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基础理论研究与艺术学反思、建设*

2014-07-14李心峰

艺术百家 2014年3期
关键词:论文集基础理论中国艺术研究院

李心峰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北京100029)

一、关于艺术的基础理论研究②

新年伊始,《文艺报》在1月13日第三版,用了整整一版的篇幅刊登了对我的学术访谈《加强艺术的基础理论研究——艺术学家李心峰访谈》。访谈一开始,我介绍了自己最近编选我的两部学术论文集的有关情况:

2014年,我有两部关于艺术基础理论研究和艺术学学科反思、学科建设方面的论文集出版:一本是被纳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的《艺术学论集》;另一本是被纳入“中国艺术学文库·博导文丛·中国艺术研究院卷”的《开放的艺术——走向通律论的艺术学》。其中,《艺术学论集》收入了我有关艺术学学科反思与学科建设方面的论文(主要是艺术学学科构想、艺术学元科学研究及艺术学学科史研究方面的论文)近30篇;《开放的艺术——走向通律论的艺术学》收入了我有关当下艺术格局和艺术状态、艺术基础理论及艺术学若干分支学科(主要围绕比较艺术学、民族艺术学和艺术类型学这三个艺术学分支学科)的学术研究论文42篇。

这里所提到的第二本论文集,即是现在这本被纳入“中国艺术学文库·博导文丛·中国艺术研究院卷”的《开放的艺术——走向通律论的艺术学》。这里,我想对这本论文集的书名简单作一点说明。

本论文集实际上在2013年8月底即已大体编成。虽然此后关于这本论文集是编为7编还是6编,以及各编所包括的具体篇目是什么,还是经过了多次的斟酌推敲、增删调整,甚至直到临交稿时,出于篇幅上的考虑,还删掉了6篇有关艺术研究方法论的论文,但目前六编的主要内容及编排的结构次序,是从一开始就大体确定了的。然而,关于该论文集的书名,我却迟迟没有确定下来。直到有一天我再一次打开书稿浏览各编的内容,看到第一编的名称为“开放的艺术”,这一编中的第一篇论文也是同名论文《开放的艺术》,我突然觉得豁然开朗起来:就用这一编的第一篇论文同时也是全书的篇首论文的标题“开放的艺术”作为本论文集的书名吧!同时,要给它加一个副标题“走向通律论的艺术学”。

一部论文集选择其篇首论文的标题作为书名,这样的做法也许并不鲜见。不过,我选择《开放的艺术》作为本论文集的书名,却不是简单地为了图省事,而是在我看来,以之作为书名,其实是最为恰当的选择。因为,本论文集作为我有关艺术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主要论文的结集,其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我对当下艺术的存在状态的理论描述与理论阐释,而我对当下艺术状态最简明的概括,就是“开放的艺术”。我在《开放的艺术》这篇论文中对其作了如下的描述:

何谓开放的艺术?

首先,开放的艺术,不是他律的艺术,不是受奴役、受控制、丧失了自我的异化的艺术。……开放的艺术首先必须是具有自我的独立品格、独立地位和领域的自主的艺术。

其次,开放的艺术不是自律的艺术,不是孤立绝缘的、自我封闭的艺术,不是为艺术而艺术,不是象牙塔里的艺术。……开放的艺术必须是在确定了艺术独立自主的领域的前提下,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向世界、向人生,向“语境”打开自我、拥抱世界,与环境不断交换信息与能量的艺术。

概括地说,开放的艺术可视之为一种通而不隔的艺术。在艺术世界的内部与外部之间,艺术的价值与其他人类价值之间,本地域、本民族、本文化圈艺术与其他地域、民族、文化圈的艺术之间,在艺术世界内部不同艺术门类、风格、流派之间,打破壁垒,消除界限,相互沟通、交流、影响、渗透,而又不丧失自我,这便是开放的艺术。

而我所阐明的“通律论”的艺术观念、艺术理论作为以“开放的艺术主体理论”、“开放的艺术主体的开放的艺术实践理论”为基础而产生的“开放的艺术世界的理论”(均见收入本书中的拙作《通律论的艺术学研究》),正是对上述这种艺术的当下状态(准确地说,也许应称之为“应然状态”)的理论上的阐释。因此,以“开放的艺术”作为本书的书名,加上“走向通律论的艺术学”这样一个补充性的副标题,可以说恰好能够概括本书的主题。副标题中的“走向”二字,是为了表明我目前针对这种“开放的艺术”所作的“通律论的艺术学”研究,尚处于“正在进行时”、“未完成时”的探索过程之中,远不是已完成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我有关艺术基础理论的研究论文,由于篇幅的关系,并未能都编入本论集中。除收入本书中的论文之外,我还有关于艺术的本质、艺术理论的核心范畴、艺术研究的方法论、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等方面的论文数十篇约四五十万字的内容,拟在适当的时候再编一本集子出版。

本论文集的最后,收入《文艺报》刚刚发表的对我的学术访谈《加强艺术的基础理论研究》以作为“代跋”。

二、关于艺术学的学科反思与学科建设③

1998年,《民族艺术》杂志主编廖明君先生曾对我做过一次学术访谈。其内容以《艺术学的元理论思考与学科建设——李心峰访谈录》为题,发表在该杂志这一年的第3期上。此次访谈距我于1988年《文艺研究》第1期发表论文《艺术学的构想》正好十年。因此,此次访谈对于我而言,多少带有一点“十年学术小结”的意思。在这次访谈的结尾,访谈者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

你自1988年发表《艺术学的构想》这篇产生了广泛影响的学术论文到现在,恰好已经十年。在这十年里,你在艺术学研究上已经出版了几种专著;文艺理论研究界对于艺术学的研究也愈益重视起来。听说艺术学目前已经被列为国家学术委员会的一级学科之中,并将美术学、音乐学、舞蹈学、戏剧学、电影学等作为它的二级学科。正像你曾经说过的那样,艺术学的学科地位的确立在今天已经不再成为问题。这无疑有你的一分贡献在里边。在十年之后的今天,你还有哪些打算?

我当时的回答是:

在十年之后的今天,我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想编一本论文集,把这十年间自己所发表的有关艺术学研究方面的主要论文都能够收进来。书名,也许就会叫做“艺术学十年”。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之间又过去了15年,当初设想中的书名为“艺术学十年”的论文集并未编出来。之所以如此,当然可以归因于所谓的“忙”,没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来对自己发表过的百多篇学术论文加以认真的筛选与编辑,其实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原因,就是一直未找到比较合适的出版机会以提供足够的编选动力。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隆重推出“学术文库”出版计划,为自己抓紧编选一本能体现自己主要学术成果与学术水平的学术论文集提供了最佳契机。我对“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编委会为自己提供这样一个宝贵的出版机会表示由衷感谢。

在1998年到现在的15年时间里,我国的艺术学又获得了显著的发展。艺术学已由上世纪90年代逐渐形成的包括8个二级学科在内的“一级学科”升格为包括5个一级学科在内的“门类学科”,成为我国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全部13个学科门类中的一个新的门类学科。艺术学也因此成为我国整个科学门类系统中成长最快同时也是最为年轻的门类学科。它不仅实现了艺术学在进入新世纪以来一次新的跨越式的飞跃与发展,而且改变了我国整个科学体系的布局与结构。对此,作为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和从事艺术学研究的学者,我感到十分欣慰。而在这样的时候来编选自己的题为“艺术学论集”的学术论文集,或许更有意义吧。

需要说明的是,我个人多年来最主要的研究方向有二,一为艺术的基础理论研究;一为艺术学研究。其实,这两个方面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并无清晰界限,甚至完全可以把艺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在艺术学研究特别是目前作为艺术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之一的“艺术学理论”范围之内。我这里只是为了编选的方便大致做出上述区分,将那些单纯探讨艺术本身的基本理论问题这一部分成果算作“艺术基础理论研究”,而将那些直接讨论艺术学的学科建设、学科反思方面的成果算作“艺术学研究”。收入本论文集的主要是这里所说的有关“艺术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包括艺术学的学科反思与学科建设这两个方面。我有关艺术的基础理论问题如艺术的意象、艺术的范畴体系、艺术生产理论与艺术本质研究、艺术的功能与类型、艺术的自然分类体系与逻辑分类体系、作为艺术类型现象的艺术风格、文学在艺术世界中的地位、艺术世界的格局发生的变化等等问题的研究,也曾发表过数十篇学术论文,其中也有十多篇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等所转载,产生过一定学术影响。但为突出本论文集的主题,也限于篇幅,这方面的论文拟另编一集而未选入本集。

如上所述,构成本论文集的主体部分是我有关艺术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它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辑“艺术学的构想”,主要是我的几篇有关艺术学的整体构想、现代艺术学的学科建设以及艺术学中几个主要分支学科如比较艺术学、艺术类型学、民族艺术学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论文;第二辑“艺术学元科学研究”,主要是我多年来着力最多、最具原创意味的关于“元艺术学”研究方面的几篇代表性论文,包括什么是元艺术学、为何需要艺术学的元理论研究、关于超越哲学方法与科学方法的艺术学方法论的讨论、关于超越艺术与美的对立及“艺术世界”系统整体作为艺术学对象的思辨、关于超越自律与他律的“通律论”艺术学根本道路的思考,以及元批评学、艺术史哲学方面的探讨;第三辑“艺术学史研究”主要是有关艺术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包括它在国外特别是它在传入我国后的发展历史的探讨。在这一辑里,还收入了两篇关于“中国现代艺术概念”和“中国现代艺术体系”的形成历史的、也许可称之为“关键词”研究的学术论文。因为在我看来,这样的关键词研究对于艺术理论史和艺术学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我在近30年的学术研究中还涉猎过其他一些研究方向,其中探讨较多的有这样几个学术领域:中国艺术史、日本美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在本论文集中,我在这三个方面分别选出一篇代表性论文,构成本论文集的第四辑“中国艺术史、日本美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辑三篇论文在研究对象上与前三辑有明显差异,将它们选入本书,主要是想通过增加这几篇论文,使本论文集成为一本能够大体反映自己学术探讨整体面貌、代表自己学术研究成果与水平的一本论文集。

论文集的最后,收入了本文开头提到的廖明君先生对我作的那篇学术访谈,以作为本论文集的“代跋”。

① 本文系作者为其两部将于近期出版的论文集所作的自序。

② 本小节系作者为其《开放的艺术——走向通律论的艺术学》一书所作的自序,收入“中国艺术学文库·博导文丛·中国艺术研究院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年版。

③ 本节系作者为其《艺术学论集》一书所作的自序,收入王文章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基础理论卷,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年版。

猜你喜欢

论文集基础理论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70周年座谈会
刘少宁《坚守·八步沙》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神龙:美学论文集》评介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青年艺术家捐赠作品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十周年作品选登
中医基础理论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理、情、技”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设计体会
第四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