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南粤西村窑之研究

2014-07-16谢韵明

关键词:耀州西村外销

谢韵明

图1、西村窑窑址

图2、西村窑点褐彩纹饰

一、西村窑的历史价值

(一)外销瓷窑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环境

宋代造船技术的日趋成熟,海上贸易的逐渐繁荣,市舶司制度的逐步健全,外销瓷的蓬勃发展,促使中国经济文化日益富足。广州凭借自身优越的地理环境,成为宋朝外销瓷器的重要贸易港口。西村窑的大量出口不仅增加财政收入,而且对东南亚、西亚等地区的文化风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宋朝周边政治环境

宋代的北面和西面与金、辽、夏等国接壤,受战事影响,陆路对外贸易受阻。407-413年间,陆上丝绸之路阻塞,宋朝的经济中心转移到长江以南,落户到东南沿海地区。

2、造船技术的发展

唐代造船技术先进,使我国的海上对外贸易开始迅速发展。到宋代,我国的造船水平领先世界,为政府和老百姓提供了性能优良的运输工具,极大推动了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1]

3、市舶司制度

唐时期,全国仅在广州一地设有市舶司,负责外贸事务。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市舶司制度,以规范、完善海上对外贸易市场。市舶司制度不仅带动了外销瓷窑的兴起与发展,而且还推动了宋代制瓷工艺的传播与发展。西村窑的兴衰是宋代对外贸易史的缩影。市舶司与外销瓷窑关系最为紧密,它对西村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4、优越的地理环境

广州位于南海之滨,地理条件优越,与东南亚诸国遥遥相对。从汉代开始,由广州出发沿珠江出南海连接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航线已经形成,航线可达东南亚、波斯湾、阿拉伯半岛,并直达东非各口岸,海外各国商船也通过这条航线汇集于广州。[2]宋时期我国北方名窑琳琅满目,因质地易碎,运输至广州的途中难以保存。为满足东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贸易出口的需求,南方近海地区兴建了一大批出产仿制北方名窑瓷器的本地窑场,广州西村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环境下应运而生,并逐渐兴旺发达。北宋灭亡后,宋王朝南迁,经济中心迁移至长江以南地区,泉州取替广州成为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南方外销瓷窑的格局发生变化,西村窑在这轮变迁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图1)

(二)西村窑的贡献

据《广东唐宋陶瓷生产发展原因初探》一文记述,广东唐宋时期每年生产的瓷器达一亿三千万件,其中宋代生产的瓷器数量占80%左右。[3]西村窑采用龙窑结构,是当时岭南地区产量最大、质量最高的外销瓷器,据当时宋人的描述“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萍洲可谈》卷二)宋朝以瓷博易,大量出口瓷器,带动海外贸易的繁荣,给市舶司增加了大量税收。两宋时期市舶司征收超过300万贯,对经济繁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东南亚、西亚地区经济和生活水平较低,与昂贵的丝绸相比,陶瓷价格低廉,符合当地民众所需。尽管国内出土数量很少,但在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均有大量的西村窑瓷器出土。在使用外销瓷之前,东南亚、西亚等地区的人民多使用树叶、竹等编制的器皿作碗,生活品质很低。西村窑瓷器的大量出口使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极大的改善。宋时期,外销地以拥有中国瓷为荣,外形精美、独具特色的中国瓷体现了不同宗教文化的交叉,实现了中国陶瓷文化与外来宗教文化的融合。

二、西村窑的艺术价值

西村窑出土的瓷器中,既有普通家庭日常生活所需的粗制碗、盘等,也有供观赏的少许精细瓷质工艺品,典型器物包括盘、碟、瓶、执壶、军持、凤头壶、注子、枕及漏斗、狗、马等杂器和玩具。装饰风格丰富多彩,有刻花、划花、印花、彩绘、点彩、镂刻、捏塑等,常用纹饰有菊花、牡丹、莲瓣、缠枝花卉纹、草叶纹、云纹、篦纹、弦纹等。西村窑瓷器的装饰风格与耀州窑非常相似,学术界关于二者的关系存在争议,以下就该问题展开论述。

(一)器物特征

根据器具的功能,西村窑出土的瓷器可分为四十多种。根据器具的造型,有大口点彩盘、点彩盆、凤头壶等。根据器具的釉色,有青釉、青白釉、黑釉、黄釉等。根据器具的胎质,有粗瓷和精瓷,其中精瓷主要包含青白瓷和青瓷两种。粗瓷质地粗糙,呈灰白色,瓷化程度不高,严格来说是可将其归为细泥硬陶类。粗瓷类器物数量最多,涵盖了所有器型。精瓷胎骨细腻洁白、完全瓷化,扣之发声清脆。精瓷的常见器形有碗、碟、盏、盆、执壶等,数量不多,均为影青瓷。[4]

按照外销地区的饮食生活习惯,西村窑瓷器在制作工艺上作了适当的改良。销往东南亚地区的瓷器,多为家庭日常用具盘、碗、瓶等,以口径在25-30厘米之间的大盘销路最好。伊斯兰教是东南亚地区的主流宗教,该地区民众的生活习惯与我国古代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颇为相似,表现为“不用桌椅、席地而坐、以手代筷、抓食用餐”等特点。因此,家庭的日用餐具多以“少量大盘配多个小碗”的形式出现。[5]盘子的尺寸与用餐人数相关,大户人家往往拥有尺寸比较大的盘,以方便宴请宾客。普通家庭一般没有尺寸非常大的盘,若需要使用大盘,需向大户人家借用。[6]

(二)装饰手法

点褐彩是西村窑瓷器常见的装饰手法,在杯、盆、罐、碟、盂等器具的沿、肩等处,均使用黑酱色釉彩点纹饰。[7]该手法独树一帜,令人记忆犹新。例如,一件出土的大盆残片,点缀了许多铁锈色釉彩纹点,以修饰盆内的刻花。这样的纹饰搭配好似孔雀开屏,非常新颖。[4](图2)

在四川和江苏出土的吴天册元年青瓷器皿上,已发现了褐色点彩,证明点彩早在东汉三国时期已出现,并逐渐成熟,到了东晋、南朝时期广泛使用。褐色点彩又称“褐色斑彩”。褐彩是铁的颜色,而铁的原色是青色,经空气接触产生氧化反应就成了褐色。釉中铁含量在1-3%左右时,呈青绿色或绿色,到4-8%左右时,铁含量增多,还原困难时,就呈褐、赤褐、深褐了。[8]点褐彩是西村窑区别于其他瓷窑最独特的装饰手法。众观前朝的点褐彩瓷器,点彩的运用颇为凌乱,有些仅在器皿口沿或肩上点上几点,大小不一。西村窑的点彩工艺纯熟,褐色斑彩大小均匀,装饰性非常强。(图3)

(三)与耀州窑、磁州窑的关系

广州瓷窑凭借它优厚的地理环境,吸纳全国各地窑系的优良特色,如耀州窑、龙泉窑、磁州窑,其中与耀州窑最为相近。在西村窑瓷器模仿耀州窑瓷器这一问题上,专家、学者们的观点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两派。第一种观点将西村窑和耀州窑的青釉碗归为同类,因为二者皆使用青釉、饰有缠枝纹、使用印花工艺。第二种观点将西村窑归为耀州窑系,认为西村窑极有可能使用了耀州窑的印模。[9]还有学者推断“西村窑瓷器,尤其是青釉瓷,是在耀州窑瓷器制作工艺和艺术特征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10]

图3、东晋青釉点彩碟

图4、耀州窑纹饰与西村窑纹饰

图5、磁州窑与西村窑

据考证,西村窑瓷器的众多纹饰当中,只有菊花纹与耀州窑瓷器较为相似,但两者菊花纹饰器具的造型也略有不同。首先,耀州窑瓷碗表面无任何装饰,但西村窑碗却装饰有一圈弧线形纹饰。其次,在碗的内、外表面,耀州窑瓷碗装饰有六朵缠枝菊花,西村窑瓷碗上却只有三朵。最后,在瓷碗内侧底部,二者风格颇为一致,都印有一朵团菊,但在花朵数量及纹饰布局上均有区别。[11](图4)

仔细比较两窑的纹饰特征,可发现许多不同之处,西村窑多运用几何对称排列图案,流畅潇洒的线条;褐彩点画的花纹随意性较大,印花比较满;绘画的花形状像扇子,多使用草叶纹、篦纹和弦纹等线条纹,刻痕较浅,技法熟练。耀州窑纹饰构图比较规整,图案性较强;器皿的印花纤细秀丽,空隙均匀。因此,西村窑极有可能使用了耀州窑印模一说难以成立的。笔者认为,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西村窑和耀州窑瓷器的关系仍是该领域悬而未决的一个问题,难以给出结论。在收集、整理两个窑系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出土的实物,仍未找到直接证据,以证明“西村窑瓷器使用耀州窑瓷器印模”等观点。在宋代统一风格下,西村窑瓷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装饰风格比起耀州窑瓷器更潇洒脱俗。因此,将西村窑归为耀州窑系略显不妥。

与西村窑艺术风格相似的还有磁州窑,两者的纹饰特征也非常接近,但磁州窑纹饰刻画较为细腻,对称性比较强,规整单一,西村窑则较为随意,有中国写意水墨画的风格。(图5)

三、西村窑的文化价值

市舶司制度推动了外销瓷窑的兴起与发展,推动了制瓷工艺的传播与交流。西村窑的兴衰与宋代市舶司制度紧密相关,是宋代经济贸易的缩影。中国正是从宋代开始有了大量的外销瓷产品,西村窑的繁荣正充分印证了这一点。西村窑瓷器在艺术上对宋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广泛吸收外销地社会风俗的基础上对瓷器的外形、尺寸、釉色等进行改良创新,推动了制瓷工艺的发展,在坚实而广泛的民众基础上吸收了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特色,体现了一种高雅文化形态上的扩展。西村窑瓷器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中国陶瓷文化与世界陶瓷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有助于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财产,其贡献是无法被遗忘的。

四、结语

广州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在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当众人都在关注琳琅满目的北方名窑时,广州地区生产的瓷器悄然崛起,地位显赫,在历史上的价值非同凡响。时过境迁,我们应该共同挖掘广府文化的衍生价值,将精髓传承,以实现广府文化的与时俱进,促进和带动广东经济文化的发展。

[1]高莹.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初探.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9).

[2]关履权.宋代广州的海外贸易.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3]古运泉.广东唐宋陶瓷生产发展原因初探//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 编.广东唐宋窑址出土陶瓷,香港: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1985.

[4]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编.广州西村窑.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艺术考古中心出版社,1987.

[5]邱新民.东南亚文化文通史.新加坡: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文学书屋,1984.

[6]陈建中.泉州的陶瓷贸易与东西方文化互动:以德化窑外销瓷为例.海交史研究,2004(1).

[7]麦英豪,黄淼章.西村窑的兴废与宋代广州对外贸易的关系.古陶瓷研究(第一辑),1982.

[8]胡雅蓓.景德镇宋代青白瓷与褐彩.景德镇陶瓷,1987(1).

[9]蔡小辉.也谈“窑系”——兼谈古代名瓷的被仿烧问题.东南文化,2005(3).

[10]冯素阁.难得一见的广东西村窑及其产品.收藏界,2005(11).

[11]冯素阁.论西村窑青瓷与耀州窑青瓷的装饰艺术.//耀州窑博物馆 编.中国耀州窑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12]叶喆民.中国陶瓷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店,2006.

[13]冯先铭.中国古陶瓷图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耀州西村外销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故宫博物院明清外销瓷收藏及影响
“一元的多样性的音乐”——西村朗《雅歌》中Heterophony技法研究
北海市西村港跨海大桥主桥总体设计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耀州瓷走在“十字路口”——向左是传统,向右是时尚
耀州瓷:时光雕刻千年——你的美一缕如烟,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外销画中的十三行街道戏曲商铺考
耀州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