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学亚型的差异性研究
2014-07-13赵振慧马小平杨顺娥
赵振慧, 李 研, 胡 欣, 梁 霄, 马小平, 杨顺娥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与乳腺内科, 乌鲁木齐 830011)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 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占成人NHL的30%~40%[1]。DLBCL是一种在形态学特点、临床表现、免疫表型、遗传学及预后等众多方面均具有异质性的中度侵袭性肿瘤[2],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随着基础医学研究技术的迅猛发展,现已发现了可以揭示DLBCL内在异质性的因素——免疫学亚型,2004年Hans等[3]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non-GCB),发现两型的预后存在很大的差别,GCB型的预后要明显优于non-GCB型。Shiozawa等[4]发现,亚裔人群和欧美人群DLBCL的免疫学分型具有种族差异,西方国家GCB型比non-GCB型患者多,亚洲人中non-GCB型比GCB型多。陈燕等[5]对124例DLBCL进行Hans及Choi分型后发现,中国人non-GCB型分别占78%(Hans)和73%(Choi)。新疆维吾尔族(维族)与汉族NHL发病存在着差别[6],然而有关新疆维族与汉族DLBCL患者的免疫学亚型及其分布是否存在民族差异性的研究报道较少,已引起临床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新疆维族及汉族DLBCL中的CD10、Bcl-6、MUM1、GCET1及Foxp1的表达,采用Hans及Choi 2种分型方法区分不同免疫学亚型,并重点观察免疫学亚型和临床特征情况的相关性及民族差异性,为今后更好地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7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收治的233例经病理确诊为DLBCL的维族、汉族患者。纳入标准:病理学确诊为DLBCL的维族、汉族患者;病变组织病理蜡块满足实验条件;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无法进行统计分析者。
1.2实验方法将所有病理标本均为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由本院2名以上高年资病理学医师对全部HE染色切片重新阅读,按照2008年WHO关于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标准重新分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采用Envision试剂盒(DAKO)。石蜡包埋组织3~4 μm切片,经脱蜡、水化后,EDTA 修复液进行水煮加热抗原修复,用SP 法染色,DAB 显色,苏木素复染,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显微镜观察。
1.3结果判定标准出现定位清晰的颗粒状棕褐色或棕黄着色即视为阳性,以10%递增估计阳性肿瘤细胞所占百分比。使用Hans法则时,30%以上肿瘤细胞出现阳性染色判断为CD10、Bcl-6和MUM1阳性。使用Choi法则时,30%以上肿瘤细胞出现阳性染色判断为CD10和Bcl-6阳性,80%以上肿瘤细胞出现阳性染色判断为MUM1、GCET1和FOXP1阳性。
1.4免疫学亚型判断Hans免疫学分型原则[3]:CD10阳性为GCB型;CD10阴性、Bcl-6阳性、MUM-1阴性为GCB型;CD10阴性、Bcl-6阴性及CD10阴性、Bcl-6阳性、MUM-1阳性均为non-GCB型(图1)。
图1 Hans法则[3]
Choi免疫学分型原则[7]:GCET1阳性时MUM1阴性为GCB型,MUM1阳性为ABC型;GCET1阴性时,CD10阳性为GCB型,CD10阴性、Bcl-6阴性及CD10阴性、Bcl-6阳性、FOXP1阳性为ABC型,CD10阴性、Bcl-6阳性、FOXP1阴性为GCB型(图2)。
图2 Choi法则[7]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一般资料汉族142例,维族91例;年龄16~81岁,中位年龄49岁;男性136例,女性97例,男女性别比例为1.40∶1;维族、汉族发病均为男性多于女性;原发部位、B症状、结外侵犯无明显差异(P>0.05);与汉族患者相比,维族患者发病年龄较轻,AnnArbor临床分期以Ⅲ~Ⅳ期患者居多,乳酸脱氢酶(LDH)增高者居多,IPI低中危患者居多(P<0.05)(表1)。
2.2维族、汉族DLBCL免疫学亚型比较分析维族与汉族DLBCL患者的Hans分型及Choi分型分布一致,均为non-GCB型多于GCB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免疫学亚型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对比分析与GCB型对比,non-GCB型临床分期较晚患者居多(P<0.05),LDH增高患者居多(P<0.05),出现B症状的患者居多(P<0.05),更易发生结外脏器侵犯(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3)。
表1 233例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例(%)
表2 维族、汉族DLBCL 的Hans及Choi免疫学分型情况/例(%)
表3 临床特征与免疫学亚型的关系/例(%)
3 讨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起源于B细胞的中度侵袭性淋巴瘤,是NHL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国内外多项研究发现,该肿瘤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遗传学特征及临床发病在不同病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DLBCL的异质性及IPI评估预后的局限性,均提示DLBCL可能有不同的病理亚型,因此识别目前无法治愈的那部分患者并阐明其特征对于探索新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DLBCL从发病、临床特征到预后都具有种族差异[8]。新疆维、汉族NHL发病存在着差别,新疆维族DLBCL预后较汉族差[9]。这些均提示维、汉族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的致病机制。有关研究显示,DLBCL免疫亚型的分布及遗传学异常的发生率可能存在地域差异[9]。多数学者认为中国DLBCL患者的GCB型比例较国外患者显著偏低[10-12]。
2004年Hans等[3]以CD10、Bcl-6、MUM1为标记物将DLBCL分为GCB型和non-GCB型2种亚型,这种分型方法所测得的预后与微阵列基因表达技术检测的预后相比,一致率可达80%。研究表明两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6%和34%。但Hans分型以GEP分析结果作为金标准,这种分类方法仍会导致约20%的病例错误分类[3]。因此,Choi等[7]进一步发展了Hans分类法则,通过增加评估生发中心B细胞表达转录因子1(GCET1)和叉头框蛋白1(FOXP1)2个细胞标记,提出了新的免疫学分类法则,其较Hans法则有更高的精确性。因此,本研究在进行免疫学相关指标分析时选取Choi分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维、汉族患者采用Choi分型法则得出的GCB型均比Hans分型得出的non-GCB型多,间接说明维族、汉族患者实际的non-GCB型在DLBCL中所占比例更大。
2011年陈燕等[5]研究了中国人群DLBCL亚型的分布,发现无论是Hans分型还是Choi分型均显示在中国人DLBCL中,GCB型的比率显著低于non-GCB型。新疆维族、汉族患者免疫学分布按Hans分型,结果与上述文献研究结果一致,而采用Choi分型,新疆维族、汉族患者Choi分型中ABC型(分别占83.52及81.70%)均略高于国内水平(中国人ABC型占73%),明显高于西方国家(44%)。虞海荣等[13]关于新疆汉族与包括维族在内的其他少数民族DLBCL的研究显示,汉族DLBCL以non-GCB亚型为主,而少数民族DLBCL以GCB亚型为主,本研究中维族患者同汉族DLBCL免疫表型分布一致,提示维族患者与其他少数民族间可能存在差异。
近年来,淋巴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原发结外淋巴瘤发病率较结内发病率更高[14]。Radic 等[15]通过分析原发胃肠道淋巴瘤提出,LDH水平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本研究证实DLBCL的部分临床特征与免疫学亚型存在一定关系,例如non-GCB型始发于淋巴结外组织较GCB型多,且更易发生结外侵犯;临床Ⅲ、Ⅳ期及有B 症状患者多于GCB型。且与IPI评分也有一定联系,其中临床分期处于Ⅰ、Ⅱ期的和IPI评分处于低中危组的患者在GCB型中较多;而临床分期处于Ⅲ、Ⅳ期和IPI评分处于中高危组的在non-GCB型中居多。由此可推测non-GCB型DLBCL较GCB型具有更强的侵袭性,病情进展更为迅速,预后差,全身症状明显。本研究显示与汉族患者相比,维族患者发病年龄较轻,诊断分期晚,LDH增高者多。在观察与免疫表型有关的临床因素中,除显示与上述结论一致的结果外,还显示non-GCB型LDH增高者居多,推测维族患者non-GCB亚型预后差。
虽然尚缺乏GEP数据的证实, 但包括本研究在内的多家研究均显示中国人DLBCL患者中非GCB型占绝对优势,而且在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也发现很多与欧美国家不同的改变,来自日本和韩国的一些研究也显示类似的趋势[16]。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维族、汉族DLBCL免疫分型一致,均以non-GCB型居多,维族患者发病年龄轻,分期晚,LDH高,全身症状更明显。这些结果为今后新疆维族、汉族DLBCL患者诊治的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可为指导诊疗提供一定依据,而维、汉族DLBCL患者存在的一些差异可能与民族间遗传学的差异有关,有待于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Ross ID,Gaidano G.Molecular heterogeneity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implications for disease management and prognosis[J].Hematology, 2002, 7(4):239-252.
[2] Abramson JS, Shipp MA. Advances in the biology and therapy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moving toward amolecularly targeted approach[J]. Blood, 2005, 106 (4):1164-1174.
[3] Hans CP,Weisenburger DD,Greiner TC,et al.Confirmation of the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using a tissue microarray [J].Blood,2004,103:275-282.
[4] Shiozawa E, Yamochi-Onizuka T, Takimoto M, et al. The GCB subtype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is less frequent in Asian countries[J].Leuk Res,2007,31:1579-1583.
[5] 陈燕,朱雄增,付凯,等.中国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学亚型、遗传学异常和BCL2蛋白表达机制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1-42.
[6] 杨顺娥, 李迅, 赵兵, 等. 非霍奇金淋巴瘤1012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09,36(24):1412-1415.
[7] Choi WW, Weisenburger DD, Greiner TC,et al.A new immunostain algorithm classifies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into molecular subtypes with high accuracy[J].Clin Cancer Res,2009,15:5494-5502.
[8] Ke X, Wang J, Gao Z,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tic analysis of Chinese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J].Blood Cells Mol Dis,2010,44(1):55-61.
[9] 周立强,孙燕,谭文勇,等.非霍奇金淋巴瘤1125例临床病理分析[J].癌症进展杂志,2006,4(5):391-397.
[10] Chen Y,Han T,Iqbal J,et al.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in Chinese patients:immunophenotypic and cytogenetic analyses of 124 cases[J].Am J Clin Pathol,2010,133:305-313.
[11] Xi YF,Wang GP,Li Y,et al.Correlation of Bcl-2 with immunological subtype and prognosis in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J].Chin J Hematol,2010,31:34-37.
[12] Zeng LP,Wen YL,Ma Y,et al.Mechanism and clinica significance of anti-apoptotic gene BCL2 expression in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J].Chin J Pathol,2011,40:377-381.
[13] 虞海荣,孙振柱.免疫学分型在判定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中的临床意义[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5):599-563.
[14] Chen WL,Tsai WC,Chao TY,et al.The clinico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303 cases with malignant lymphoma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in a single institute of Taiwan[J].Ann Hematol,2010,89:553-562.
[15] Radic-Kristo D, Planinc-Perailca A,Ostojic S,et al. 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non-Hodgkin lymphoma in adultsclinicopathologic and survival characteristics[J].Coll Antropol ,2010,34:413-417.
[16] Kim MK, Bae SH, Bae YK, et al.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nodal versus extranodal presentation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using immunohistochemistry[J]. Clin Lymphoma Myeloma Leuk,2011,11(5):403-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