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法在高职商务英语阅读中的运用研究
2014-07-19罗英
罗英
摘 要:本文分析了商务英语阅读的教学现状,基于此,提出了在高职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法改进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阅读;合作学习法
商务英语阅读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商务报刊文章的内容特点和语言特色,使其通过阅读商务英语文章获取商务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习惯,使之掌握阅读技巧,为将来从事相关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商务英语阅读作为商务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商务英语人才。
一、商务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现阶段高职院校商务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由于高职生底子薄,词汇量少,所以现今的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主要集中于词汇学习,而对文章内容大多是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和翻译,所以导致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非常欠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对各类专业体裁语篇的阅读。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法,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专业的商务知识储备,缺乏对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所以很多学生很难准确地理解文章的语言。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又称协作学习,它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各种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活动。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合作学习法将教学的重心从教师转移至学生,关注学习者的自我实践、个人责任、内在动机以及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意识。这种模式可以减轻学生学习中的焦虑情绪,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为全体学生提供较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三、合作学习法在高职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准备阶段
合作学习法强调小组合作。在划分小组时,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学生安排在同一个小组内。但是要保证每个小组的综合能力不分上下,有利于小组的公平竞争。通常,小组可以4人为一组。在小组划分完成之后,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民主推选一个英语基础好、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强的同学担任组长,负责全组的协调事宜。小组人员安排完成之后,教师将学生的座位按“圆桌型”方式排列。这种座位编排方式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小组合作学习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首先向全体学生介绍每个单元教学的主题和相关的商务背景知识。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教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合作完成。根据商务英语阅读课程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此阶段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合作学习模式,即共同学习法、团体研究法与拼图法。
(1)介绍单元教学主题和相关背景知识。交际技能、语言知识、文化背景以及专业知识等是商务英语的核心内容。商务英语阅读教学的内容大多涉及学生不太熟悉的商务领域相关知识,因此,在开展每一单元的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应当对本单元的教学主题和商务背景知识做简单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单元学习内容。
(2)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确定合作小组的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并提出问题,让每个小组的成员自由讨论,发表意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记录整理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各组代表汇报本组合作讨论的初步结果。
3.总结、归纳和评价阶段
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的角色应是促进者,不需要过多干预小组合作的交流沟通活动,应当与学生保持互动,实时监控小组讨论的情况,并适时地对所讨论的问题予以总结,对学习材料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同时还应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进行评价,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自觉弥补缺陷与不足。
在本单元的小组合作学习阶段完成之后,教师应对所提问题给出答案。教师应结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观察到的学生言谈以及语言运用情况,综合评价学生各方面学习情况。此外,教师还要对小组表现和学生的个体表现进行最终的测评。在进行小组测评时,测评的内容主要包括小组合作学习测评和小组成绩测评;在对学生进行个体测评时,测评的内容主要包括小组任务完成情况、小组活动参与程度、合作学习态度及与他组成员的合作成果等。
四、结语
将合作学习法应用于高职商务英语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成为主动、积极、自觉的学习者、研究者、参与者和实践者。它既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学习,同时又推动了学生在社交、学术以及思维等各方面的发展,符合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值得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者们研究学习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丁芬.从商务英语的语言运用特点分析如何提高商务英语的阅读能力[J].科技咨询导报,2007(4).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