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2014-07-18王尾珠
王尾珠
摘 要:小学生数感的培养,对他们认识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技能、提高运用数感去解决实际问题至关重要,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要成为一个有良好数感的人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在比较理解中形成数感,在运算教学中培养数感,在实际操作中强化数感,在实践运用中领悟数感。
关键词:数感;数学概念;实践运用
所谓数感,狭义地讲是对数的感觉,对数的敏感性,广义地讲是学生对数值的一种直觉,对数的近似值的一种估计,是对数学公式、定理、性质、公理等数学概念的直接反应。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对此做出明确的说明:“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可见培养小学生数感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只有学生真正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在认数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帮助学生把握数的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培养良好的数感。比如,在“0”的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马上高涨起来:“电话上有0”“车牌上有0”“三角尺上有0”“温度表上有0”“计算机上有0”“我家门牌上有0”……通过联系这些身边的事物,学生体会到了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0”还可以在温度表、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使学生在联系生活中体会数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建立数感。
二、在比较理解中形成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學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例如,通过观察直尺上的数列,说一说某一个数离哪个数近,离哪个数远,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以后每学一个新的自然数,都与前面学过的数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每个自然数是怎样形成的,弄清每个自然数在自然数列中的位置,这样对数的大小就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三、在运算教学中培养数感
在计算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感,首先要重视学生的口算,因为口算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它有助于发展学生更高的数学思维,有助于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重视让学生口算是发展数感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加减计算,以及表内乘除法,这些对培养学生的数感都有重要的作用。其次要加强学生的估算。因为估算本身是数感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反映人对实际情境中数和数量及其大小范围的理解和把握水平,同样在日常生活实际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有助于学生选择相应的策略解决不同情况下的有关数量的实际问题。因此加强估算,就可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如,计算405+295可以看作400+300,估计得数大约是700;36×2可以让学生想36在30和40之间,30×2=60,40×2=80,所以36×2的积就在60和80之间等等。这样,让学生探索并学会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并能对自己估算的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时经常尝试着进行估算并说明自己估计的合理性。又如,在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可以让学生估计商大约是几位数,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某些数字的特征,寻找解题规律,随机应变,以增强学生的数感。
四、在实际操作中强化数感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建立数感。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我设计了以下操作活动:
1.做一做:自己动手制作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教师制作1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具体感知。
2.摸一摸:摸摸制作的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
3.量一量:利用自己制作的学具测量橡皮面、课桌面、黑板面的面积。
4.找一找:找一找自己身边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物体。
5.估一估:估计自己书包面、课本面、教室地面的面积。
通过以上一系列操作活动,学生获得了亲身感受,并学会利用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五、在实践运用中领悟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数感的建立来自于生活,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应用,才能得到升华。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例如,这样的实践题:星期天带全班学生到公园划船游玩,公园大船每条坐6人,租金10元,小船每条坐4人,租金8元,全班50位同学,请大家设计一种租船方案,计算出所用钱数,比较一下哪种租船方案最佳,并说说理由。结果种种租船方案出台,经过比较认为租7条大船,2条小船最省租金。让学生在亲身活动经历和运用中感受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感,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数的意义,把握了数的相对大小、多少的关系,不仅巩固了对书本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学生的数感也得到了升华。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而且,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数学学习内容的深入,数感的培养必将被赋予新的内容。因此,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努力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巧设教学环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把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另一方面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数感。
(作者单位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凤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