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激励策略探析
2014-07-17李俊龙侯怡宋菲张天保吉东风
李俊龙+侯怡+宋菲+张天保+吉东风
摘要:针对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过程中学生动力缺乏、热情不高的现象,以全面激励理论为指导,结合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从全员激励、全程激励、全要素激励三个方面阐述了激励的策略。一是要创造“全员激励”的多元激励主体,二是要形成“全程激励”的完整激励周期,三是要完善“全要素激励”的激励制度和政策体系。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激励;策略
为着力培养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部于2007年在全国高校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相关项目。经过多年实践证明,本科生科研训练已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但随着项目数量的增多、项目形式的多样化以及项目所属学科门类的复杂化,逐渐出现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表现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学生动力缺乏、热情不高[2]。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质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个体如果缺乏激励,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如果受到充分且有效的激励,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90%甚至更高[3]。无疑,在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管理过程中选择有效的激励策略,对提升学生科研训练热情和积极性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全面激励理论认为,激励系统中主要包含三方面的要素:一是人,即激励主体与客体;二是时空,即激励过程与相应环境;三是形式,即激励内容与激励方法[4]。这几大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系统发挥各自在激励过程中的作用。作为管理者,在科研训练计划管理实践中的激励策略选择上,必须明确树立对学生进行全面有效激励的意识,重视对学生内部主动学习和创新动机的挖掘,注重将激励贯穿于整个科研训练的全过程,全面分析影响激励的外在因素,合理运用激励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外部诱导,建立起“全员激励、全程激励、全要素激励”的综合激励策略,最大限度提升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效果。
一、创造多元激励主体,实现“全员激励”
在科研训练计划的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应该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有效激励师生共同参与,形成“个体自励-外部他励-团队互励”的“全员激励”格局,如图1所示。
图1本科生科研训练过程中的多元激励主体
1.充分发挥“个体自励”的内在力量。个体自励是指个人自身要学会自我激励,鼓励自己挑战未知困难,消除对失败的恐惧,增强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斗志。在科研训练的过程中,学生要善于调节阶段性目标和抱负水平,提高对挫折的认知能力,不断强化自己前进的意志,扫除阻碍科研训练的负面情绪,培养坚韧的科研精神,把外在压力转变为阶段性目标达成的内在动力,持续克服不同阶段的困难。同时,对于尚不熟悉科研的本科生,在科研训练立项的初期需不断地明确和调整研究目标,使研究目标更具有可行性、可控性,充分发挥目标本身对自身行为活动的激励作用。
2.有效实施“外部他励”的引导作用。首先,学校科研训练计划的管理部门作为外部激励的重要力量,应通过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法和措施,构建“奖励先进、鼓励中等、监督后进”的共进激励模式,鼓舞全体学生全程全身心持续投入科研创新。其次,指导教师的外部激励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科研训练中,指导教师要担负起鼓励和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责任,要有激励学生的意识和能力,因人而异适时适度地综合运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如采取物质奖励、语言激励、榜样示范、理想激励、目标引导等多种手段,来激励学生投入科研训练的积极性。
3.充分重视“团队互励”的保障作用。本科生科研训练通常以小组团队的形式进行,团队成员之间是相互激励的主体,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互励”意识,营造“互励合作”的团队文化氛围必将有利于提升整个团队科研训练的积极性。营造“互励合作”的团队文化氛围,核心在于团队如何形成共同的心理契约、强烈的协作意愿及良好的沟通方式。强烈的协作意愿主要来自于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感和责任心。首先,信任感是团队合作的必要条件,每个成员各有所长,形成团队互信,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经验和能力才能取得整个团队协作下的成功;其次,团队成员应该积极主动承担责任,按时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使团队任务能够按照进度顺利进行。此外,良好的团队沟通要求团队成员能够积极关注和接受他人的想法,同时积极主动的同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得团队内部形成“平等互动、有效沟通”的良好氛围。
二、形成完整的激励周期,实现“全程激励”
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90后”大学生群体心理上总体呈现出自我意识强烈、价值取向功利化、意志品质不坚定、依赖性较强、抗挫折能力较差等特点[5]。这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主性,学习动机不强,尤其是在科研训练过程中,项目实施的时间跨度较大,“第一课堂”的学习任务和校内实践活动繁多,如果学生无法得到合理的激励,认同感和满意度就会降低,很容易产生疲乏、倦怠、气馁心理,导致很多学生对科研训练逐步失去热情,“拖泥带水、草草结题”的现象时有发生,最终影响项目的运行进程和完成质量。因此,在科研训练开展过程中合理实施全程激励是不可或缺的[6]。
要实现科研训练管理活动的全程激励,必须将激励本身发生作用的方式与管理活动的进程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需要为起点,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终点,保证激励行为合理有效,如图2所示。将激励行为贯穿在科研训练的整个过程中,形成“激发参与兴趣和动机-过程评价和激励-结果奖励和认可-激励效果反馈”的完整激励周期,使激励真正成为科研训练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图2本科生科研训练过程中的完整激励周期
1. 帮助参与科研训练的学生树立正确的动机。动机是引发个体活动的起点,是维持个体活动并使个体活动朝向某一目标前进的内在动力。学生一旦树立了正确的动机,必将起到积极的维持和加强作用;假若动机复杂或不明确,就会对学生的个体活动产生明显的阻碍作用。为此,学校或院系可以通过广泛宣传来激发学生内心对于科研训练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和培养自主创新的精神意识,把科研训练当成一项自我完善的事业来做,而非因只顾及眼前利益,作为一次强制性任务,盲目参与科研训练。只有激励学生形成以锻炼自身科研素养及创新能力为主导动机,激发其科研训练过程中前进和坚持不懈的动力,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科研创新的兴趣,调动学生科研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才能真正符合科研训练的根本宗旨。
2.加强对本科生科研训练过程性评价和激励。在科研训练的管理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参与热情和获得成果进行奖励,更应加强对整个活动过程评价并合理激励。管理者应在综合考虑科研训练计划本身特点和学生学习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将整个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过程分为若干阶段,并在各个不同阶段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形成有效的奖励机制,使评价和奖励贯穿整个科研训练的全过程[7]。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或团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精神激励;对于表现一般的学生或团队适度加强关注力度,并给予及时合理的鼓励;对于相对落后的个体或团队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必要时可以提出批评并适度警告。
3.重视学生对科研训练激励行为和效果的反馈。保证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全程激励,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对激励行为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比如通过学生满意度测评等方式给学生自主评价的机会。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在科研训练中处于备受重视的主体地位,提升主体意识和满意感;另一方面,学生的反馈也可以对外部激励主体起到监控和评价的作用,这不仅能为激励主体的激励行为的进一步改善提供建议,也为激励体系的调整和改进提供客观的实践依据,有利于提高激励体系的科学合理性。
三、不断完善激励制度和政策,实现“全要素激励”
提高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积极性最终是还要落实到激励政策和制度体系的建设上来。管理者必须在科研训练计划的宣传、实施、评价、奖励等各个环节上下工夫,丰富激励内容,创新激励方法,利用合理的手段调动学生参与、完成科研训练的积极性,并将多样化的激励举措综合贯穿于科研训练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1.差别性学分奖励制度。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从开始立项到顺利结题,自始至终需要学生比完成普通课程学习花费更多的时间,消耗更多的精力。因此,对完成科研训练项目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应作为一种合理的激励手段。
为保证科研训练的质量,学分的给予可以分阶段进行,如:顺利通过项目立项的学生获0.5个学分,顺利通过中期考核检查的学生获1个学分,项目后期若能及时递交实验报告则可获1.5个学分,最终按时结题的学生获2个学分。此外,项目主持人和一般组员可以形成一定的差别,获得优秀成果的团队又可较之一般团队获得额外的学分奖励。不同的高校应视情况而定,单独实施创新学分制度的高校可奖励课程学分,也可奖励合理比例的创新学分。
2.科研报酬或奖励。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渴望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一定的物质来源以逐步实现生活独立,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是可以获取一定经济收入。科研训练与传统的课程学习相比,耗时长、形式新颖且挑战性大,第一课堂学习较为优秀的学生,尚且可以通过争取奖学金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和才能,那么在科研训练中表现优异的学生或团队更应该获得一定的物质报酬或奖励,以激励学生的兴趣和斗志,使得他们将科研训练视为学习生涯的一个重要部分,而负责项目主持的学生,因此甚至会把科研训练当成自己的一项事业来干。
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指导教师可以通过支付一定的科研报酬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此外,项目结题之后,学校可以对取得优秀成果的个人或团队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
3.优秀团队评选制度。优秀科研团队评选制度是针对当前大学生科研训练偏重个体行为和成果的激励,而忽视对团队整体进行外部激励的现状设计的一种制度。通过团队间竞争评比的方式来全面提升科研训练团队的整体士气,从而调动团队内部的积极性,不失为一个重要的激励措施。优秀团队评选可以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如: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创新能力、项目成果的大小等等,并予以优秀团队相应的物质奖励或荣誉表彰,颁发相关证书或证明。
4.“科研周”宣传政策。大学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渴望表现自我、渴望被他人认可和欣赏,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因此,学校可以扩大科研训练的宣传和展示力度,定期在全校或院系范围内举办“科研周”活动,对不同院系本科生的科研活动成果进行宣传和展览,以吸引更多学生群体的关注和称赞。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参加过科研训练学生的满意度和成就感,同时可以提升更多低年级学生对科研训练的兴趣和热情。
5.优秀成果奖励制度。对于本科生科研训练中产生的新思路、新创意和优秀成果,除了给予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以外,还可以给予更多发展性的奖励。一方面,学校可以支持学生转化为毕业论文(设计),这样不仅节省了一定的课程学习时间,而且还能够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研究;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给学生提供发表科研成果的机会,支持学生将完整的学术成果发表到学术期刊。
6.校内外学术交流制度。学校应积极为参加科研训练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如学术讲座和论文报告会,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学术性
对话和交流。此外,高校可以开展与其他学校之间的跨校科研创新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跨校学术交流会议,公开表达自己的学术见解和科研心得,在交流中领悟,在领悟中成长。对于跨校学术交流的费用,学校或院系可以给以一定比例的报销。
有效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激励体系的构建是保证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顺利开展的重要举措。高校管理者应结合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特点以及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立足先进管理理念和科学激励策略,综合构建本科生科研训练激励体系,形成“全员-全程-全面”的综合激励体系,全面提升科研训练的实施效果,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乔连全. 我国研究型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现状与反思[J]. 高等教育研究,2011(3):81-82.
[2] 黄伟. 本科生科研激励机制初探[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61.
[3] 朱宝荣. 应用心理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85.
[4] 熊川武. 学校管理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
[5] 季丹丹. 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27-128.
[6] 李俊龙等. 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农业教育,2009(3):16-18.
[7] 赵淑梅等. 本科生科研训练管理与评价体系探讨[J]. 中国农业教育,2011(3):24.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3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考核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的研究”(项目编号:2013JSJG021)]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