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从这里开始
2014-07-16叶敏
叶 敏
结束军训的13级新同学面临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就是《造型基础》。如何在相当有限的课时内转变学生陈旧的观念、拓宽狭窄的视角,让他们能够洞悉事物隐含的结构,感受对象本质的美好,体验形式的种种意味——这是一个基础课教师一再面临的挑战。显然,课程内容与节奏的合理设计非常重要。
“视角变换”是此次课程起始阶段大刀阔斧改变学生原有视点的教学单元。新视角的针对性拍摄以及图像拆分实验对于重新构建学生内在的视界很有帮助,因视点改变而引发的造型观念的改变由此开始。“形态归纳”与“形态变化”是课程中份量稍重些的两个单元。造型基本元素的认识与运用、手法变化的了解与尝试能帮助学生建立造型意识、强化形式概念、拓展衍生空间,推动学生快速进入艺术设计者的角色。“色彩认识”是造型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因为色彩是丰富视觉的图形,是震颤心灵的符号。对色彩的敏锐捕捉以及灵活运用会使得学生在形式玩味的世界里更加自由、更加生动。
以上各个阶段通过预设的主题串联起来,形成层次递进又相互关联的整体。教学就在这样的结构设计中展开,尽力在有限的课时里投射无限的教育。课程虽经历了充满起伏的过程,结果还是欣慰。
美院风景
乔豆豆
《造型基础》教案
(2013-2014学年 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造型基础 授课班级 :13服装设计A
任课教师:叶敏 系 、部:服装工程系
教学目标:
通过对自然对象造型元素的记录、分析和研究,体会事物内部结构的形式美感。尝试通过提取、归纳、拼贴、描绘、拆解、转化等手法展开平面空间的造型演练,掌握丰富多变的造型形式和语言,逐步树立用自己的眼光观察、思考,并探索有独特审美趣味的新形式。
教学重点:
1、提高平面形态要素的组织能力;拓宽平面形式语言的表现空间;培养学生对造型语言积极的试验意识与探索态度。
2、培养学生重视习作的过程,乐于对造型形式的演化与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进行尝试。
授课时间:
10月28日—12月8日
教学准备:
设备:教室 多媒体
材料:平面性质的表现材料;基本配置如各种纸张、颜料、笔墨等;不局限材质范畴
图例:前期学生优秀作品图片;艺术家经典作品图例
课时分配:
6周(10课时/周,共计60课时)
理论讲解:10课时
实践训练:40课时
回顾总结:10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视角变换 (1周10课时)
了解现当代的平面图式特点与“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理论;尝试视域、视线、视角方式的诉说独特性;体验图像变换方式的表现多元性,学会以分离、重组、涂鸦、拼贴等多种方式改变固有视角。
第二单元、形态归纳 (1周10课时)
任何形态都离不开点、线、面的构造,分别对点、线、面的含义、形态特征、性格特点和构成方式几个方面作分析理解。学会把自然具象的事物用点、线、面的形式归纳、组合。
第三单元、形态变化(1周半14课时)
通过简化、添加、拼贴、图文结合等艺术手法展开表现性图形的勾画与设计。学会将自然客观形态通过去繁就简、夸张想象、异质组合再生等方法进行变化,形成无限丰富并有主观个性的新形态,积极探索形态创造的多种方式。
第四单元、色彩组合(1周半16课时)
了解色彩的相貌、要素、关系等基本理论知识,并尝试在已有的图形框架里进行搭配组合。体会由于色彩原理的作用而在配置间显现的或和谐或对比、或安静或热烈的关系,从而学会主观主动的运用色彩。
第五单元、展示总结(1周10课时)
回顾课程的要点,学习成果全阶段展示,学生汇报,师生交流,共同评价。同时简单了解平面版式的基本结构形式和图文关系,在制作学习手册的过程中体验与实践。
教学方法:
1、主题式研究:一个主题贯穿课程始终,分单元、分阶段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2、小组研讨:学生分组对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交流讨论。
3、阶段成果展示:每个学习单元都有阶段性内容展示,观摩互评,师生交流。
作业数量:
1、课堂研究
视角研究:新视角图像若干,拆分变换性实验10份。
形态研究:元素提取归纳性表现10份;形态变化性演绎10份。
色彩研究:色彩基本要素的应用性演练10份。
2、作品展示
造型研究全程展示;研究展示板1份。
3、学习手册
包括资料来源、图像实验、形态研究、色彩演练、思维记录等完整的研究历程汇总1份。
评价方式:
对课程学习情况的评价从以下多个方面综合考量(百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