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
2014-07-18刘胜燕
刘胜燕
摘 要: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应服务于生活,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生活,体验生活的快乐。《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建构这门课程的基础是学生的实际生活。
关键词:教育;生活;社会性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
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
一、从生活中来的《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从学生社会生活实际出发,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因此,我注重将平时生活中具有教育价值的素材和课堂教育相结合,课前指导学生走入社会调查,形成自己的认识,更快适应社会。
如,在教学《站在黄河岸边》一课时,我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的原则,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自主感悟为主体,让学生来到黄河岸边,自己用眼睛观察黄河,用耳朵去聆听黄河的潺潺流水、声声呻吟,让学生小组合作,在课本中、生活中寻找有关黄河的资料,发现问题,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黄河,更好地明白要感恩黄河以及珍爱资源等。
二、创设情境,学好《品德与社会》
以前总以为我们使用的《品德与社会》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贴近学生实际的,所以常常照本宣科,导致有的学生失去学习本课程的乐趣,以后无论怎样激发都无济于事。因此,我们应该精心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尽快融入《品德与社会》中去。
如,教学《同是炎黄子孙》一课,有一项内容是体会优秀人物为祖国建设无私奉献的精神。而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遥远,单靠老师的说教是不会深入人心的。为了让学生更快进入角色,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课堂中,我创设情境:描述我小时候家乡的样子,再让学生描述现在的生活状况,通过比较,思考变化的原因,体会变化的背后是无数默默奉献的人们辛勤的劳动付出。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更好地领悟了深奥的道理。
三、走向社会,学好《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是以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而进行的,因此,我们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服务等活动,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生活。
如,我在教学《辉煌成就》时,我设计了“寻找读书榜样”的环节。课前我让学生通过走访、调查、看报、看书、上网等收集了有关的资料,鼓励他们走出课堂,回归生活。
四、用心体验,学好《品德与社会》
教学《品德与社会》,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渐渐变得正直起来、坚强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就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
如,我在教学《粒粒皆辛苦》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去了解家长种粮的过程,然后帮助家长劳动,又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弯下腰,右手把一些本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这一活动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痛的真切体验,再来谈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会侃侃而谈,粮食的来之不易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总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已经不能单以说教为手段,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以此达到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教学目的。
(作者單位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胜坨镇宁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