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兴趣教学初探
2014-07-17袁凤红
袁凤红
小学数学兴趣教学因材施教一、利用游戏进行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小学生活泼好动,游戏心理强,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利用游戏进行课前导入,让学生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学习新知。例如,在教学“能够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时,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活动:教师自己一队,学生一队,由教师出示任意数字,让学生和教师判断这个数是否能够被3整除,一开始,出示的数都是一位数和二位数,学生还能跟老师旗鼓相当,紧随其后,但随着难度的加大,三位数的出现,学生们的计算速度明显慢了下来,教师很快就能判断出来,但学生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求证。最后,笔者问道:“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样快速计算啊?”于是,学生们的积极性就被带动了起来,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在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们积极参与,寻找其中的奥秘,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借助教具使知识具体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数学知识的深入,抽象的逻辑知识逐渐成为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障碍,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方法策略会逐渐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借助教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强化学生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不同大小的三角板上的刻度线,让学生意识到计量刻度不会随物体大小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对计量单位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随后,让学生拿尺子去测量自己身边实物的长度,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拿绳子去测量圆形或多边形的周长,让学生明白绳子的长度其实就是图形的周长。借助教具教学远比教师直接讲解更形象,对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效果。
三、开展各种数学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兴趣
兴趣的培养需要特定情境的刺激,只有让学生认知活动不断接受挑战,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才能打开学生灵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为学生提供自由活动的平台,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勇于尝试,不惧挑战,享受创造、探索、发现带来的乐趣,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实现一定程度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余数”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给每个小组一包糖果,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分配糖果,看看哪個小组分配最合理?在自由活动中,学生们的表现都非常活跃,经过分配学生发现当每人分的一样多的糖果后可能会剩下几块无法平均分配,经过短暂的思考,再加上同学们在课前的预习成果,很快就明白平均分配就好比除法,人数就是除数,而剩下的无法再次平均分配的就是所谓的余数。随后教师在引入“余数”的概念,这样一来,之后的学习活动必定能顺利开展。
总而言之,我们要将兴趣教学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坚持“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积极探索实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