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
2014-07-19吉秀华
吉秀华
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
吉秀华
新时期以来,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呈现出许多新特点:组织发展工作与改善队伍结构相结合、与参政议政工作相结合、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与社会结构变化相适应。同时,由于受国内外环境及自身结构变化的影响,新形势下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工作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为:组织发展空间有限与保持界别特色的矛盾;发展代表性人士与标准不明确之间的矛盾;对后备干部的需求与党派成员的成长渠道不畅通之间的矛盾;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与现实政策的“冲撞”和“限制”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应重点在彰显民主党派组织的政治性、突出代表性、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等方面下功夫。
民主党派;组织发展;问题;对策
新时期以来,各民主党派在三个《座谈会纪要》精神的指导下,稳步有序地推动组织发展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和自身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参政的民主党派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一样面临着各种长期、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的考验。全新的历史方位给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既是统战工作的实际需要,也是亟需从理论上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一)组织发展与改善队伍结构相结合,重点发展符合本党派界别特色的中青年骨干成员
1.重点发展符合本党派特色的代表性人士,界别构成进一步优化。各民主党派在组织发展过程中坚持以协商确定的范围为主,重点发展符合本党派特色的代表性人士,较好地保持了自己的界别特色和优势,在此基础上,各民主党派根据社会情况的变化,注重吸收其他方面的代表性人士,使自身的界别分布更加广泛多样。以山东省民进为例,1997年民进共有会员1458人,其中教育界1138名,占78%,其余分布在科技、文化艺术、新闻出版、政府机关、党派机关、其他等六个界别。2011年山东省民进共有会员3801人,其中高等教育和普通教育共2157人,占56.7%,其余则分布在科学技术、医药卫生、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公有制经济、新的社会阶层、司法机关、政府机关、党派机关、团体、其他等十一个界别。
2.重点发展中青年骨干成员,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为了缓解民主党派中普遍存在的老龄化现象,促进民主党派的可持续发展,在组织发展过程中,各党派均注重发展政治素质好、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骨干成员。以山东省民主党派为例,尽管民主党派成员的平均年龄依然维持在50岁以上,但却呈现出连年下降的趋势:从1990年的53.9岁下降到2010年的50.4岁,20年间平均年龄下降了3.5岁。年龄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中年骨干为主体,年轻成员和年老成员各占三分之一,“老中青”结合的年龄格局。
(二)组织发展与参政议政工作相结合,注重发展代表性强的重点人士
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是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新时期,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为党派组织发挥职能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为此,各党派在组织发展工作中,更加注重发展对象的政治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着重发展政治素质好、业绩能力突出、群众基础好的代表性人士。这一点,在高级知识分子集中的高校尤为明显。如九三学社中国海洋大学基层委员会,自2007年换届以来平均每年新发展会员2-3人,新发展的会员当中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均是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或学位点负责人,专业素质突出,参政议政愿望强烈,在教师和学生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三)组织发展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注重成员的教育、培养和使用
一是积极做好成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各党派基本能按照6个月的培养教育期对新发展的成员进行入党教育;将骨干成员推荐到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党校、行政学院进行培训。二是有针对性地做好成员的培养锻炼工作。一方面重视对新成员的培养锻炼,对有发展潜力的新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另一方面为骨干成员提供挂职锻炼机会。三是积极做好成员的推荐使用工作。各民主党派基本上都已经建立了后备干部人才库,按照相关文件精神认真做好成员的政治安排、实职安排和社会安排,积极向上级部门推荐使用。
(四)组织发展与社会结构变化相适应,注重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阶层出现分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扩大了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在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已经成为“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在组织发展过程中,各民主党派及时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吸纳到组织体系中来,不断扩大组织发展空间,巩固和壮大组织发展的社会基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已经成为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加入民主党派的绝对数逐年增长,在民主党派成员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
二、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都非常强的工作,敏感度高,涉及面广。随着国内外环境及民主党派自身性质、地位、结构的变化等,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组织发展空间有限与保持界别特色的矛盾
新时期以来,尽管民主党派成员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但与中共8000多万党员相比,民主党派80多万的总体数量还是显得十分弱小,组织发展空间显现出日益缩小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如下图所示):
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空间示意图
1.中共日益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吸收了大量知识分子加入,留给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资源有限。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努力打造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在知识分子当中吸收了大量的人才。根据中央组织部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0年底,中共党员总量为8026.9万名,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2977.5万名,占党员总数的37.1%。很多知识分子在学生时代就已经加入中共。据统计,在校的本科生当中,中共党员的比例高达40%,研究生的比例更高,等这部分人成长起来时,大部分已经被中共吸收了,可供民主党派发展的资源有限。
2.在一些地区、单位,高级知识分子加入民主党派的意愿正在降低。近几年来,由于受社会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网络政治便捷等方面的影响,知识分子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加入民主党派的政治意愿正在降低。调查问卷显示,对“您觉得周围的人对加入民主党派的热情”这一问题的回答,“比较高”的占35.2%,“不高”的占52.8%,“比较低落”的占8%,后两项相加有超过60%的人认为周围的人加入民主党派的意愿不高。*此处数据来自于课题组在山东省第十六期党外领导干部进修班及其他党外代表人士班次上发放的150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在实践中,吸收一个有代表性的高级知识分子加入党派,通常都需要领导反复做工作才行,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党派组织发展工作开展困难,发展速度降低。有的党派全国的年净增率只有4.4%,在南方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则只有3%-4%。
3.在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等知识分子集中的传统领域,可供发展的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等单位是高级知识分子高度集中的地方,也是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传统领域。但是,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地方的民主党派组织往往成立的比较早,组织发展工作开展的早、成效好,那些符合条件并且愿意加入民主党派的人才早就已经被组织上吸收了,而新一代人才尚未成长起来,这就造成了组织发展上的一个断层。
4.人才流动性增强,“大中城市”的发展资源相对流失。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人们就业观念和方式的转变,大中城市的“人才外流”倾向明显,其原因主要在于:部分高新技术产业落户基层吸引了一部分高精尖的知识分子;部分高校、科研院所选择在城郊建立新校区带动一部分知识分子流向基层;部分乐于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从一开始就选择扎根基层,干事创业。人才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知识分子高度集中于“大中城市”的格局,从而造成“大中城市”发展资源的相对流失。
组织发展空间的缩小使民主党派保持界别特色越来越困难,各党派之间界别越来越模糊,趋同现象越来越严重:各党派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传统的科教文卫等单位,各党派的界别特色几乎体现不出来。
“以有代表性的人士为主”是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原则之一。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在什么是“代表性”这个问题上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各民主党派在发展成员时,根据自己的理解自行来把握,有些理解难免与中央文件精神存在一定偏差。
1.发展成员的政治素质、群众基础与专业素质不平衡。在考察发展对象时,各民主党派通常把“业绩突出”等同于“代表性”,片面注重考察对象的学历、职称、职务,而对其“政治性”和“群众性”的把握比较薄弱,造成新发展成员的政治素质、群众基础与专业素质不平衡的现象。有的成员虽然业务素质过硬,但不热心党务工作,参加党派活动不积极,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2.入党动机多样化、功利化苗头明显。由于专业素质方面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有易于考察的“硬指标”,而政治素质和群众基础方面的考察则缺乏相对客观精确的评价标准,往往通过与本人谈话、与其所在单位的中共党组织、领导、同事的了解,手段单一滞后,不能准确反映本人加入党派的真实想法和目的。近几年来,民主党派新成员入党动机多样化、功利化苗头比较明显,仕途捷径型、交友型、慕名型等各种类型的入党动机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民主党派的政党形象。
3.“代表性”不突出,“旗帜性”人物缺乏。由于不能很好地把握“代表性人士”的标准,造成一些民主党派后备干部的“代表性”不突出,“旗帜性”人物缺乏。民主党派高层次、旗帜性人物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旗帜性”人物对于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事实证明,哪个民主党派主委的“代表性”突出,影响力大,该党派的组织发展工作就往往做得好;反之,该党派的组织发展工作就不是很乐观。
(三)对后备干部的需求与党派成员的成长渠道不畅通之间的矛盾
换届工作是检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晴雨表,换届顺利说明后备干部队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换届不顺利则说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后备干部的数量不足、层次不高、代表性不强等方面。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党派成员成长进步的渠道不通畅:
目前分区的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经验定性法、指标法、类型法、重叠法、聚类分析法等。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前者选用经验定型法,后者采用聚类分析法。
1.党派成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民主党派成员对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根据我们对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调查问卷显示:32%的党派成员认为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工作的“地位高、作用大”,10%的成员认为“地位不高、作用不大”,37%的成员认为“名义地位高、作用大,实际不然”,21%的成员表示“说不清”。*此处数据来自于我院《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工作研究》课题组2009年在本省部分党外干部和党派成员中开展的调研问卷的统计分析。二是组织上提供的教育培训的机会偏少,随意性比较大。尤其是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由于受经费条件的限制,自身组织培训的机会少,更多地是依靠上级组织和统战部门提供的培训机会。
2.党派成员实践锻炼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目前,民主党派干部实践锻炼的渠道主要靠政府部门的推动,通过到基层挂职锻炼的方式实现。从现实情况看,能够参与挂职锻炼的民主党派干部比例偏少,渠道也比较单一,与干部成长锻炼的愿望和需要差距甚远。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对于“若选派你到对口联系的单位或基层单位挂职锻炼一年”时,有86%的人选择“非常愿意”,14%的人选择“愿意,但工作家庭脱离不开”,没有人选择“不愿意”*此处数据来自于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第十四期、第十五期党外干部进修班、农工党骨干成员培训班、民革骨干成员培训班发放的220份调研问卷的统计分析。。这说明,民主党派成员对挂职锻炼有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
3.党派成员安排使用的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一是在个别地市尤其是县、市(区)没有按照文件规定的比例做好民主党派成员的政治安排工作;二是民主党派成员的实职安排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副职安排多,正职安排少;事业单位安排多,政府部门安排少;公开选拔方式多,其他途径少。三是民主党派干部上升的空间小,进步慢。在很多地市和省一级单位,很多民主党派干部提拔到副处级、副厅级干部之后,就很难再有上升的空间;而且与同级的中共干部相比,他们成长进步的速度也比较慢。
(四)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与现实政策的“冲撞”和“限制”之间的矛盾
关于新的社会阶层加入民主党派的问题,目前主要依据两个文件精神:一个是2004年《关于进一步做好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座谈会纪要》,一个是2009年中央统战部下发的《关于协助民主党派进一步做好组织发展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这两个文件均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加入民主党派的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是,正是因为这两个文件给出的只是一些宏观性的指导意见,在一些具体细节上并没有做详细明确的规定,这就为政策的执行留下了“空间”。在实践中,最突出的问题是:
1.“个别”与“少量”的规定与民主党派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要求和愿望均存在较大差距。2004年《纪要》规定:“对私营企业主,民建可适当发展其中符合条件的代表性人士,其他民主党派可个别发展与本党派重点分工范围相关的代表性人士。”实际工作中,“少量”、“个别”的政策规定与民主党派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要求和愿望均存在较大差距。民主党派要求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发展成员的呼声越来越高。调查问卷显示:有24%的党外干部认为民主党派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应大力发展”,73%的人认为“应适当发展”,两项相加有97%的人认为应该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民主党派成员。*此处数据来自于课题组在本省第十六期党外领导干部进修班及其他党外代表人士班次上发放的150份调查问卷。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一个已经在经济上取得一定地位的群体,其政治诉求和参政议政的愿望强烈,希望通过民主党派组织来实现自己政治利益的要求十分迫切。
2.“符合本党派特色”的规定难于操作。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一个群体性的政治概念,它包括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六个群体。这些群体之间,差距非常大,身份也比较复杂。对于哪些群体符合哪些党派的特色,并没有做明确的划分,因此“符合本党派特色”的规定在实践中难以操作,执行得不是很理想。
3.考察程序上存在现实困难。一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要分布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其所在的单位往往没有中共的基层党组织,对其政治思想表现不易把握;二是发展对象本人往往是本单位的负责人或主要领导,其群众基础的真实程度如何不易考察;三是考察其依法经营、纳税的情况,工商、税务部门经常不配合;四是对其经营状况的考察通常会涉及所在企业的商业机密,所在企业一般不愿配合。
三、对策和建议
(一)塑造民主党派的核心政党理念,彰显其作为政党组织的政治性
政党理念是一个政党的标志,也是人们对一个政党进行认知判断的重要标准*周淑真:《政党政治学》,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6-88页。,是一个政党团结、进步、发展的基础,对于政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周恩来同志早就指出,我国的“各民主党派,不论名称叫什么,仍然是政党”,具有政党的一般属性和特质,因此,我国的民主党派应当具有自己鲜明的政党理念,也即鲜明的政治偏好和价值追求。这是回答“民主党派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加入民主党派”无法回避的重要方面。为此,民主党派必须继承优良传统,塑造和构建政党理念,突出其作为政党组织的政治性。
1.以“爱国、民主”为核心,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中塑造民主党派的政党理念。爱国和民主是民主党派的优良传统,也是其政党价值的核心体现。在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塑造自己的政党理念必须在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中,依靠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实现:从民主党派自身来说,应当以“爱国、民主”为核心,重新梳理自己的性质、地位、功能等体现政党价值的理念,塑造自己的“主义” ,并通过我国多党合作的制度架构将自己的政党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是提高政党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根本所在;从执政的中共来说,要在多党合作的架构下,为民主党派充分发挥民主功能提供制度保证和宽广平台;从社会层面来说,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进一步重视对参政党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为民主党派塑造核心政党理念提供舆论支持和理论支撑。
2.在组织发展中,要充分体现民主党派各自的政党理念。在民主党派保持界别特色的问题上,很多观点认为,应当以职业、行业来确定组织发展的范围。这主要是出于照顾民主党派的历史特色和现有政策延续性、可操作性的考虑,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不完全正确。如果仅以职业、行业来划分,那么民主党派与各种职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有什么本质区别?笔者认为,确定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体现民主党派作为政党的政治意愿和价值取向,这是一个政党理念的集中体现。“有了它,政党才称其为政党,没有它,政党无异于乌合之众”。*王长江:《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0页。因此,在组织发展中,民主党派既应当体现自己的界别特色,也应当体现自己的政党理念,这是其吸引民众,推动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根本途径。
(二)明确代表性人士标准,突出民主党派成员的代表性
代表性是党外代表人士的根本属性。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4号文件)精神,党外代表人士的基本标准是: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政治上坚定,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业绩突出,即在本领域本行业造诣较深、贡献较大。群众认同,即在所联系成员和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影响力和良好的社会形象,能够发挥引领作用。民主党派要按照上述标准来理解和把握发展成员的“代表性”,以确保发展成员的素质和质量。
1.发展成员时关注其代表性。“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有着内在的逻辑性:政治性是根本,专业性是前提,群众性是基础。在把握发展成员代表性的问题上,要坚持政治性、专业性、群众性的有机统一,任何一方有失偏颇,代表性都是不完整的。由于我国的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政治性组织,因此,政治性应当是其最主要的属性。加入民主党派的代表性人士首先是能够自觉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人士。
2.发展成员后培养其代表性。代表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正确理解代表性的内涵:每个代表人士个体,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其代表性的表现也不同。民主党派组织在发展成员以后,也要注重对其代表性的培养:通过政治培训和引导,增强政治上的坚定性;通过搭建实践锻炼平台,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提高其专业上的影响力和在群众中的公信力。
(三)完善成员的教育、培养、使用机制,把握后备干部成长的规律性
1.建立民主党派成员的教育培训机制。一是加强对党派基层组织新发展成员的培训工作。依托市、区(县)两级社会主义学院,充分利用6个月的培养教育期,对民主党派新成员进行集中系统的培训。二是加强对民主党派骨干成员的培训。积极推荐骨干成员到上一级社会主义学院党校、行政学院等干部院校参加培训,尤其是对于拟推荐使用的后备干部,要按有关规定参加主体班次的培训,并把参训情况和考核结果作为安排使用的重要依据之一。
2.建立民主党派成员的培养锻炼机制。一是针对民主党派成员的不同类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实践锻炼。针对学者型成员,主要是多给他们提供行政岗位锻炼的机会;针对干部型成员,主要是多给他们提供到基层调研、锻炼的机会;针对经济界成员,主要是多给他们提供服务社会的机会。二是积极拓宽民主党派成员实践锻炼的渠道。首先,要进一步加大选派民主党派干部挂职锻炼的力度,扩大选派干部的数量。其次,充分利用民主党派的组织体系,在其内部实现干部的交流和锻炼。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在参与活动中成长锻炼。
3.建立民主党派成员的长效使用机制。一是加大对政策落实的督导力度。中发〔2005〕5号文件对于民主党派成员在人大、政府、政协中配备比例或担任领导职务的问题已经做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在中央和省一级组织落实的比较好,但在地市尤其是不少县市(区)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比较突出。建议省级统战部门要加大对政策落实的督导力度,定期检查这项工作,使文件规定真正落到实处。二是统战部门要加强与组织部门的联系,拓宽党外干部安排使用的渠道。一方面,对于党外干部的使用最好有一个刚性指标,使党外干部的安排使用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实职、正职安排力度,打破“从副职到副职”的怪圈,使民主党派干部的成长符合干部成长的正常规律。
(四)完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加入民主党派的政策,体现时代性
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民主党派应对社会结构转型,巩固和扩大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和现实,尊重双方的政治意愿,在制度框架下,创造性地解决现实困难。
1.统战部门要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弄清情况。统战部门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深入调查研究,了解这一阶层的基本状况和特点,摸清他们的数量、人员自然状况、内部构成等情况,建立动态的人物、数据跟踪测算分析机制,准确把握各个群体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为民主党派在这一群体中发展成员提供信息参考。
2.明确发展速度和规模。一方面要尊重新社会阶层人士加入民主党派的政治热情和民主党派扩大社会基础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一哄而上、过快过热的倾向,客观分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加入民主党派的动机、发挥作用的情况,认真考察,确保质量。根据民主党派自身的特点和组织发展的实践经验,建议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发展成员,其速度不超过当年发展成员的2%左右为宜;在规模上,除民建之外,其他党派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总量不宜超过成员总数的10%。
3.规范发展范围。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六大群体进行细化分类,明确适合民主党派发展的范围。从总的范围来看,民主党派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发展成员以其中的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对有代表性的私营企业主可适当放宽至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一般不在个体户中发展。具体到各个党派的界别可考虑:民建重点发展工商界企业主和管理技术人员;民盟重点发展民办高校和文化产业的业主和管理人员;民进重点发展普通教育和文化产业的业主和管理人员;农工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类企业主、民营医院的业主及医生;九三学社重点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4.建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评价体系,确保质量。由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因此,可以参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综合评价体系,从思想政治素质、经济责任指标、履行社会责任、参政议政能力*袁树平:《新的社会阶层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综合评价的过程中,理顺与工商、税务、劳动、环保等各部门的关系,完善和严格考察程序,确保新发展成员的素质和质量。
(责任编辑:黄天柱)
2013-9-11
吉秀华,史学硕士,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参政党建设、统战理论。
2011—2012年度全国社会主义学院系统课题(编号:XT201125)。
D665
A
1007-9092(2014)01-005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