察和判断,从而影响评价活动的客观性;要完成矩阵中每部分资料的搜集,也存在工作量大,操作难等实际问题.
〔1〕Stake,R.E. (1969).The countenance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J].Teachers College Record.68 (7),523-40,p.539.
〔2〕林智中,马云鹏.课程评价模式及对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1997(9).
〔3〕麦克内尔.施良方校.课程评价.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45.
G61
A
1673-260X(2014)10-02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