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声朗朗,激情飞扬

2014-07-17徐素平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乡下人冰雹语感

徐素平

朗读小学生兴趣自信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近几年的阅读教学改革,也充分突出了读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和训练。那么,怎样才能让朗读更有效、更艺术呢?我在实践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造成气氛,激发兴趣

早上、下午课前10分钟,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进行读经,甚至把读经作为班级集合的一种信号,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語文课。同时,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此外变换朗读形式,引导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好读到位,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就要采取多种朗读形式,像分角色朗读、表演式朗读、竞赛式朗读、想象式朗读、配乐朗读。

如《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的第三自然段,用连续的动词“挖”“挑选”“移”“填”“扶”把邓爷爷植树的过程描写得非常具体。为了加深对这一段的理解,特别是学生平时接触不多的“挖”和“填”这两个动作的理解,在朗读这一段时,我安排让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在做做读读中,深化了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二、渗透朗读技巧

朗读技巧,是指为了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这些设计和处理要从课文内容出发,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轻和重、抑和扬,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音乐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从课文内容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等,逐步渗透这些知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一些评价的标准、尺度。如课文《我是什么》中有句话:“我在空中飘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小水珠落下来,人们叫我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叫我冰雹。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叫我雪。”这段话中的“落、打、飘”三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水的三种不同形态。我故意设疑:“既然都是水的变化,三个动词可以互换吗?”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明确地回答:“不可以,因为雪很轻,冰雹很重。”我顺势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朗读,并揣摩、比较,明白了“打”字重读可体现冰雹的力度,“落”字稍读轻些,“飘”字可读得更轻些且略微拖长以表现雪的轻盈飘逸,这样朗读的语感便出来了,学生也渐渐明白了词语可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读法。

三、运用激励语言,培养学生的朗读自信

每个孩子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得到别人的肯定,如果我们教师在朗读训练中,能及时对他们进行恰当的点评,特别是从糟糕的朗读中挖出闪光点,就会大大地提高他们读好书的信心与兴趣。如省级骨干教师黄亚香老师在持教《乡下人家》时,当学生从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乡下人家风景独特、迷人的语句,并把它读出来,尽管读得不是很好,但她及时点评:“你的书读得真好!让我闻到乡下人家泥土的香味。”接着请另一个同学读,而这个同学读得很好,黄老师则说:“你读得真棒!让我闻到瓜的清香。”通过这种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自然而然地爱上读书。

猜你喜欢

乡下人冰雹语感
小诸葛漫“话”天气之冰雹
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电影中的“乡下人进城”叙事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乡下人家
——根据课文《乡下人家》编写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冰雹的优点
春日冰雹
快跑啊,下冰雹了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