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得法,天性自然
2014-07-17高跃辉
高跃辉
小学生好习惯自律自强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好习惯是一种自然的自律,是人生最大的指导,对人极为重要因此,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要从养成良好的习惯开始。
一、传授方法,促进自明
我们的做法是给出调查提纲,让学生调查自己:你父母做了一盘好菜,你是让父母先尝呢,还是自己先吃光了?家里来了客人,你是否热情地打了招呼?吃饭的时候是否把重要的座位让给了父母和客人……调查不是目的,让学生自明其德才是目的。在调查的基础上,将不良道德习惯按类型分成若干条,再交给学生讨論,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如果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这是德育教育的“教盲”所为。因此,要给学生方法。有三个重要方法: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是道德认知的思维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结论自会得出。二是朱熹提出的:“格物”的方法。格物就是“揣摩”,就是要问“为什么”,对是因为什么,不对是因为什么。结果是什么,比较两者的利弊,然后是非就会清楚。三是“吾日三省吾身”的方法。在是非清楚、道德认知已经明确之后,将这些好的道德习惯立为标准,经常对照反省自己。发扬正确的,改进错的和不足的,促进自我提升。我们将这三个方法变成白话文,变成儿童少年的语言给学生讲,让学生理解,背诵。老师不能教学生一辈子,学生掌握了方法,可以运用一生。
二、尊重规律,促进自律
儿童少年的学习特点就是观察和模仿,儿童时代就是榜样时代和偶像时代。因此,适时进行榜样教育,让学生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产生亲切而向往的感情。一是收集古代或现代名人讲求礼仪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诸如“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等,让学生产生向往和喜爱的情绪,为他们的学习模仿提供典型。二是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典型。儿童的榜样和偶像并非都是名人,更多的是他们的伙伴。因此,可以要鼓励学生发现身边小伙伴的好习惯,都会对孩子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三是让学生管理学生。让学生轮流当一回老师,换位思考思考,有益于学生的道德认知。每天下课后,“行为习惯监督员”带上红袖章,站在重点部位,提醒同学行走,看到有同学打闹,“行为习惯监督员”就跑过去把他们劝开。这不仅是维护了学校的纪律,同时也促进了“监督员”道德认知与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坚持考评,促进自强
学校根据德育大纲的要求和我们学校的学生实际,将良好的道德习惯列出若干条,编成《学生成长评价手册》,每生一册,学生按照条目,自己打钩或叉,标明自己是否做到。一是每周综合自评一次,分不合格、合格、优良三个层次,班主任与家长都要做出鼓励性评语。二是班级评比。我们要求每个班在显眼的位置,都要设立“小红花光荣榜”。及时评价和奖惩,以激励和促进学生更快地进步。三是学期末总评。期末考结束,要用两至三天考核评比,有民主鉴定,有班主任评语,每个班级评出若干个优秀者,奖励一两本有关德育或学习方法的书,鼓励其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