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效方案探究
2014-07-18赵真贞
赵真贞
摘 要:在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心中教学都是一门艺术。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教育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以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效方案为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研究怎样在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反馈及教学小结等做法用以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并通过一些经验型的探讨与总结提出一些对课堂提效的方案。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任力驱动
所谓教学活动实质上就是老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作用于教学内容的方式与过程,可以粗略地看成是学生与老师通过学与教的方式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此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当然受限于环境和教育体制的局限,这种高效的学习方式是不常见的。现以信息教育为例,总结了以下方法:
一、对教材的深入研究,认真备课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首先我们要了解到这门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理论为指导,结合新的课程标准,以此探索出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用以挖掘学生的潜力。作为一门课程,首先要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于变相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所有这些前提就是课前的备课。只有当我们在课前深入研究教材后,才能对在确定教学重、难点时富有策略性和针对性。例如,有的教师在讲《动手创建自己的网站》一章中,制作网站首页时,让学生添加一些Flash动画,单以操作而言,这些并不难,但老师提供这些时,总会显的有点单一,而让学生自己动手下时又会浪费时间,于是有的教师通过早早的认真备课,想到了这一情况,于是在上这节课时,准备了一些简单的Flash动画制作方法,让学生自主制作一些简单的动画。这样也许作出来的网站不够华丽,但再简陋,也对学生的创造力有启发作用,能很好地诠释信息技术教育的精髓。
二、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给学生一个学习的乐园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动力通常来自于其对未知的强烈的求知欲及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其实不管是高中生、大学生还是中学生,他们对信息技术是很有兴趣的。但往往学生上课时对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却兴趣缺乏,很大原因就是学生厌烦纯理论说教式的教育。作为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不论怎样,都要把课上好,既然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也要在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教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等方法又摆脱不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设计过程中,精心分析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相似的成长规律,通过心理学的知识,让学生对其所学内容产生神秘感与兴趣,使其产生更深层次地了解它和掌握相关知识点的渴望情绪后,通过一步步精心组织的教学素材及相关知识,辅以刺激学生的成就感等等手段,以此来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只要做到这些,基本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这就是“任务驱动”这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的基础教学方法。这一理论最早由维果斯基提出。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通俗地讲这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实是说学习的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相反是让他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当然这些知识必须是真实的,息息相关的。如此,学生才会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这种方法不仅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还能够提供个人的学习风格。
要知道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其是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又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用处。所以在信息技术这门课上“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能很好对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予以帮助。
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其实关键就是看是不是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这一原则,是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总的来说,教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前提,就是需要教师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学会处处留心,从而使用学生更易于接受的语言与教学,让学生在生动有趣、轻松的氛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等,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学中的建构主义.高文,徐斌艳,程可拉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4.
[2]刘梅.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需注意的问题.当代教育科学,2005(22).
(作者单位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