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策略
2014-07-17曹利民
曹利民
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设立多层次教学目标,创新数学课堂的教学,实施分层的教学策略,改进学生评价机制,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并让“有效”之效成为一种长效。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策略“低负、高效”是素质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它追求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全员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进行有效、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更好地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有助于他们在充满期待、信任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首先,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要求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特别是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学生得到了这种尊重,内心就会有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主动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权利和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不完善的,甚至是错误的想法都不能置之不理或一棍子打死,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等待。
其次,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要尽可能地加大学生的自由度。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书本,展开争论,各抒己见,争论到热烈时,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而不必举手等待老师的批准。如在研究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相遇问题时,有两位同学擅自用两只文具盒当成汽车,在课堂上做起了相向行驶的实验,但由于用力过大,两辆“汽车”发生了“交通事故”——“撞车”,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这时我没有单纯地去批评他们,而是让这两位同学带着“汽车”到讲台上来演示什么是相遇问题。这样处理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到自己违反了课堂纪律,而且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设立多层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
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活动的方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统领着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等方面的需求,既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同时又要在这三个方面的目标设计中体现出层次性和差异性,大致可分为三层: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其中基础性目标为:掌握勾股定理,了解其证明思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求出第三边长。发展性目标为:利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证明。提高性目标为:能利用多种方法证明勾股定理,并能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这样的目标设计对不同的学生有了明确的导向,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目标,为教学过程的实践和操作起到了导航作用。
三、创新数学课堂的教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钟启泉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新,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首先,教学方法的创新。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以讲代学,以授代做,教师以精辟的分析、独到的见解、巧妙的解法取代了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教学中,如能抓住学生好奇性强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必将激起学生的积极性。这里是一个图片
其次,教学内容的创新。要立足于现有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和挖掘,完善充实到教学中去,赋予传统教学内容以新的活力。如教“浓度配比应用题”后,把课本一道练习题改为如下题:“把含盐15%的20千克的盐水改制成20%的盐水,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提高浓度的途径有:使盐水中的水变少——蒸发;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加盐,或加入浓度更高的盐水。从而使问题的思路明朗化,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最终得出三种不同的答案,这种教学内容往往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
再次,教学形式的创新。选择一些合适的内容,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充当“小老师”,由学生来讲解,在这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多元对话,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了能力。
四、实施分层的教学策略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
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能力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内容、作业布置等方面进行分层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首先,分层设计教学内容。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达到各自的目标,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这要求教师面对全体学生,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成绩落后的同学“吃得下”,又能使成绩好的学生“吃得饱”。
其次,分层设计作业。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同样的作业,势必会造成“优生做完无事做,后进生忙着抄作业”的不良现象。在设计作业时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我通常布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类,对于基础特别落后的学生还可以在作业数量上减少。作业的布置实行分层次动态管理,根据学生今后的学习变化再及时调整。
五、改进学生评价机制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新课标要求,“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不同需求”。从素质教学的终极目标看,评价学生重点应该是评价学生的全面素质,注重学生的发展。
首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不能以同一標准来衡量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创设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鼓励。对于一些成绩差的同学,教师可以推迟作出评价。如果学生自己对某次测验的答卷不满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申请,并允许他们重新解答。当学生通过努力,改正原答卷的错误后,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出评价,给出鼓励性的评语。这种“推迟判断”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当然评价应该是在客观公正的原则上以鼓励为主。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滥用表扬评价,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对那些有错误但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给予鼓励的同时,再指出不足,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其次,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要改变单纯地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还要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变化。同时对学生的评价要改变单纯由老师对学生评价,还应包括学生对学生、家长对学生、学生的自我评价。
总之,我们在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时,不应只见“效益”不见人,过分的追求成绩不是“有效”教学,而是直指眼前的“短效”,因此教学中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为根本,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做好铺垫,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考,多探索,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让“有效”之效成为一种长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胡金平.“有效”的教育不一定是好教育.江苏教育,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