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父权制下的妇女参政
2014-07-14应小丽韩俊
应小丽+韩俊
摘 要:中国古代父权制下的妇女在参政路上尤为坎坷,但她们中很多人依然在政治的舞台上熠熠闪耀、发挥着不可泯灭的作用。中国古代妇女参政的主要途径有预闻与规谏、谋事与权变、批阅奏章、立遗嘱、和亲等等,这些参政的妇女有的为江山社稷贡献出不菲力量,但也有被冠以“红颜祸水”、“穷凶极恶”的骂名。我们结合史实来认识中国古代妇女参政途径的同时,也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关键词:中国古代;父权制;妇女参政;女官制度
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021-02
回望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曾经有过一段属于妇女的时代,那就是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在母权制度上,妇女的自由处境使他们美丽、骄傲、自尊和独立,她们自由而且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女性丧失了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失去了在生产中的优势,她们的劳动不再具有社会性,在社会上渐渐失去了立足之地,而当妇女成为男性的附属时,参政对于她们来说就更为坎坷。
一、中国古代父权制下的妇女参政界定
关于妇女参政的界定,很多学者都进行过探讨,在古代,妇女参政一说还鲜有研究。当代学者对此主要有以下观点:
杨根乔认为:“妇女参政是指妇女群体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资格或权利,主要包括民主参与和权力参与两个方面。民主参与是指妇女行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包括行使选举权,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进行民主监督,以及通过言论、出版、结社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等;权力参与是指妇女直接担任各级人民代表和各级各类领导职务,直接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1]
周亚平认为:“妇女参政是通过妇女对社会管理和领导的参与程度而体现出来的妇女地位的反映。”[2]
王瑞芹认为:“妇女参政,简单地说,就是妇女在影响或参与国家机关制定国家重大决策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状况,包括妇女的参政意识、参政制度、参政组织和参政行为。”[3]
对于妇女参政的概念界定各有所云,但就目前而言,始终是围绕这几个方面:妇女参政是直接还是间接参政、是个体还是群体参政、是意识还是行为方面参政、是通过何种渠道参政。我们也不难发现,人们常常是立足于当代社会来解读妇女参政这一概念,却鲜有人放置于中国古代父权制这一背景下来探讨。
笔者以为,妇女参政是指妇女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或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或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这一概念置于古代父权制背景下亦如此:1)妇女参政可以是直接参与(如权力执行者)也可以是间接性的参与(如为决策者进言献策)国家政治生活或社会公共事务;2)它是妇女参政意识和参政行为的统一体,既包含妇女对国家政治生活或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态度与认知,又包含妇女在某一政治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行为;3)这一过程可概括为知政、议政、参政、执政;4)中国古代父权制下的妇女参与主体由后宫妃嫔、公主、平民女性及女官制度中除后妃以外的其他女官构成。本文以后宫妃嫔和公主参政为主要讨论对象。
二、中国古代父权制下妇女参政的主要形式
古代中国,男子可以通过立功仕进、荐贤任能、卖官鬻爵、天子特招、科举考试等途径入朝为官,那么妇女又是如何参政呢?
“在封建社会中,女官制度是女子参政的唯一途径。所谓女官制度是皇帝制度中后官制度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很多女官既是皇帝的妃嫔,又是皇后属下佑治内事、分官众务的官属。”[4]她们也是经过一定标准与程序选拔而来,通常都才貌双全,有一定的参政能力。女官制度的始源可追溯至周朝。据《周礼》记载,“周制,天官所属部有女史职,以知书妇女任之,掌王后礼仪,佑内治”,“周制,春官所属部有女史职,掌文书”。那时的女官数量极少,且不兼为皇帝的后妃,但为以后女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设有女御长、宫长、宫中学事史等女官,但她们不兼有皇帝妃嫔的身份,而皇帝的妃嫔却兼有女官的身份,并享有与外廷相似的官位和爵位。唐代时,科举只限于男子,女官设置仿照三省六部制,设六局二十四司,即尚功、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宫之局,并设立女官品阶制度。女官制度为古代一大批女性提供了参政机会,武则天就是由才人、昭仪,最后一步步走向唐朝政权核心。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父权制下的妇女参政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预闻与规谏
预闻是指参与并知道内情。后宫中,预闻政事的妃嫔不在少数。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复位后,每临朝,韦后都要置幔坐在殿上,预闻政事。规谏,在我国古代专指臣对君、晚辈对长辈的直言规劝。在封建社会中,那些侍奉于皇帝左右以规谏朝政阙失为己任的官员,即为“谏官”,通常,陪伴皇帝左右的后妃们就扮演着这一角色。如长孙皇后曾多次规谏皇帝要“居安思危”、“任贤纳谏”;以“雅兴宽仁”著称的阴月华也多次规谏光武帝善待郭氏及其家人的一生,使得郭氏成为历史上皇帝遗弃后最幸运的皇后,同时让朝廷上下更加信服光武帝,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预闻与规谏是后宫妃嫔的重要参政途径。
(二)谋事与权变
通常,男人们不能解决或不好解决的政治之事,女人们便发挥出她们独当一面的优势。她们参与男人们的政治谋略中,通情晓理、随机应变,辅助男人完成政事。王允用貂蝉成功挑拨了董卓和吕布的关系,从而巩固自己政权;越王勾践凭借西施,“沉溺夫差于酒色之中,荒其国政;怂恿夫差对外用兵,耗其国力;离间夫差和伍子胥的关系,去其忠臣”。在权力的斗争中,女人也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甚至决定生死、成败的作用。当汉高祖刘邦曾与韩信约定“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但又始终放心不下这“领兵多多益善、攻城夺隘、出奇制胜”的韩信时,吕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政的妇女,第一个真正实施权力的妇女,把刘邦不忍杀的韩信用布兜起来,用竹签刺死,杀他时不见天、不见地、不见铁器,从而解除刘邦心头之患。通过这一途径参政的妇女通常才貌双全、机智过人并且有勇有谋。endprint
(三)批阅奏章
批阅奏章是古代女性参与政治至高权力的活动。武则天在当上皇后之后就开始帮助李治批阅奏折。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定东都,洛阳为神都,史称“武周”,武则天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但除她之外,上官婉儿也参与过批阅奏章。上官婉儿14岁时就担任一些文书佑理工作,并逐渐参与撰拟诏书、参决奏事,慢慢地百官奏牍都由她先行过目,并加拟签,武则天只要在上面批一个字就颁行天下。后人评价上官婉儿为“无丞相之名,有丞相之实,为千古第一女相”,这可谓妇女直接参政之典范。
(四)立遗嘱
通过立遗嘱的方式参政是古代部分权势极高的妇女所特有的。在古代,不少后宫妃嫔往往会在死前传达出自己的生前意愿,或改变他人与自己的发展状况。公元705年,武则天与世长辞,临终前留下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被评为千古第一贤后的长孙皇后在一生的最后时刻留下三个遗嘱:“遗嘱一:亲君子,远小人,纳忠谏,屏谗言;玄龄久事陛下,预奇计秘谋,非大故,愿勿置也;遗嘱二:妾之本宗,幸缘姻戚,既非德举,易履危机,其保全永久,慎勿处之权要……”[5]第三条遗嘱没有涉及政治,但前两条相信房玄龄、不重用外戚为历史所证明其具有深谋远虑之智,为繁荣一代王朝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和亲
和亲为历史上很多公主的参政方式,有的甚至是宫女,将她们封为公主称号然后远嫁。她们通常在稳定皇权政治和维持双方政治关系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上比较为人所熟悉的有王昭君、文成公主、太平公主、馆陶公主、平阳公主等。通过一国公主对外联姻或对内与功臣列侯结成复杂的姻亲网络,可以达到政治势力彼此牵制的效果。公主的婚姻既会对皇帝政权产生影响,又可为夫家的政治前途推波助澜,如,嫁到乌孙的细君和解忧两位和亲公主,其和亲目的在于联合乌孙,共同对付匈奴;西汉高祖九年,张傲以鲁元公主故,封为宣平侯。
诚然,中国古代还有除后妃和公主以外的其他妇女参政,如女巫、御医、参军或服劳役的妇女等,她们或立志走仕途,或无意识下被卷入政治浪潮,但相比之下其影响较小。
三、中国古代父权制下妇女参政的启示
中国古代父权制下的妇女被看作是男人的附属品,依附于男人,再强的女人也要通过男人攫取权力、巩固权力,不管她们智慧过人还是绝代风貌亦或权倾一时。而那些“干政”的女性被冠以“红颜祸水”的恶名。“恫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雌代雄鸣则家亡,妇夺夫政则国亡”,这些诗句道出了妇女对政治事务的巨大影响,也道出了妇女参政的无奈。
今天,我们妇女的参政意识与途径均发生了重大改变,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踏上政治之途,但中国古代父权制下的妇女参政依然为我们今天的妇女参政提供了依据与经验:1)我们要打破传统“男尊女卑”的观念,正确认识妇女参政,不因为妇女参政数量少、范围窄、参政意识薄弱而否定妇女参政的平等性、忽略妇女在政治权力中的地位;2)随着历史齿轮的不断前进,妇女参政机会的扩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持积极的态度迎接男女参政机会均衡的时代;3)妇女参政的主动性和愿望的强烈程度是促进妇女获得均衡参政机会的动力保障,加强教育与培训是提升妇女参政素质与增强妇女参政能力的重要途径;4)处于权力中心的妇女,要正确认识权力,不玩弄职守、自恃其高,避免成为权力的牺牲品。
参考文献:
[1]杨根乔.论当前我国妇女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2).
[2]周亚平.中国妇女参政的历史轨迹[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3(2).
[3]王瑞芹.妇女参政内涵解析[J].理论导刊,2007(12).
[4]任亚军.对妇女参政的历史考察[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0(3).
[5][五代晋]刘■.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1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