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数学交流促思维发展
2014-07-17周丹
周丹
摘要:交流是一种人与人沟通的方式,也是信息传递、知识传递的一种形式,交流是一种促进学生实现自我知识建构的方法。本文主要从课堂出发,例谈如何在交流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数学交流;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84-1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仍然偏向于数学知识的传授,学生参与热情不高,思维比较封闭。有时提出问题不足几秒,就组织学生交流,或者常常被学优生抢了先。这样的交流缺乏广度与深度,面向的不是全体,而是少数学生。那么,如何真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呢?以下就结合几个课堂实例谈谈我的体会。
一、在情境中交流,开启学生的思维
1.制造冲突,引发交流需求
例如王洁老师执教《认识厘米》一课,导入时创设了“黑猫警长破案”的问题情境就吸引了所有学生,产生了一段简短又精彩的对话,使统一长度单位的需求应运而生。
师:“黑猫警长”是破案的高手,让我们一起跟随“黑猫警长”破案。
师:为什么“白猫战士”没有找到珠宝?
生:“白猫战士”被骗了!
师:“一只耳”可冤枉啦,它想:我说的都是实话啊!
生:因为“白猫战士”比“一只耳”的脚长。
师:“白猫战士”脚长,“一只耳”脚短,正是因为它们度量的标准不同,所以同样走5个脚长,量出的长度是不一样的。在度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是长度单位。
2.提供素材,铺设交流平台
伯姆说:“交流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得所有的交往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且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与共识。”例如在教《认识周长》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设计大量的活动,给学生铺设交流的平台,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在对话中开启学生的数学思维。
首先教师结合flash动画直观形象地演示了蚂蚁绕树叶一周,引出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选取游泳池这一生活素材,引导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初步感知游泳池池口的周长即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的长;然后从生活实例走向数学图形,学生通过对平面图形的指一指、说一说、描一描等一系列活动,加深对周长的体验,完善了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二、在对错中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加以巩固和深化。教师应善于从例题中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因素,使学生通过训练,在受到启迪、形成思路的同时,其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例如教学《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时,教师不应满足结论的揭示,而是应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图形覆盖在两个维度上的计算规律。
师:这是老师家浴室的一面墙,长8块,宽6块。如果把这4块瓷砖组成的田字形图案贴在这面墙的任意一个位置,有多少种贴法?这时,有学生认为答案是48-4+1=45(种),教师继续引导。
……
通过计算,学生发现第①种墙面上贴法最多,有35种,其他依次为33种、30种、23种。而第⑤种墙面由于只有一排,所以无法贴“田字形”花色瓷砖,因此,48-4+1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
迪恩斯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应该依靠自己的经验,而不是依靠教师的经验。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向他们提供有数学思维含量的数学活动机会,引导他们注重介入数学学习过程,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在对比中交流,丰富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时,教师应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鲜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课本中的习题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例如教学二年级《5的乘法口诀》时,书上有这样一道习题:小青蛙从0跳到3,小兔子从0跳到4,跳5次,各跳到几?先画一画,再写出乘法算式。
这道习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在直线上(数轴)表示乘法运算的过程。由于数轴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备课时,教师敏锐地感觉到,要用足用好这道习题,就不能浅尝辄止,它应该还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从趣味性、智力性和思想性的角度去分析这一内容,首先,小青蛙和小兔子是学生喜爱的两种小动物,设计得有趣一些,配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会在数轴上表示几个几相加的方法。经过精心设计,深度挖掘,教师对这道习题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处理,最终提升了这道题的思维训练价值,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丰富了口诀模型的内涵。
第一层次,教会学生看数轴上的数字,会通过数数知道小青蛙跳了几格,会利用连加或乘法计算跳到了几,会画箭头图。第二层次,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小兔子跳的格子数,联系数轴更直观地认识到“四五二十”比“三五十五”多5,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第三层次,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5个3”和“3个5”的联系,构建“三五十五”这句口诀的模型,丰富学生的数学思维。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