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本科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对应的课程体系设置

2014-07-13罗东辉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本科生医学生

罗东辉, 罗 坤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神经内科, 2神经外科, 乌鲁木齐 830011)

课程体系的设置不仅是医学院校这个医学人才培养机构的生产线,也是培养合格医学生的重要保证,是教育体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医学院校本科生课程体系的改革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欧美国家在医学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有着诸多深入的思考和多方的探索,形成了整合课程、问题式学习课程(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等众多新的课程模式。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由于其为比较单一的课程设体系设置,培养出的医学生不能满足现代医学范式的要求:如岗位胜任能力、协同能力、沟通能力等。在医学生的本科教育中,设置的课程体系至关重要。

关于医学生本科课程设置问题,国际医学教育协会(IIME)在1999年,制定出了一个被定义为“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的方案[1-3]。这些“基本”要求意味着所有的医师,不管他们是在哪里接受的临床训练,都必须掌握的。这些“基本要求”被归类为7个领域的具体60个学习目标。GMER是所有的医学院校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必须达到的标准。

本研究将讨论在GMER的背景下中国临床医学课程设置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课程设置系统提出若干意见。

1 医学生的应该具备的能力

医学本科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7个方面:(1)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行为和道德修养;(2)完毕扎实的医学的科学基础;(3)临床技能;(4)交流技能;(5)人口健康和医疗系统知识:(6)信息管理能力;(7)严谨的思考和研究能力。

7项能力的具体培养目标见表1。这7项能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最核心的能力为3项:严谨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和交流能力(图1)。严谨的思考能力是对医学问题深入探索、研究的内在因素,是基础核心;信息管理能力是信息时代获取新知识、提高医学技能的必需途径;交流能力是恰当医患关系的保证,也是个人状态自我调节的前提。

图1 医学本科生应该具备的7项能力之间的关联

2 中国临床医学生课程设置体系存在的问题

2.1医学人文教育较为薄弱发达国家的医学课程基本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科学三大部分或由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科学两大部分组成。美国的人文社科课程构成比例占所有课程的20%, 前苏联的占22% 英国和日本的占10~15%。我国现行医学教育的课程结构基本由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临床医学、人文社科和预防医学五大模块组成,中国医学院校有更多的课程种类及课时数。在复旦大学有34门课程约2 000个课时。而一些基本的课程及示教却没有设置,如人文社科课程。因此缺乏对病人的人文关怀。

2.2沟通技能培养缺乏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只有少量的课程讲述医患关系,却没有如何和不同社会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患者沟通的技能训练的课程。医学生的沟通技能只能在自身的体验中不断提高。正是由于医生沟通能力的欠缺,加大了医患价值观差异的鸿沟,不能满足患有同样疾病、不同社会背景患者的需求,更不能满足患有不同疾病患者的需求。结果降低了医患关系的信任度。

2.3循证临床实践决策课程的缺失一项研究表明[4]:美国每年约有98 000人死于不恰当的或错误的医疗决策。以此可以判断,许多临床医生所做的临床决策是武断的或是多变的。循证临床决策不强调直觉、非系统的临床经验和基于病理生理推理作为临床决策的依据,而是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将患者的具体情况(一般情况、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价值观和当前最佳的证据(临床科研成果)进行整合,为患者所患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防、危害、预后乃至花费做出适合个体决策的一个过程。

3 中国临床医学生课程设置体系的建议

由于受高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所累,国内的医学生普遍缺乏严谨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交流能力,而这二者恰是医学生最核心的技能,因此提出医学本科生课程设置体系的建议:

3.1根据GMER能力需求进行课程社会体系的修改和完善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体系中增加医学人文、社会学、循证医学、医患沟通理论和实践课程以及教学时数。对于课程来讲,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课程的考核方式、学分比重和评分方法。课程的考核方式和学分比重在很大程度上指引学生的学习态度,而评分方法是课程课程考核和学分比重的进一步延伸。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必须设置合理的考核方法和学分比重。通过课程设置的修订增加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技巧,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更好地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优质服务于病人。本研究为临床五年制的医学生教育提出一个新的临床课程体系,在该系统中,针对科学基础及临床技巧设置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加重了在职业观、态度、行为以及伦理学方面的培训。也增加了对信息的管理、严谨的思维及科研方面的课程,见表1。

表1 基于现代医学需求的医学生本科课程体系设置

3.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实施近年来,我国的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很多成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仍然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基本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主要以老师讲述和灌输为主,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建议增加以学生小组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改老师讲述为主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学生进行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和后效评价,老师只是加以引导,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4 总结

研究根据医学本科生应该具备的7项能力以及现代医学范式的需求,寻找目前医学生能力缺陷相关的课程设置体系设置不足的因素;并针对原因设置了一套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医学生的课程体系,其中包括考核方法、学分比重等,为五年制本科医学生的课程体系设置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Schwarz MR,Wojtczak A,Stern D. The outcomes of 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GMER) pilot implementation in China[J]. Med Teach, 2007, 29(7):699-705.

[2] Posid JM,Bruce SM,Guarnizo JT, et al.SARS:Mobilizing and Maintaining a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Response[J].J Public Health Manag Pract,2005,11(2):208-215.

[3]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and Prevention. Brief Report Terrorism and Emergency Preparedness in State and Terriotial Public, Health Departments-United States[J].JAMA,2005,294(5):549-550.

[4] Dan Mayer. Essential Evidence-Based Medicine[M]. 2nd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179-181.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本科生医学生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