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全阅读”提高教学实效

2014-07-17陶英

关键词:谋篇句段标点

陶英

摘要:笔者用“全阅读”的理念,引导学生用“特写镜头”去关注文本中的标点、字词、句段;用“广角镜头”去关注文本的谋篇布局,既得意,又得言,使阅读教学有层次,有张力,有厚度,走出低效,取得高效!

关键词:标点;词语;句段;谋篇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64-2

审视现在的语文课堂,确实存在着重言语内容,轻言语形式的状况,不少语文教师满足于内容分析,即满足于“半阅读”,日积月累,年复一年,造成了阅读教学的低效。要改变这种现状,我想,我们应该实施“全阅读”,跳出局限言语内容的窠臼,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提高阅读实效。那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实施“全阅读”,引导学生探究言语的“秘密”呢,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同行切磋。

一、探究标点的“秘密”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作为言语形式而存在的标点符号和作者以文字形式呈现的言语一样,也有着传情达意的功能。我们在阅读文本时,要引导学生留意那些不太寻常的标点符号。

【《草原》教学片段】

师:(出示)“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河”读得很平淡。)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觉得“河”后面的标点应改为句号了。大家看看,课文中“河”后面的标点是什么?

生:是感叹号。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用句号,而要用感叹号呢?请同学们好好想想。

生:在我们江南水乡,河是随处可见的;而在草原,河并不多见,很稀奇的,所以作者用了感叹号。

生:因为这条河像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很美,令人惊叹,所以作者用感叹号。

生:老舍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好不容易看到一条河了,所以老舍用上了感叹号。

生:我从一本书中知道,河对草原人民很重要,有河的地方,附近就会有草原人家。现在作家看到了河,意味着马上就可以见到草原人民了,作家内心非常激动,所以用了感叹号。

师:同学们,老舍先生真不愧是个大作家,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感叹号也传达着丰富的情感,我们在习作时也要恰当使用标点符号,让标点符号也会“说话”。那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话呢,谁再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读,学生读出了感叹号的意味。)

语文老师是语言文字之师,我们要引导学生聚焦他们不注意的“微妙”的标点符号,让标点符号在孩子的心中活起来,具体起来,生动起来,让学生多一条走进文本的途径,多一回与作者的对话,多一份阅读的语感。

二、探究词语的“背后”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作者在写作时,有些词语是斟酌推敲几番而得,有的甚至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我们教师要有一双慧眼,不但要看到词语,还要看到词语的背后,引导学生品味这些词语,体会其中的言语秘密。

【《九寨沟》教学片段】

师:大熊猫“正若无其事地咀嚼鲜嫩的竹叶”,老师想换成“正若无其事地吃着鲜嫩的竹叶”,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觉得怎样?

生:我觉得“咀嚼”好,因为我感觉“咀嚼”是大熊猫在品着吃竹叶。

生:我觉得“吃着”比较笼统,而“咀嚼”使我仿佛看到了大熊猫抱着竹叶,细细嚼,慢慢回味,享受着鲜嫩的竹叶!

师:呵,“咀嚼”还让我们看到了一幅“熊猫品食”图啦,“咀嚼”这词写得真是精彩!看来,“咀嚼”不能换!让我们把刚才体会到的精妙融进朗读中吧!

……

还有一些词语,乍读,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但结合语境,前后勾连一比较,就凸现了用词的妥帖。如《卢沟桥烽火》中的两句话:“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这两句话,都是写偷袭,一对比,就有疑问产生了:为什么写日军用“偷偷地”“摸来”;而写中国的大刀队员们用“悄悄地”“进发”?这两组词可以交换吗?通过朗读、比较、品味,学生明白了这两组词的感情色彩不同,“偷偷地”“摸来”写出了日军的卑劣行径,含鄙视的贬义色彩;“悄悄地”“进发”写出了大刀队员足智多谋,含赞扬的褒义色彩。虽然这两组词语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十分准确。一比较,一辨析,学生领会到了其中的词语色彩,体会了其中的言语“秘密”。这正如维果斯基所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地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

三、探究句段的“玄妙”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特别的句、段入手,来探究句段的奥妙之处。

如《草原》中有一句比喻句:“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教学这句比喻句,我们教师一般都是让学生知道把男女老少比作彩虹,因为草原人民穿着各色的衣裳,彩虹也是五颜六色的,比喻很恰当。有一位教师还进行了深一步的探究,追问学生:为什么把穿着各色衣服的男女老少比作彩虹,而不比作彩带?引导学生领悟,穿着各色衣裳的草原人民在远处的小丘上疾驰,就像挂在天边的彩虹,比“彩带”要形象;而且比作彩虹,还有“搭起了一座友谊之桥”的含义,比“彩带”要有深意。

四、探究写法的“所以然”

有效的阅读教学不仅要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更要探究课文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如此来写,这样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来探究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这才是有效的“全阅读”。

【薛法根《燕子》教学片断】

师:作者是怎样把燕子的各种不同的美描写出来的,让我们感受到那么具体生动形象的呢?我们先看第一自然段,他写了这样一句话,一起读。

生: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师:你能不能发现一下,作者是怎么写出燕子的外形之美的?

生:用了“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还有“活泼机灵”概括小燕子的外形的特点。

师:好,他注意了这些描写小燕子外形特点的词语。

生:他写燕子身上每一样东西都是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都各不相同。

师:燕子身上的每一样东西都写了吗?

生:它写了燕子的羽毛、写了燕子的翅膀,还写了燕子的尾巴,然后再是整体。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一只燕子它有头,由眼睛,有爪子,对吗?为什么它只写了羽毛、翅膀、尾巴,其它地方不写了呢?

生:它是抓住特点来写的,所以不是每样都写,只抓住特点写。

师:好,这就是抓住特点。(板书:抓住特点)不是样样都要写,样样都要写这只燕子就写得很啰嗦。一啰嗦还美吗?

生:不美了。

……

师:你看,它的羽毛用了“乌黑光亮的”,它的尾巴是“剪刀似的”。如果用这个词,你看还美吗?说“黑乎乎的羽毛”,还美吗?

生:(摇头)不美了。

师:同样写黑,但这个词不美。“剪刀似的尾巴”美的,“树杈似的尾巴”美吗?

生:(笑)不美。

师:所以你要抓住特点,还要用优美的词语来写(板书:用词优美)

不少教师在教学《燕子》时,以“得意”为主,也就是只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而薛老师的课,正如他自己所说:把教学目标的重心转移到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上,把目光聚焦在言语形式上,这样的阅读教学,就具有语文的专业特点,注重发展学生言语能力,进而形成言语智慧。

我们要谨记,阅读教学不能身陷在繁琐的内容分析和细嚼慢咽上,要重点从关注教材的言语形式着手来学习语文,始终把读写结合放在心里,落实在教学行为上,让学生在阅读中习得写作知识,达到阅读课悟法,习作课用法。

endprint

猜你喜欢

谋篇句段标点
标点兄弟的春游
缺少标点的谜语
小乌龟学标点
精彩句段一
精彩句段二
着眼篇章 开阔读写视野
走进生活,让作文新鲜有味
《春联》教学实践与探索
有趣的标点
初中作文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