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宣武镇辖区变动及其原因探析

2014-07-12付先召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颍州汴河节度使

付先召

(商丘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宣武镇是安史之乱后位居中原的重镇,以其所处位置及军事力量影响着唐后期的政治局势。学界对宣武镇颇为关注,已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过研究,涉及汴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1]、宣武镇雄起的原因[2]、宣武镇由乱到治的发展过程[3]、宣武镇军乱的原因[4]、宣武军乱的特点[5]、宣武镇节度使韩弘的作用[6]、宣武镇节度使分析[7]等方面,且均取得令人欣慰的成就。但是,宣武镇管辖范围及其变动情况尚有研究空间。本文拟在梳理宣武镇辖区变动的基础上,分析其变化的具体动因。

宣武镇置于建中二年(781),治宋州(今河南商丘),辖宋州、亳州(今安徽亳州)和颍州(今安徽阜阳)。至唐朝灭亡,宣武镇管辖范围常有变动,主要是割出和复领颍州。宣武镇辖区变动的原因主要是基于唐中央为了控制宣武镇及确保流经其境内的漕运通畅。安史之乱后,唐朝廷调整方镇辖区是其控制方镇的主要举措,也是其能存续近一百五十年的重要因素。

一、宣武镇治所及辖区变动情况

宣武镇设置之初,治所在宋州。兴元元年(784),宣武军节度使徙治汴州。总体而言,宣武镇治所变动不大。宣武镇管辖范围主要有汴(今河南开封)、宋、亳、颍四州,时常会割出颍州。其辖区变动详见表1。

表1 唐代宣武镇治所及辖区变动情况统计表

二、宣武镇辖区变动的原因

1.控制宣武镇

宣武镇对安史之乱后的唐中央非常重要。张国刚认为,宣武、义成属“中原防遏型”[8]81方镇。因宣武镇势力强悍,事关唐朝安危,故唐中央对其既要倚重,又要严加防范。

唐朝廷置宣武镇是对安史之乱后所设河南节度使的分解,目的是防止在中原地区形成新的悍镇。宝应二年(762),复置河南节度使,治汴州,领汴、宋、曹、徐、颍、兖、郓、濮八州[9]1804。广德二年(764),因田神功平刘展叛乱有功,朝廷任命其为河南节度使。田神功坐镇汴宋节度使11年,期间两次入朝,其中“大历三年(768)三月,朝京师,献马十匹、金银器五十件、缯彩一万匹”[10]3533。该材料足以体现田神功坐镇宣武的富足与强大。大历九年正月田神功卒。是年二月,以田神功的弟弟田神玉“权知汴宋留后”[10]304。大历十一年,田神玉去世。

田神功家族坐镇宣武长达13年之久,已令朝廷感到不安。大历十年二月,河北又出现田承嗣公然侵夺“相、卫所辖四州之地”[10]307的事件。唐中央担心出现河南节度使与河北田承嗣联手对抗朝廷的局面,便诏命唐宗室李勉兼领汴宋节度使,以确保朝廷对汴、宋地区的控制。然大历十一年八月,李灵耀又据汴州反叛,“河南皆为盗据,不奉法制,赋税不上供”[10]2118。此次叛乱造成沟通长安与江南财富运输通道的瘫痪。上述事件让唐朝廷深感河南节度使有效仿河北故事的趋势,对唐中央威胁较大,故在平李灵耀叛乱后废河南节度使,对其所辖八州予以肢解,“曹、兖、郓、濮、徐五州割隶淄青节度,宋、亳、颍三州割隶永平军节度,汴州割隶淮西节度”[9]1807。

在河朔、淄青等强藩悍镇环伺之下,汴、宋之地不置方镇似又不妥,唐朝廷需要置方镇来防御河朔、淄青等镇的威胁。大历末年,河南、河北诸藩镇皆拥兵自重。平卢节度使李正己,先后有淄、青、郓十五州之地。田承嗣有魏、博等七州之地。李宝臣有恒、易等七州之地。梁崇义有襄、邓等六州之地。大历十二年,魏博田承嗣与成德李宝臣、淄青李正己、山南梁崇义互立盟约,“期以土地传之子孙”[11]7292。他们相互结援,对朝廷构成巨大威胁。建中二年,成德镇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欲效仿魏博继袭节帅。魏博镇节度使田悦数次向朝廷为李惟岳请求节钺,德宗欲革除藩镇世袭之弊,但朝廷部分官员坚决不许。最终酿成魏博与成德李惟岳、淄青李纳、山南东道梁崇义连兵拒命叛唐,史称“四镇之乱”。德宗命扩大汴州城,就是为讨伐李正己等做准备。时汴州为永平军节度使治所,永平军领汴、宋、滑、亳、陈、泗、颍七州。朝廷为加强该地区的力量,从永平军中“分(永平军)宋、亳、颍别为节度使,以宋州刺史刘洽为之,……以备正己等”[11]7296。以所设宋亳颍节度来牵制淄青镇,同时也达到分解永平镇的目的。唐中央考虑到河南节度使昔日的威胁,对新置宣武镇管辖范围大大减少,由原来所辖八州变为宋、亳、颍三州。

宣武镇所管辖范围常在汴、宋、亳、颍四州或汴、宋、亳三州之间变动,其原因多是唐中央为了控制宣武镇。既然宣武镇管辖范围较河南节度使所辖明显减少,唐朝廷为何还要如此费尽心机地调整控制宣武镇呢?

首先,宣武镇虽然仅管辖汴、宋、亳、颍四州,但这四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宣武镇辖区地处平原,土壤肥沃,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区。最为关键的是其辖境内的汴水和颍水,是关乎唐朝生死存亡的漕运通道。全汉昇认为,朝廷之所以要依赖南方经济,一方面是北方各地多为藩镇所据,另一方面是因北边驻屯的重兵把当地的租税已就近使用[12]45。陈寅恪认为,唐代自安史之乱后,长安政权之得以继续维持,除文化势力外,仅恃东南八道财赋之供给[13]20。当时唐朝廷的财赋供应几乎完全依赖江淮地区,故连通江淮和两都的汴河与颍水便成为唐朝廷的生命线[6]139。所以,控制沟通南北运输线理应为朝廷所重视。

唐代汴州地处中原,居汴河上游,有“扼吴楚之津梁,据咽喉之要地”之美誉,是全国交通和漕运的枢纽,也是中原地区首屈一指的“雄郡”,“自江、淮达于河洛,舟车辐辏,人庶浩繁”[10]5037。从军事地理来看,“大梁(汴州)襟带河、汴,控引淮、泗,足以禁制山东”[14]2137。宋州襟带河济,屏蔽淮徐,舟车之所会。“自古争在中原,未有不以睢阳为腰膂之地者”。唐天宝末,张巡、许远力守睢阳(宋州),“既足以挫贼之锋,使不敢席卷东下,又即以分贼之势,使不得并力西侵,江淮得以富庶全力赡给诸军”[14]2340。可见,宋州对唐王朝的重要性非同一般。亳州“走汴、宋之郊,拊颍、寿之背,南北分疆,此亦争衡之所也”[14]1064。清人顾祖禹言:“颍州东蔽濠、寿,西出陈、许,不特可以固淮服之藩篱,实恃以通中原之声气。且川泽流通,田亩沃衍,耕屯于此,兵食可以交足也。”[14]1057宣武镇位居交通要塞,所辖各州多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唐朝廷控遏河北诸镇的主要力量,所以朝廷必须要保持对宣武的有效控制。

其次,宣武镇出现的骄兵叛乱与强帅跋扈令唐中央担忧。据朱磊、张宪国统计,自建中二年(781)设宣武镇至长庆二年(822),宣武镇曾发生兵乱六次,主要由士兵谋乱、大将谋乱、军将谋自立节度、大将谋杀节度使、兵将或牙将谋杀节度使等情形,兵乱给汴州造成极度的混乱与恐慌[5]51。宣武镇的多次兵乱给唐朝廷造成其渐趋不稳的印象。

宣武镇亦出现节度使较为强悍的情形。如刘玄佐在宣武,淄青“(李)纳最惮之”[9]6000。宣武镇节度使韩弘虽在“防遏东藩,维护朝廷权威上起重要作用”[6]140,但韩弘在宣武也是“镇定一方,居强寇之间,威望甚著”[11]7718,吴少诚、李师古“皆惮之”[11]7609。特别是韩弘“镇大梁二十余载,四州征赋皆为己有,未尝上供”[10]4136。宣武镇实力的不断增强,骄兵与悍帅次第出现,此时的宣武镇着实让唐中央感到不安,唐宪宗又志在削藩,决不会放任宣武镇渐行渐远,故于元和七年(812),把宣武镇所辖的颍州割隶义成军节度,意在牵制宣武重镇。元和十四年,韩弘“坚辞戎镇”[10]469不再任宣武镇节度观察使。韩弘离任宣武后,颍州曾复隶宣武镇管辖。但长庆二年七月,汴州又发生“立牙将李岕为留后”的兵乱事件。为平定该次叛乱,朝廷以“郑滑节度使韩充为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汴宋亳颍观察等使,郑滑如故”[10]498。长庆四年九月,朝廷以河南尹令狐楚为“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汴亳观察等使”[10]512。虽郑滑节度使韩充不再兼任宣武军节度使,但颍州却隶属义成军节度使管辖。上述情况表明,在出现宣武镇节度使骄横难制或兵将谋乱之时,朝廷便会割颍州隶属义成军节度。为何唐中央割颍州隶属义成军节度来控制宣武镇呢?一是出于管辖习惯,颍州原隶属义成节度;二是义成军节度遥领颍州可对宣武镇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义成节度使在建中二年时被称为永平节度使,宣武镇所辖宋、亳、颍就是从永平镇析出,永平镇还领有汴、滑、郑、陈四州。兴元元年,唐朝廷割其汴州隶属宣武镇,移其治所于滑州,领滑、陈、郑三州。贞元元年(785),更号为义成节度使,增领许州,共辖四州之地。贞元三年,割出陈、许二州另置陈许节度。此后,义成军节度主要领滑、郑二州之地。

义成军节度增领颍州后,滑、郑两州对汴州形成掎角之势,遥领颍州又对宣武镇进行南北牵制。义成节度所领三州之地,滑州北依黄河,是“用武地,东有淄青,北魏博”[14]4824。郑州“雄峙中枢,控御险要”[9]2197。两州紧邻宣武镇治所汴州之北,形成进可攻退可防的掎角之势。义成军节度治滑州,主体领滑、郑二州,南对颍州呈遥领状态。所谓遥领,即某方镇跨其他方镇辖区而领有某州,该州与方镇所辖主体部分在地理上不相连接,属飞地。颍州与义成军节度所领主体辖区郑、滑二州间隔有汴、许、陈等州,属于典型的遥领。对于中原方镇,遥领时间如此之长的情况并不多见。如此调整辖区足以体现唐中央控制宣武镇的用意。方积六亦认为,将颍州割隶义成道是朝廷为控制宣武镇而采取的重要举措[15]。

2.确保江南财赋输入京师

唐代自安史之乱后,长安政权之所以得以继续维持,主要依赖南方的财赋供给。江南财赋运抵京师必须通过漕运,所以确保漕运通畅就显得尤为重要。

宣武镇境内辖有汴河与淮颍(蔡)两条连通南北的漕运通道。宣武大梁“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漕”[16]4246。于式平认为,宣武镇是江南财赋运送京都的经济咽喉,又是屏障东都的军事重镇[3]26。周宝珠认为,宣武镇之所以重要,与其雄厚的兵力和汴河漕运有关[2]65。宣武镇地位举足轻重,能震慑邻边强藩,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如果宣武镇成为战场,或是骄兵悍将为乱,则会使汴水受阻,将会严重影响朝廷的财赋供给,或威胁朝廷安全。此时,便会割颍州隶义成军节度。

颍州境内有便利的水路交通。境内有淮水、颍水、汝水流经。颍水由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是淮河北岸最大的支流,源出河南登封县界的少室山,呈东南流向,经项城(今河南沈丘)、颍州,在颍口(今安徽寿县西)汇入淮河[17]189-190。颍水在项城与蔡水[蔡水,即古沙水,隋唐时期,蔡水的上游又叫“琵琶沟水”,可与汴河(即通济渠汴河以东段)贯通,经汴州尉氏县(今河南尉氏)、陈州(今河南淮阳)、在项城与颍水交会,然后与颍水一起在颍口入淮]交会,向北流经陈州(今河南淮阳)、汴州尉氏县(今河南尉氏),可与汴河(即通济渠汴河以东段)贯通[17]177。颍、蔡二水流经汴、宋、陈、蔡,宛如一条纽带,将汴河水系与淮河水系便捷地沟通起来[6]。

唐安史之乱前,沟通南北的主要是通济渠,又称汴河。汴河自开封西南约二里许与古汴水分而偏向东南流,经陈留、宋州、永城、宿县、灵璧、泗县,至盱眙对岸入淮。安史之乱后,因方镇祸乱,汴河常无法通行。颍州境内的颍水,上接陈州境内的蔡水,最后入汴水抵东都一线,即颍、蔡漕运就成为沟通南北的主要通道。

如唐建中二年,杜佑改凿漕运路线,沟通颍水与蔡河。江淮水陆转运使杜佑以“秦、汉运路出浚仪十里入琵琶沟,绝蔡河,至陈州而合”。疏通鸡鸣冈,则江、湖、黔中、岭南、蜀、汉之粟可沿河而下,由白沙至东关,历“颍、蔡,涉汴抵东都,无浊河溯淮之阻,减故道二千余里”[9]1369。元和十一年十二月,朝廷置负责淮颍水运的机构,以确保南粮北运。“淮颍水运使……自淮阴泝流至寿州,四十里入颍口,又泝流至颍州沈丘界,五百里至于项城,又泝流五百里入溵河,又三百里输于郾城。得米五十万石,茭一千五百万束。省汴运七万六千贯。”[10]458

咸通六年(865)后,庞勋、王仙芝、黄巢、秦宗权等相继为乱,宣武镇所辖的汴河为叛军所占。颍州改隶义成节度,南北漕运主要通过颍州,颍、蔡一线成为供给京师、平定叛乱的重要通道。“时汴路既绝,江、淮往来皆出寿州”,而“自寿州泝淮即入颍、汴路”[11]8137。自大中十一年起,颍州主要隶属义成镇节度。

义成节度领郑、滑、颍三州。颍州位居颍水通淮入江南的要冲。义成节度增领颍州后,既可贯通南北,又能屏障东都。朝廷若控制该水路要道,既能确保京师财赋供给,又能牵制宣武重镇,确保中原方镇的相对稳定,进而实现中原方镇对河朔、淄青等镇的防控与牵制。这应是唐中央调整宣武镇辖区的深层用意。

三、结 语

方镇问题为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一大祸患,如何控制方镇已成为朝廷头等的政治要事。从对宣武镇的设置及辖区调整来看,唐朝廷为防控河朔等强藩悍镇的叛乱,非常需要倚重汴宋地区,因为这里不但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又有贯通南北的漕运要道。但随着宣武镇势力的不断壮大,渐次出现帅强跋扈和骄兵为乱的情形,朝廷对之放心不下,因此又要对其严加防范。唐中央通过割宣武镇所辖的颍州隶属邻近的义成军节度,既可实现对其有效牵制,又能确保朝廷对连通南北漕运动脉的控制。

唐中央对方镇辖区进行调整是控制方镇的常用手段,以方镇制衡方镇是控制地方的核心举措,保持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势力均衡是调控地方的重要策略。方镇既无力推翻朝廷,又不愿意向强藩悍镇称臣。如成德镇节度使王武俊言:“二百年宗社,我尚不能臣,谁能臣田舍汉!”[10]3875同时,方镇存在也需要朝廷支持,若“不倚朝廷之援以自存,则立为邻道所齑粉矣”[11]7693。朝廷与方镇之间出现相互依存的均衡状态。故宋人尹源言:“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18]13082唐朝于安史之乱后能存续近一百五十年,应与朝廷通过辖区调整来控制方镇的举措有关。

[1]于式平.李勉·宣武军·汴州[J].史学月刊,1994(2).

[2]周宝珠.隋唐时期的汴州与宣武军[J].河南大学学报,1989(1).

[3]于式平.宣武镇始末[J].史学月刊,1997(1).

[4]王力平.关于唐后期汴乱原因的分析[J].河北学刊,1987(5).

[5]朱磊,张宪国.唐代宣武军的军乱特点和原因分析[J].学术论坛,2008(12).

[6]程遂营.唐后期汴镇节帅韩弘[J].史学月刊,2000(5).

[7]曾贤熙.唐代汴州——宣武军节度使研究[D].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1.

[8]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9]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2]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

[13]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4]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贺次君,施合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

[15]方积六.略论唐宪宗平定藩镇割据的历史意义[J].中国古代史论丛,1982(3).

[16]李昉,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17]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8]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猜你喜欢

颍州汴河节度使
得颍意甚奇
唐末五代宋初定难军节度使王爵研究
再至汝阴三绝
基于汴河水系的北宋东京滨水商业初探
敦煌归义军节度使承袭制度研究(上)——张氏归义军节度使的承袭引发的有关问题
汴河故道,深埋地下的辉煌
从汴河兴衰看开封的城市发展起伏
唐末至宋初定难军节度使及其僚属的兼官与带职
目不识丁
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并耀