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兴趣点,让学生经历数学过程
2014-07-18杨任风
杨任风
摘 要:让学生经历数学过程,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是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就学生经历数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以趣导入,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贴近生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察中体验数学,巩固知识点;设置开放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高效课堂;构建
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堂,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核心,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究,深切感受数学的趣味性,从而使小学数学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经历数学过程,感受数学内在的逻辑关系及其规律,是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一、以趣导入,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
小学生具有思维活跃、乐于探求的特点。他们接受数学新知识的过程,往往以已有的知识作为支点,逐渐过渡到对新知识的认知,从而改变自身知识结构,逐步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以达到新的飞跃。这样循环往复,就会使数学积淀愈加深厚,从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得以提升。但是在实现旧知识与新知识过渡、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做好知识的顺利对接。例如,笔者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时,让学生各自准备四根长度相同的木条,首先让学生截取其中一根的,第二根的,第三根的,让学生观察,被截下的木条长度有何变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再按这个规律让学生在第四根木条上截取一段,进一步观察截取的木条长度是否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总结,为什么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了,而大小不变?使分数大小不变的规律是什么?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及小组交流探究,自然认识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小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较强,而抽象能力的形成还要通过直观思维进一步加强和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以体现数学的趣味性为核心,根据学生好奇心强,对任何事物感兴趣的特点因材施教,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培养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二、貼近生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在生活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最终也将为生活服务。因此,以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经历数学过程,使其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规律,提升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这节内容时,笔者联系生活,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个长方形的水池,灌满水后,要知道它的盛水量,应该如何测量?在接下来的环节中,笔者让学生动手操作。同学们纷纷用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盒来模拟水池进行测量,从而使他们根据以前的面积算计方法来过渡到体积的测量方法探究。在类比中得到了体积的计算公式。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接下来又设置了这样的题目:一块8米,宽4米的长方形铁皮,工人师傅要将其打造成一个长方形的水箱。应该如何设计,才能使长方形的铁箱盛水最多?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用厚纸板通过折叠拼接,最后得出了结论。
三、在观察中体验数学,巩固知识点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学生通过观察可以提出问题,并进一步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以达到对数学知识的巩固和综合运用的目标。例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这节内容,笔者让学生通过摆木条、摆纸片等实物,理解除法余数的概念后,然后笔者给了学生一组含有余数的算式,让学生观察余数有什么特点?最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余数总比除数小?学生通过交流探究,不但明确了概念,也对余数的知识得到了巩固掌握。在学习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我启发学生思考,与平行四边形同底等高的三角形,它们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在一个平行四边形内剪取一个与其同底等高的三角形,有几种剪法?这些问题学生不仅可以利用纸板等进行实地操作,还具有答案的多样性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设置开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数学知识后,如何将他们学到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柱体体积这些内容以后,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这些体积公式,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让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我设置了诸如“怎样测量一个鸡蛋的体积?怎样测量出一个不规则图形的体积?”这类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找到方法:可以将不规则物体放到一个盛满水的容器里,将不规则的物体全部浸到水里,将溢出的水放到一个正方体或者长方体的容器中,转化为规则计算,就可以得出其实际的体积。
总之,学生经历数学的过程,就是发现和探究的过程。只要让学生去亲历知识的存在过程,就会激发其对数学的兴趣。也可以在不断的经历中积累,在不断的经历中发展、成长,从而形成数学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杨巧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克斯县喀拉托海乡寄宿制中心小学)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