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教育浸润生活的芳香
2014-07-18张海燕
张海燕
摘 要:新课改提倡“生活化”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以“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组织形式”这两个方向为切入点,试就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倡“生活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其本质目的在于将学生从枯燥、单调的理论灌输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中实现对于知识点的更好理解、吸收与灵活运用,
进而为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与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从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多年,将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化”教学理念巧妙融入自身日常的教学实践之中。现结合真实教学案例,试就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同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更是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生活”。
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我们小学一线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大胆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将更多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喜欢听、乐意看、有着浓厚兴趣的内容作為教育素材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这样才能为保证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进而推动小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此,我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例如,在教学《我的成长》这部分内容之前,我鼓励学生课下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从他人处了解更多关于自己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小故事,可以询问自己的爸爸妈妈,可以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打听,还可以借助家中保留的相册寻找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对自身的成长历程有了明确且清晰的了解,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在接触新知识点之前率先形成了丰富而完善的情感体验,这对于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促使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与指导下自觉且真正地融入学习活动之中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生活化
教学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若想将“生活化”的先进理念落实到实处、真正构建起“生活化”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就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措施及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生活化。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大多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因此,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一方面符合小学生特有的身心特点,有利于集中其注意力,提升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另一方面则可以促使学生借助熟悉的生活经验实现对于新知识点的更好理解与掌握,切实提高学习质量与效果。因此,从这层意义来讲,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对于“生活化”课堂的构建以及课堂教学效率的真正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在学习《学会宽容》这节知识时,我就为学生营造了如下两个教学情境:
(1)乘坐公交车时,有人无意踩了你的脚;
(2)同桌不小心把你最喜欢的钢笔摔坏了。
这两个场景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学生对此也大多有着切身的体会,如此便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极为熟悉的学习环境。之后,我又鼓励学生针对上述情景认真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此,就为生活化课堂的建立以及教学效率的明显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进行生活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任何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实践,更要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为社会生活提供更多实质性的服务与帮助。因此,多多进行生活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方为践行“生活化”教学理念、构建“生活化”教学课堂的关键所在。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时,必须将教学场所由单纯的课堂扩充到社会生活这一大的教育范围中。
同样以为自身为例,在教学完《走进商场》这一部分内容的具体知识点之后,我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进商场进行购物活动,并将本次的购物过程以及小组体验记录下来。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学生很容易就形成一个感悟:商业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商业。如此,便为学生进一步巩固自己的课堂所学、实现“生活化”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生活即教育。生活既是德育教育的源泉,更是德育教育的归宿。因此,我们小学品德教师必须对“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予以高度重视,并通过灵活运用各种措施,真正将其由理论落实到教学实处。这样,才能通过实际的生活教育引发学生内心道德情感的变化,促使他们以此为契机,进行自我教育,从而真正实现思想品德知行统一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毛红星.试析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方法与对策[J].新课程,2013(01).
[2]宋长梅.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育探析[J].学生之友,2013(06).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移风店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