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给孩子“画语权”
2014-07-18陈莉
陈莉
摘 要:在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大背景下,结合在学习践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础上,发现现行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存在不少弊端:绘画是儿童心灵的语言,它是儿童表达自己,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方式,但是由于教育的误差,封闭了儿童的自由与创造性的表现活动,丧失了儿童潜在的自我表现力,出现了儿童绘画不敢表现、依赖“范画”、以“固定模式”表现种种弊端。针对现状,提出了探索以想促创的美术教学方法;支持孩子多感官参与;引导幼儿在绘画过程中不断建构和生成的过程;转变一种观念即模仿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制;理解在美术活动中孩子是不断对话、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有效提高儿童绘画的自我表现力,达到随心所欲地表达,让孩子拥有用绘画表达心灵的“画语权”,把儿童画的主角还给“儿童”。
关键词:幼儿;绘画教学;自发表现力
一、探索以想促创的美术教学方法
探索以想促创的美术教学方法,要破以示范(破依样画葫芦的以模仿为主的教育方法),立以感受—表达—想象—创造教学。所运用的主要教育方法有:游戏激趣法、引导发现法、情景陶冶法、借形想象法等。其常用的教学模式有:“观察—记忆—想象—创造”“体验—回忆—想象—创造”“欣赏—谈话—想象—创造”“情景—活动—沟通—创造”等。以中班美术活动《巨人的手套》为例,教师首先通过一个优美的童话故事,以巨人在雪地上遗落了一只手套为线索,小动物们纷纷在手套上玩的同时留下了各种各样的线条,让幼儿在故事中感受各种各样的线条(小蜗牛爬来爬去留下直线条、小青虫扭来扭去留下波浪线、小猴子打滚留下电话线条、大河马打喷嚏留下小点点、大老虎跑来跑去留下大点点、大圈圈),整个过程以故事贯穿,没有死板的范画,用生动活泼的小动物形象来打动孩子,以小动物的调皮玩性来深刻理解各种线条和大小点圈的特点,并喜欢上表达,乐意去想象,痴迷于创造。其次,让幼儿自己为自己做一副手套为创作契机,在手套上用小动物们留下的各种线条和点圈来装饰,孩子们自创了很多线条(长城线、牙齿线、尖刀线等)因为幼儿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所有孩子都痴迷于创作,所有孩子的作品是没有一副可复制的。
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活动的组织方式、方法要力求多样,以满足孩子不同情感和智慧发展的需要,把“画语权”还给孩子。
二、支持孩子在绘画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
孩子对周围世界的概念是同步的,是在总体的感受中形成的,
对同一种事物,只要是有可能,他们总是会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认识和体验,其中既有视觉的,又有听觉的,而且还常常伴之以动觉的。孩子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存在,他们与周围世界的接触是多种感官并用的过程,他们会在看一看、听一听、尝一尝和摸一摸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身体动作和语言,对事物各个不同的特征形成完整的整体性把握。孩子的美术创作也如此,他们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其中,在创作时常伴有身体动作、表情、语言等多种表达方式,所以我们要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牢牢把握这一特点,充分理解孩子的这一特点,给孩子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孩子们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放松地绘画,不拘束、不扼杀、不禁锢。如,欢欢在《家里来了小客人》绘画创作中的表现:欢欢在画面上画了桌子,然后在桌子上画了很多的菜,有鱼、肉、菜等,边画边高兴地说:“我家里要来客人了,这是我烧的菜……(出现了语言交流),每人一块蛋糕一份礼物(做出了分礼物的动作),今天要来好多的客人,我们要一起唱歌和跳舞呢!”(一遍画一遍就唱起了歌,跳起了舞)
有的老师不理解孩子的绘画特点,往往会习惯性地批评孩子在绘画时讲空话,聊天并加以制止。其实欢欢在绘画创作中,借用语言、动作来获取审美意象。身体感觉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用嘴里的歌声和手上的舞蹈动作来再现家里来小客人的快乐,沉浸在对画面表现内容的深深感受中,动作、语言同时进行,更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内心的感受。在这里,欢欢的语言与非语言即身体动作、表情等多感官都统统参与进来。在完成着她的美术创作,这才是孩子在绘画过程中自我表现力的发挥过程。
三、引导孩子在绘画活动中的不断建构和生成
学前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具有直觉的半逻辑思维的特点,他们的绘画创作和成人大不相同,不像成人那样在绘画创作前会提前构思,对整个画面效果做到“心中有数”。孩子的绘画构思基本上是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建构和不断生成的。在对孩子绘画创作过程进行观察时,我们经常听孩子说:“我忘记画房子的窗户了”“我随便涂的颜色”“我也不知道画的是什么”“等我画好了就知道了”等。
有的老师在绘画过程中会把这个不断建构和不断生成的过程误解为孩子在捣乱,没有认真画画之类的缺点。如,端端在画《漂亮的家》时的表现:端端首先在画面上画了个大大的房间表示他的卧室、再画了一间表示他的书房、又画了爸爸妈妈的房间、厨房,一边画一边还用语言来说明:“我家可大了,有好多房间,三个阳台,我可以坐在阳台晒太阳,可舒服了!”然后停下来看了看自己的画,说道:“哦,我忘记画窗户了。”说着再把窗户一扇一扇地画上去。“哦,还有洗手间也没有画。”于是他环视了一下后,觉得洗手间就画在房间的一个角落。案例中,端端首先凭借直觉和简单的构思画出了命题画的关键形象:家里的房间、阳台,之后也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不断进行下去,而是在自身想法的不断变化和外界因素的刺激影响下,不断地建构和生成,边创作边调整构思,最终完成自己的作品。孩子们常常在创作中常受到时间、地点、场合及情绪情感的影响,会不断建构、不断生成地构思和表达。所以,我们在美术活动指导时,不要对孩子的不断建构进行批评和指责,要支持、理解和与他们合作,帮助孩子完成自发的创作,从而在美术活动中来提升孩子的自发表现力。
四、模仿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制过程
范画是绘画教学中使用的示范性的作品,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使用范画是支持绘画教学的手段之一,也是培养幼儿美术能力的有效途径。可是自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0~3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有很多老师对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到底要不要范画有了误解,甚至都在避讳范画“示范”这个让人敏感的用词,更有甚者谈其色变,觉得使用范画就是教育观念落后,就是教育行为滞后。其实适当的示范是必要的,示范的价值就在于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只要把握适度和方法,示范就是一个阶梯,孩子们可以顺着这个阶梯越爬越高。而模仿是人类及个体发展过程中进行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同发现学习和有效学习一样,模仿也可以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模仿提供了人认识世界的基础,模仿是創造的前提,但是创造的真正实现不仅需要模仿来积累知识技能,更需要自由的探索和足够的试错空间,需要创造的欲望和创造性。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模仿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制过程,而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和自我表达的过程。
例如,有一次在美术教学中,要求大班小朋友画《百变汽车》,嘉豪看见旁边三位小朋友都开始画了各种各样的汽车,而自己似乎什么都没有想好,这时候他注意到范画中的已经画好了一辆非常漂亮的车型,于是他也准备和范画画一样的车型,这无疑是一种模仿行为,但是他只是模仿了开始的车型,后来的内容仍然有自己的造型特色。
这其实就是在模仿基础上的自我创造的过程,在这里幼儿通过对范画的模仿学习,在获得创作灵感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具有自我个性特征的绘画作品。关于模仿对孩子的重要作用,鲍德温认为,“孩子所有聪明的活动都是由他模仿的那些范例所刺激而成的,模仿是孩子理解生活之主观方面的手段,不要让模仿成为一个简单的复制过程就好。教师要把握好范画的使用,让范画成为“源泉”。
五、倾听孩子在绘画过程中的不断对话、不断解决问题
幼儿在绘画创作的整个过程中,有一种普遍又奇特的外在表现方式——对话和交流。在美术活动中,幼儿通常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创作的对象,并能与周围同伴进行主动而自由的对话与交流,对话参与者相互影响和改变对方,孩子在对话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探索,不仅激发了灵感,也锻炼了思维。下面是一组幼儿在以《春姑娘》为命题的绘画过程中的对话:
幼儿甲:“我画错了,我把春姑娘画成男孩子了,怎么办?”
幼儿乙:“给他画上辫子就好了。”
幼儿丙:“要么你重新画好了,把纸反过来就可以了。”
幼儿甲:“好吧,可是我又画小了。”
幼儿丁:“你再画个大的,大的春姑娘带小的春姑娘,哈哈。”
幼儿甲:“嗯,我再画一棵大树,让春姑娘从大树上飞过。”
幼儿丁:“那小的春姑娘飞不过怎么办?”
幼儿丙:“嘿嘿,可以在大树上开个洞洞,让小春姑娘钻过去。”
幼儿甲:“这个办法好,我多画几个小的春姑娘,让她们围着大树做游戏,再画上苹果,可以摘苹果。”
这里,幼儿甲在绘画时出现了问题“把春姑娘画成了男孩子”,其他的幼儿为他想了很多的办法,有的说“给她画上小辫子”,有的说“重新画过”,有的说“把纸反过来画”,他们在平等对话中不断探索解决着问题,每个孩子都在动脑筋,积极参与对话,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自发表现力得到发展。
一般来说,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下,几个幼儿在一起绘画创作过程是伴着不断的相互交流、讨论和对话。参与对话的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通过提出问题、相互激发、不断对话,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对话是一种开放的对话,对话不仅围绕命题绘画的内容进行,也会针对表现方法和涂色进行,有时候是对自己的画和小朋友的作品进行的评价,有时候可能是交流和创作主题无关的日常生活话题。在这种对话中不存在谁要说服谁,每个人既是倾听者又是自由发言者,并以完全平等的心态就某些不断变化的话题进行交流、讨论和对话,为绘画创作提供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作为老师要充分理解孩子的这种特点,并学会倾听孩子的对话过程,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构建画面、丰富画面,提升自我表
现力。
超现实主义派的代表人物米罗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我需要一个引发点,即使它是一粒灰尘,或是一道亮光,它的形会孕育出一系列东西,而后又能生生不息。”的确,在我们幼儿园美术教学过程中,在幼儿的每一次美术活动过程中,我们都需要秉持一颗热忱、开放的心,让我们的孩子时时处处把眼前的物像与灵感的“灰尘”与“亮光”相接,用他们的童心妙笔去描绘美好灿烂的
明天!
参考文献:
[1]边霞.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9.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發展指南》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3.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浦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