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研究性学习有效管理和有效教学初探
2014-07-19叶友文
叶友文
(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中学,北京 100013)
众多教育界专家认为,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解决两大基本问题:实施的常态化和有效性。研究性学习活动也不例外。研究性学习活动在高中新课程的框架下,是一门实验课、活动课、经验课,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一门高度强调过程指导与全程管理的课程。要提高实施的有效性,必须解决研究性学习的有效管理和有效教学问题。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课强调课程的管理性
教学课程的科学界定为“指导学生获得全部教育性经验的计划”。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确立后,它在指导学生获得教育性经验上更强调教学管理在活动中的组织、指导、协调等质量,同时也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的能力。
(一)、从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层面看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难以深入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管理问题。时间与空间管理制度缺乏弹性,课时难落实,这是行政管理不到位。学生活动空间比较封闭,活动方式难以多样化,这是课程资源管理不充分和管理评价不完善。目前,北京市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主要问题还表现在如下方面:
1、学生校外安全没有保障。
2、班级规模过大,实际的校外活动组织受到制约。
3、学生在活动过程的主题管理、档案管理、程序管理、结果管理等方面尚未形成基本的管理规范和制度,随意性较大。
4、指导教师缺少对学生活动过程、活动状况、活动体验等方面档案加以有效管理意识。
只有把研究性学习管理这一基础性、根本性问题做好了,才能真正落实研究性学习的专业发展问题。因为行政管理到位,就会有人做。从上到下的行政管理到位,就会培训到位、保证有人做课题指导、有人参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
(二)、从现存研究性学习课程模式看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教学管理的特点。
1、教师角色的变化。
从目前存在的共通教学模式来看,无论是序言课、选题课、开题课、中期交流课、结题课,还是活动展示课,教学环节基本趋向一致:首先“以案说法”析出研究性学习意义、做法或开设相关指导讲座,帮助学生研究性学习入门,其次是引导学生如何选题,三是组织学生如何总结。在此基础上注重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体验的记录。所有这些课型重在交流与实践,教师在其中扮演的是指导者、参与者与管理者的角色。
2、教师管理的重点。
研究性学习的主旨要求教师重视学生课内外的丰富体验。研究性学习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及创新精神的目的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学习个性,而学生个性发展不是不同学科知识杂汇的结果,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断探究世界与自我的结果。这要求教师重视学生课内特别是课外的亲历、体验及其心得,并加以引导,即教学管理中强调研究过程的指导、联系资源、组织交流及评价。
3、课程管理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相比,它由静态管理变成了动态管理,由统一管理变成了个人管理与团队管理相结合,由直接管理变成了间接管理,由基本上的单纯校内管理变成了较复杂的校内外相结合的管理,从教教材的教学者变成了“管活动导活动评活动”的管理者、协调者。从这个意义上,研究性学习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管理素质与要求。
二、研究性学习有效管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研究性学习有效管理需要教师的当代管理意识。
当代管理的核心是设计与执行。研究性学习也需要改变传统教学管理中自上而下,过分强调教师权威的管理意识,实践当代管理理念,在包括实施方案、实施计划、活动指导与评价细则等一系列制度设计管理中,强调组织、引领、参与及平等意识。
(二)、研究性学习有效教学重视课程管理的完整过程。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放性需要教师能够在广阔时空的广域课程环境中自主地、灵活地引导学生选择活动课题或项目,安排与实施活动过程,在过程中管理,并实施全程管理。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引导学生在他们学识的最近发展区选择或提出活动项目、主题或课题,并合理地制定活动方案,保证研究性学习活动得以有效实施。这要求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具有较强的规划能力和设计能力。
研究性学习教师需要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教师要组织和管理好学生,引导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并协调学生活动中各部门的关系,通过与校内外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沟通,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创设宽松的活动时空,充分开发、调配各种课程资源。此外,教师还要协调好教师指导团队内部成员间的关系,实现指导效果的最优化。
(三)、研究性学习课堂交流需要教师的科学组织交流。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核心是课题研究或项目探究活动。因此,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是研究性学习教师科学组织、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必备知识,基本的科研方法也是学生深入交流的方法导向。
研究性学习有效教学和有效管理的重点不在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等常规工作,而在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来指导、提高学生的活动质量;保证每个学生能安全、有效地利用好每周规定的课时,达到课程总目标规定的要求;调动广大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促使指导团队中的教师工作的到位,使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真正能转变自己、提升自己。即使是教授方法这一被认为是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内容,它的着眼点也在于开阔视野、点拨思路,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或课题,形成一般的研究规范,而不能局限在方法知识本身。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教学自然转向了活动管理,并由普通的课堂教学工作转向参与、引导、推动、保障和监控等管理工作。
三、研究性学习有效管理的五个维度:落实课时、落实指导、充实资源、强调自主和多元评价
落实课时和落实指导主要责任部门学校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这两个维度也决定了研究性学习有效管理的常态化问题,是研究性学习有效管理的根基性问题。在教学业务管理层面,我们认为抓好充实活动资源、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和完善多元评价机制上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一)、研究性学习有效管理的核心在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不可能始终参与学生全部的学习活动,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管理者,教师也不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唯一责任人。家长、校外专家、学生小组成员都将参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管理的主体趋向多元。
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中起着核心作用。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学生以小组为基本活动范围,活动地点远非教师视野所及,教师只能通过激趣、方法点拨、联系资源等方式介入活动,通过量表、汇报等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因此学生个体的自我管理能力就成为决定课程质量的关键。这种能力表现在多方面,如学生能对自己提出的目标有一种承诺,负责地努力去完成它;学生遇到困难、压力和兴奋时,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学生能经常反省自己的表现、态度和行为,并及时加以改进等。
学生的自我管理还表现在能实施集体合作式的自主管理。即在原行政班基础上,组织班级、年级、校级学生研究性学习自主管理委员会,包括选题、开题、结题答辩委员会、成果评委会等,一方面,同学是最了解同学的,保证研究成果的本真性。另一方面,这种同伴互助式的学习,对高中生有更好的自我教育意识,共同营造出良好的研究氛围,实现合作学习。在自我管理层面,这不失是研究性学习常态化的一种有效尝试。诚如华东师范大学霍益萍教授所言,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既是课程有效实施的保证,也是研究性学习课程训练的目标要点和结果。
(二)、研究性学习有效管理的节点在完善多元化与发展性评价。
多一把尺度,多一批个性发展的人;多一些激励,多一批参与研究的人;多一此过程关注,多一些热爱研究的人。研究性学习虽然重视过程而淡化结果。但作为一门课程,评价始终是管理的重要一环。强调过程性评价的研究性学习,多元化与发展性评价如何,特别是学期或学年末的最终评价,是学生的研究积极性是否能被持续点燃的一个节点。如果评价不真实、客观,无法让那些热爱研究、研究中有体会有心得有收获的同学获得到位、提升性的评价。如果只注重研究结果所谓价值、成果的判断,将失去评价的评估、促进与激励学生研究的作用。
(三)、研究性学习有效管理的实现有赖于课程资源的充实与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多元化。
从教学管理层面看的研究资源至少包括:指导资源、活动资源、研究设备、交流平台和评价资源(如相关的专家或顾问团队等)。现在同学的研究很容易被网络“网”住,主要原因是缺乏活动资源、指导资源和研究时间,这样的研究就缺乏实践性、体验性和真实性,研究也难以深入。交流平台的完善可以部分实现过程评价的功能,边研究边展示,边交流边完善。缺少指导资源和相对专业的评价,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引领、专业思路点拨,研究性学习易停留在浅层次,多次重复,研究性学习对高中生就容易失去吸引力。
四、研究性学习有效教学强调管理性、指导性与课内外的整合
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教学必然是面向学生的研究需求,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展好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想得到指导、能得到指导”。
在课程开发、教学与过程指导中,研究性学习有效教学的管理性特点显著。研究性有效教学集中体现为设计具体化、个别化、情景化与层次化的课程目标、引导研究方法、开拓研究思路、鼓励研究热情、组织有效交流、联系(或开发)课程资源、完善多元评价、探索研究规范、细化教学目标、完善科学管理等方面。对于学校层面的有效教学,还包括设计科学的三年规划,年段教学目标的科学设置,最终让学生对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方法都能有理论和实践的初步掌握。
研究性学习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高中新课程标准》中一门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和校本开发实施的必修课程,如何形成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特点,通过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来深化课程内涵,努力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发挥积极作用。这就要求了解学生的研究需求,积累研究案例,研究课程深入实施的教育规律……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共同开发这门校门课程,它需要与各学科协调合作,如校本整合,与信息技术整合,与通用技术整合,寻求心理学、政治、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和社会力量的指导帮助,在形成规范的前提下共同开发出一门有校本特色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研究性学习教学中的教师需要跳出教学权威的角色,突出其指导者、参与者与促进者的角色,但其重点应该是指导者,指导者身份是实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的基础。
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中小学的办学理念、学校内部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难”。同时,也是有效管理与有效教学要攻克的重点之一,是我们在今后实施过程必须直面的重点课题。
[1]郭元祥《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解决好两大问题》、《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十大理由》。
[2]郑富兴,姜勇《面向生活的新课改与完整性教学》,2005年第4期《课程·教材·教法》。
[3]张华、李雁冰等著《研究性学习的理想与现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丛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版。
[4]邹开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2002年6期《福建教育学院学报(基础版)》。
[5]霍益萍《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管理规范和原则》,2001年第11期《教育发展研究》。
[6]伊红主持《高中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规范(试行稿)》、《高中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表(试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